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Strix OLED XG32UCWG 電競螢幕開箱 / 雙模 4K165-FHD330, 第三代新面板
神仙打架!ROG 端出兩款 32 吋、4K 解析度的 OLED 電競螢幕,分別採用 WOLED 與 QD-OLED 面板,讓玩家能依據預算、遊戲喜好來挑選適合的產品。而新款「ROG Strix OLED XG32UCWG」電競螢幕,採用第三代 WOLED 面板、RGWB 排列,大幅提升字體邊緣像素清晰度與 Glossy 抗反射塗層強化,並採用新設計的底座與支架,更加入 Neo 接近感應器提升 OLED 保護能力。
規格
面板尺寸:31.5 吋 16:9 寬螢幕、PPI 140
解析度:3840×2160 / 1920×1080
色域表現:99% DCI-P3
色準表現:△E< 2
面板類型:WOLED
顯示面板:Glossy(半鏡面)抗反射塗層
亮度(HDR):1,300 cd/㎡
對比率(標準):1,500,000:1
HDR:HDR10
更新速度:165Hz / 330Hz
反應時間:0.03ms(GTG)
可視角度 (CR≧10):178°(H)/178°(V)
訊號輸入:HDMI 2.1 x 2、DisplayPort 1.4 DSC x 1、USB-C(DP Alt Mode, PD 15W) x 1
耳機孔:3.5mm 耳麥
USB:3 x USB 3.2 Gen1;USB 3.2 Type B(連接電腦)
尺寸:71.4 x 57.9 x 27.4 cm(含腳架)
重量:7.3kg(含腳架)
VRR:G-SYNC Compatible、FreeSync Premium Pro
VESA:100x100mm
調整機構:前後傾斜 +20° ~ -5°、左右旋轉 +15° ~ -15°、高度調整 0~80mm、1/4″ 相機鎖孔
KVM:支援
Neo 接近感應器
內容目錄
ROG Strix OLED XG32UCWG 開箱 / WOLED 雙模主流款、第三代新面板 RGWB
開箱體驗的 ROG Strix OLED XG32UCWG 與另一款 XG32UCDS 兩者基本規格雷同,差異在於 XG32UCWG 採用 WOLED 面板並具備雙模功能,而 XG32UCDS 則是 QD-OLED 面板。WOLED 的發色相對自然且白色相當純淨,而 QD-OLED 的量子薄膜讓其發色更鮮豔動人且討人喜歡。
面板發色喜好因人而異,但 ROG 在這神仙打架中有著旗艦 PG 與高階 XG 各款式都有得選。新款 ROG Strix OLED XG32UCWG,採用第三代 WOLED 面板以 RGWB 子像素排列,可提升文字影像邊緣的清晰度,並在螢幕表面採用 TrueBlack Glossy 抗反射塗層,能面板接近霧面的效果。
而 WOLED 另一個特點則是雙模式,XG32UCWG 提供 4K 3840 x 2160 解析度 165Hz 更新率,以及 FHD 1920 x 1080 解析度 330Hz 更新率,包辦高解析度清晰影像,以及專業電競的高更新率需求,一台抵兩台的雙模式也是這款的一大亮點。
此外,新款 ROG Strix OLED XG 系列也更新螢幕底座與支架,首先底座採用金屬平面設計降低佔用桌面的面積,支架則是基本款式提供前後傾斜、左右旋轉、高度調整並保有 1/4″ 相機鎖孔,簡單說就是不支援螢幕垂直旋轉;此外還在螢幕前方加入 Neo 接近感應器,提供更好的 OLED 保護機制。
↑ ROG Strix OLED XG32UCWG 相對較簡潔的包裝,還是有著帥氣的 ROG 口號。
完整取出保護螢幕的保麗龍之後,先取出上層的配件包含底座、支架、變壓器、配件包等。這時千萬不要直接把螢幕抱起來,因為 OLED 面板非常薄若施力點不對可能會造成面板損傷,正確的取出螢幕方式是,先將螢幕支架固定在螢幕背面,接著鎖上螢幕支架的底座,最後握著支架將螢幕抬起。
配件中除了底座與支架外,還有提供 VESA 100x100mm 的壁掛轉換器,若未來要搭配螢幕支架使用,這個轉換器就是必須品。
配件還有著基本的說明文件、ROG 貼紙、收納袋、變壓器。收納袋裡面則提供 DisplayPort 與 USB-B 轉 USB-A 等連接線。(相比 PG 系列,少了一條 HDMI 線材,以及出廠預先校色證明書。)
↑ 電源線、DisplayPort 與 USB-B 轉 USB-A 連接線,還隨附一條擦拭 Neo 接近感應器的柔軟纖維布。
螢幕出廠時在正面、背面都貼有保護膜使用時記得撕下;此外,螢幕正下方有著 Neo 接近感應器,則提示玩家使用時建議使用配件的柔軟纖維布擦拭。
ROG Strix 新底座與支架、1/4″ 相機鎖孔
XG32UCWG 的底座與支架有稍微更新,主要是底座改為簡潔、小面積的金屬底座,佔用桌面僅 23.5 x 17cm 的面積,但是對於一台 32 吋的螢幕來說:「這底座有點小」。底座面積縮小後,確實能減少桌面的佔用空間,但相對的也會讓螢幕重心偏高(容易一推就晃動)。
方形平面底座相比 V 形底座(佔用面積較大),但更能抗拒突如奇來的意外避免螢幕倒下。倘若未來 ROG 能針對 32 吋的款式,提供面積更大的方形平面底座,就能讓害怕地震的小編更佳安心。
XG32UCWG 的背面與過往的 OLED 款式相同,像是鋼彈背後帥氣的小背包,並有著 ROG 招拍的一刀線條與點陣 ROG RGB Logo。而在螢幕支架上方則有著 1/4″ 相機鎖孔,可用來固定視訊鏡頭。
XG32UCWG 的螢幕支架,可提供前後傾斜 +20° ~ -5°、左右旋轉 +15° ~ -15° 與高度調整 0~80mm。相較於 PG 款式就是少了垂直旋轉功能。
螢幕的 OSD 按鈕則藏在正面下巴的後方,有著 OSD 5 向旋鈕與 2 個快捷鍵。
I/O 連接埠,則提供 2 個 HDMI 2.1、1 個 DisplayPort 1.4 DSC 訊號輸入,此外還有一個 USB-C 支援 DP Alt Mode 與 PD 15W 供電;USB 擴充則可透過剛剛提到的 USB-C 或者是 USB 3.2 Type B(連接電腦),提供 3 個 USB 3.2 Gen1 擴充;並有著一個 3.5mm 耳麥音源。
32 吋超薄、極窄邊 2160p、165Hz、0.03ms 的鮮豔、亮麗遊戲影像
影像方面 XG32UCWG 採用 WOLED 面板,預設使用比賽模式、亮度調整至 80、對比 80、6500K 色溫、Gamma 2.2 等主流設定值。新款 WOLED 面板採用 RGWB 子像素排列,本身有著較高的亮度表現,讓整體色彩呈現更為自然,且保有極高對比度與豐富的色階變化,黑的夠黑、亮的夠亮。
而且這代面板已不像初代,在 Windows 視窗全畫面的黑變白或白變黑的過程,會觀察到面板動態亮度變化過於不自然的問題,初代需開啟「均勻亮度」避免動態亮度的不自然感。不過這兩代的新面板實際操作下以非常自然。
XG32UCWG 有著超高的對比度,能夠清晰的展現出色階變化,尤其在全黑畫面下更能感受到 WOLED 的魅力,以往忽略的暗部細節都輕易可見。色域方面 XG32UCWG 可達到 99% DCI-P3 與 △E< 2 的色準表現。
XG32UCWG 可點亮 3840 x 2160、8-bit、RGB、SDR、165Hz 的規格。開啟 HDR 後則顯示亮度峰值為 456 nits。此外,開啟「更新率增益」則可切換為 1920 x 1080、8-bit、RGB、SDR、330Hz 的超高更新率的規格。
↑ XG32UCWG 點亮 3840 x 2160、8-bit、RGB、SDR、165Hz 的規格。
↑ 更新率增益 1920 x 1080、8-bit、RGB、SDR、330Hz。
更新率增益、GamePlus、Shadow Boost 等遊戲功能
WOLED 主打的雙模式,除了高解析度的 4K 165Hz 之外,也可透過 OSD 開啟「更新率增益」功能,會讓螢幕自動切換成 FHD 解析度、330Hz 的高更新率模式,滿足專業電競所需的高更新率模式,一台抵兩台的概念。
↑ 更新率增益,開啟後會自動切換為 FHD 解析度、330Hz。
GamePlus 功能中提供「FPS 計數器」,可以顯示目前螢幕的更新率,倘若搭配 G-Sync 啟動則會觀察到螢幕更新率的變化。
GamePlus「十字瞄準線」也是元老級的功能,開啟後可在螢幕正中央顯示瞄準點,並支援動態凖心功能,螢幕會判斷中心點的畫面呈現高對比的凖心顏色。
GamePlus「狙擊手」功能,則是十字瞄準線加上中央 1.2x-2.0x 倍的小範圍放大,讓玩家瞄頭更容易,絕對的硬體外掛。
GamePlus「定時器」與「碼表」,則可在螢幕上顯示倒數或正數的計時功能。
Shadow Boost 暗部增益,若開啟這功能是對 OLED 面板的污辱。OLED 天身有著極高的對比度,只要正確的調整遊戲的亮、暗、Gamma 數值,即可完整的呈現遊戲中的暗部細節與豐富的對比,以無須像過往 IPS 面板需搭配 Shadow Boost 功能。因此 XG32UCWG 預設上是關閉 Shadow Boost。
PIP/PBP 與 KVM 功能,XG32UCWG 只需搭配 USB-C 連接即可提供 USB、DP、PD 15W 等功能,若原本 PC 使用 DisplayPort 或 HDMI 顯示搭配 USB-B,即可利用自動 KVM 功能分配螢幕 USB HUB 給正在顯示畫面的電腦,讓雙機使用的玩家可通過同一組 USB 滑鼠、鍵盤來操作。
ASUS OLED CARE PRO 保護機制:新加入 Neo 近接感測器
XG32UCWG 這代加入「Neo 近接感測器」,因此將保護功能稱為 OLED CARE PRO。除了螢幕本身有客制化散熱設計外,也常駐螢幕保護、像素清理、畫面移動、標誌亮度調節等功能。新加入的 Neo 近接感測器,則可設定使用者與螢幕的距離,讓螢幕偵測到前方沒人時最快 5 分鐘能關閉螢幕。
除了在 OSD 檢查外,DisplayWidget Center 一樣可調整 OLED 保護功能。
↑ Neo 近接感測器,最遠可偵測到 120cm,也提供自訂自動偵測模式。
↑ Neo 近接感測器沒有偵測到使用者時,最快可在 5 分鐘後關閉螢幕。
VRR:NVIDIA G-Sync 相容與 AMD FreeSync 支援
XG32UCWG 同樣具備 FreeSync Premium Pro 的 VRR 功能,而搭配 NVIDIA 顯示卡也可在 NVIDIA App 中強制開啟 G-Sync 相容模式,能讓遊戲 FPS 高低起伏很大或者 1%Low 非常低的遊戲,有著較為平滑、滑順的遊戲影像呈現。
↑ NVIDIA App 強制開啟 G-Sync 相容模式。
ROG Strix OLED XG32UCWG OSD 功能:GameVisual、均勻亮度、濾藍光、色彩、Gamma
XG32UCWG OSD 功能在遊戲設定中,可調整更新率增益、可變更新率、ELMB、GamePlus、GameVisual 與 Shadow Boost 等主要的功能。
影像頁面,則可調整亮度、均勻亮度、對比、OLED 防閃爍、清除像素邊緣、麵化控制、濾藍光、VividPixel 等設定。若開啟 HDR 模式,則可調整 HDR 相關設定。
色彩頁面,則有著色彩空間、色溫、彩度、六軸式飽和度調整與 Gamma 設定。
軟控 OSD:ASUS DisplayWidget Center
上述的 OSD 功能都可透過 ASUS DisplayWidget Center 小工具來幫忙調整,一樣有著 GameVisual、GamePlus、OLED Care 等所有螢幕 OSD 可調整的功能。
MulitScreen 除了提供 PIP/PBP 也包含 KVM 設定功能,以及提供軟體視窗 MultiFrame 的排列工具。此外軟體也提供鍵盤快捷鍵來調整 OSD 等各種功能;以及藉由 App Tweaker 的方式,偵測軟體啟用後切換 GameVisual。
總結
ROG Strix OLED XG32UCWG 憑著 32 吋、4K、165Hz、VRR 支援,讓玩家能感受高畫質、高對比的 AAA 大作的遊戲世界與豐富的色階變化,並且有著高更新率與高反應速度,讓遊戲影像的動態呈現相當清晰。
第三代 WOLED 面板採用 RGWB 子像素排列,並提供「清除像素邊緣」的功能,實際比較開啟前與開啟後的對比,螢幕針對文字的邊緣調用更多的像素提高清晰度。但老實說,以 4K 解析度、100% 來肉眼觀看下,很難分辨出開啟前或開啟後,而實際使用相機翻拍則了記錄下開啟後子像素的調用略有不同。
螢幕面板採用 TrueBlack Glossy 抗反射塗層,實際測試下確實光點反射沒這麼明顯,但是當螢幕的黑畫面較多時,還是會反射週招環境的景物,抗反射效果可能與半鏡面的螢幕相當。但已經比一般螢幕還要出色的抗反射效果。
至於這「雙模」的優勢在於同時擁有 4K165Hz 與 Full HD 330Hz 的兩種規格,通過 NVIDIA LDAT 工具測試,螢幕在 165Hz 時顯示延遲為 3.5ms、提升到 330Hz 更新率時顯示延遲降至 2.2ms;像素反應速度 G2G 反應時間則是平均 0.1ms、最高 0.2ms 的出色表現。
同樣通過 UFO Test 進行人眼檢查,可見飛碟的移動相當清晰、方塊的右邊與左邊線條也相當完整,沒有過慢的殘影或者過快的疑慮。
簡單來說,ROG Strix OLED XG32UCWG 可說是新款面板的主流 4K OLED 新選擇,相比自己大哥 PG32UCDP 在一些功能、配件、支架上略有不同,但相對價格肯定能貼近主流玩家的預算需求。但想必大家應該會猶豫到底要 WOLED 還是 QD-OLED?
XG32UCWG(WOLED)與 XG32UCDS(QD-OLED)兩者就是雙胞胎,螢幕與面板規格非常相似只差在面板類型,老實說現場看比較會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喜好,而根據過往觀察來看,WOLED 發色會比較自然、白色相對乾淨,而 QD-OLED 天身色彩飽和、鮮豔討人喜歡。
總之 ROG Strix OLED XG32UCWG 台灣建議售價為 NTD $26,888 元,相比 PG32UCDP 還要便宜一些,讓主流玩家更好入手 OLED 電競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