Arm架構里程碑 40年、2500億顆
今(2025)年4月,Arm架構迎來了誕生40週年紀念時刻,晶片累計出貨量超過2500億顆,為感測器、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到汽車、資料中心等數十億設備提供支援。
Arm架構的故事始於1978年,當時Chris Curry與Hermann Hauser共同創立了Acorn Computers。
1985年,兩位工程師Sophie Wilson、Steve Furber設計的ARM1發表,擁有25000個電晶體,採用3µm製程。
此一設計很快即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架構理念:RISC,能夠實現更精簡、更快速的處理,這正是Acorn突破效能極限所需要的。
1990年,Acorn、Apple與VLSI Technology合資成立了Advanced RISC Machines(ARM)Ltd.,旨在將Arm架構推向更廣泛的市場。
Arm架構早期突破時刻之一是Nokia 6110,其搭載Arm 7TDMI處理器,成為當時最熱銷的行動裝置之一,代表著Arm於行動領域爆發式成長的開始。
如今,Arm架構不僅於行動裝置與嵌入式系統中佔據主導地位,還在資料中心與雲端運算領域迅速崛起。
有趣的是,Arm的低功耗設計並非僅是一項戰略創新,而是由於早期的Acorn無法承擔昂貴的陶瓷晶片封裝,因此必需足夠高效才能於更便宜的塑膠封裝中運作,此亦最終造就了一款極其節能的處理器。
當然亦可由此角度來理解Arm架構這些年的發展,最初的ARM1處理器擁有6000個邏輯閘,且沒有快取,而如今採用40nm的Arm v9 CPU,尺寸與ARM1大致相同,但擁有1億個邏輯閘、繪圖加速與多核心能力。
延伸影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