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卡、器

Intel Arc Pro B50 專業繪圖卡開箱測試 / SFF 小卡、16GB 記憶體、每元效能黑馬

挑戰最佳每元推論效能,Intel Xe2 架構的專業繪圖卡「Arc Pro B50」,採用 SFF 小卡尺寸搭配 16GB GDDR6 記憶體,在基礎 70W 的功耗下滿足小尺寸工作站的 3D 繪圖、AI 推論、邊緣運算等服務,並與主流 ISV 合作認證,確保 GPU 的穩定、可依賴與相容性。

規格
繪圖核心:Intel Arc Pro B50
匯流排規格:PCIe 5.0 x8
GPU 時脈:1700 MHz、最高 2600 MHz
Xe2 核心:16
光線追蹤單元:16
XMX 引擎:128
Xe 向量引擎:128
記憶體:16GB GDDR6、128-bit、224 GB/s、14 Gbps
輸出介面:1 x mini DisplayPort 2.1b UHBR 13.5、3 x mini DisplayPort 2.1b
電源輸入:無
建議供電:280W
尺寸:6.6″ x 2.7″
厚度:2 槽、SFF

專業繪圖迷你工作站!Intel Arc Pro B50 挑戰 SFF、70W 最佳每元推論效能

Intel 於 COMPUTEX 2025 大展中宣布推出新款 Intel Arc Pro B 系列工作站 GPU,Arc Pro B50 16G 與 B60 24G。其中 Arc Pro B50 由 Intel 推出的 SFF 小尺寸專業繪圖卡,而 Arc Pro B60 則交給 AIB 伙伴推出各種尺寸規格的專業繪圖卡。


↑ Intel Arc Pro B 系列。

 

對於專業用戶來說,GPU 是否被各大 ISV(獨立軟體供應商)支援可是至關重要,Intel Pro 系列繪圖卡超過 50+ 主流 ISV 合作認證,確保 GPU 的穩定、可依賴與相容性。


↑ ISV 支援。

 

Intel Arc Pro B50 GPU 採用 Xe2 核心架構、代號 Battlemage,使用 4 組 Render Slice 有著 16 組 Xe-core 核心、16 個光線追蹤單元與 128 個 XMX 和 Xe 向量引擎。GPU 預設時脈 1700MHz、最高 2600 MHz,並搭配 16GB 128-bit GDDR6 記憶體,而顯卡總功耗 TBP 僅 70W。

而 Intel Arc Pro B50 繪圖卡僅只有 16.7 x 6.8 cm、佔用 2-Slot 的安裝空間,非常符合 SFF 迷你繪圖卡的需求,並且顯卡無須額外供電僅依靠 PCIe 提供的 70W 即可滿足 TBP 的需求。

綜合上述幾點,Intel 希望在入門專業繪圖卡市場,以 Arc Pro B50 小巧高效能與同級最大 16GB VRAM 的特點滿足入門專業繪圖卡的需求,面對現在 AI 生成推論的需求,讓迷你工作站可無痛快速升級。


↑ Intel Arc Pro B50。


↑ Intel Arc Pro B50 小巧、SFF 專業繪圖卡。

 

Intel Arc Pro B50 繪圖卡主要採用一顆直徑 3.6cm 的鼓風扇推動散熱氣流,在 GPU 與記憶體上方則有散熱鰭片,帶給 SFF 小卡足夠的散熱能力。顯卡正面則是黑色方正造型,側面有著 Intel ARC PRO B50 的字樣,而顯卡背面則有著 Intel 藍色的金屬背板。


↑ 鼓風扇推動散熱氣流。


↑ Intel 藍的金屬背板。

 

顯示輸出,則提供 1 個 mini DisplayPort 2.1b UHBR 13.5 與 3 個 mini DisplayPort 2.1b,都能提供 4K@120Hz 以上的顯示規格,也都支援 5K 與 8K 的解析度。

此外,Xe2 核心架構採用雙 Media Engine(MFX)設計,支援主流的影音格式編解碼能力,像是 H.264、H.265、AV1、VP9 與 XAVC-H 等。


↑ 顯示輸出。

 

Intel Arc Pro B50 – 創作影音輸出、GPU 渲染效能測試

這場 SFF、70W 入門繪圖卡的「最佳每元推論效能」的比拼,除了開箱的 Intel Arc Pro B50 之外,也準備著定價更高的 NVIDIA RTX A1000 來進行比較。Intel Arc Pro B50 16GB 建議售價為 $349 美元,至於 NVIDIA RTX A1000 僅 8GB VRAM 建議售價為美金 $426 元,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285K
主機板:ROG Z890 HERO
記憶體:G.Skill DDR5-8200 24GBx2
顯示卡:Intel Arc Pro B50
系統碟:Solidigm P44 Pro 1TB PCIe 4.0 SSD
散熱器:360mm AIO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FOCUS 10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4H2 64bit
驅動版本:32.0.101

 

GPU-Z 檢視 Intel Arc Pro B50 GPU 資訊,採用 BMG-G21 核心、5nm 製程,具備 2048 個渲染核心、16GB GDDR6 記憶體、GPU 時脈 1700 MHz,並啟用 Resizable BAR,測試時驅動版本為 32.0.101。


↑ GPU-Z。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藉由操作 Adobe Photoshop 與 Lightroom Classic 兩款主流的圖像編修處理工具,分別測試 Image Retouching 照片編修與 Batch Processing 批次使進行大量照片的調整與輸出。

Intel Arc Pro B50 獲得 8655 分的總成績,影像編修 9484 分、批次處理 7899 分的成績。效能相比 RTX A1000 非常接近,略微小輸 1% 的效能。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PugetBench for DaVinci Resolve 測試,分別針對影片的編碼輸出效能、處理不同片源的效能、Fusion 運用 VFX 繪圖效果測試,以及利用 GPU 加速的 OpenFX 特效等測試。測試影像包含 4K、8K 的影像,以及各種常見的媒體格式,4K H.264 150mbps 8-bit、4K ProRes 422、4K RED、8K H.265 100mbps、8K RED 等媒體。

標準測試 Intel Arc Pro B50 獲得 5676 分的總成績,性能相比 RTX A1000 有著 13% 的領先。


↑ PugetBench for DaVinci Resolve。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 CPU 與 GPU 的渲染加速功能,以及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

通過 Blender Benchmark 測試,Intel Arc Pro B50 可達到 monster 場景 730.65、junkshop 場景 397.85、classroom 場景 409.53 的每分鐘 Sample 數量。性能相較於 RTX A1000 有著平均 19% 的領先。


↑ Blender。

 

SPECviewperf 2020 v3.0 基準測試,是衡量專業應用程式圖形效能的工具,在主流 OpenGL 和 DirectX API 介面下運行的 3D 圖形效能。測試包含 3dsmax-07、catia-06、energy-03、maya-06、medical-03、snx-04 與 solidworks-07 等專業軟體,主要以 Viewset 方式檢視各種專業軟體在檢視專案時的繪圖效能表現。

Intel Arc Pro B50 在各種專業應用程式的繪圖效能都優於比較的 RTX A1000,平均有著 35% 的 FPS 效能領先。


↑ SPECviewperf 2020 v3.0。

 

SPECviewperf 15 基準測試,則是更符合現代的專業應用程式圖形效能的工具,保有 OpenGL、DirectX 與 Vulkan 等 API 支援,新加入 blender、unreal_engine、Enscape 等應用測試,以及更新既有的應用測試情境。

Intel Arc Pro B50 同樣在各種專業應用程式的繪圖效能都優於比較的 RTX A1000,平均有著 47% 的 FPS 效能領先。


↑ SPECviewperf 15。

 

Intel Arc Pro B50 – 生成式 AI 測試 IMG、LLM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與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的兩種測試情境,並支援 ONNX runtime with DirectML、NVIDIA TensorRT 與 Intel OpenVINO 的推論引擎。

Intel Arc Pro B50 採用 OpenVINO 推論引擎,在 Stable Diffusion 1.5 標準模型,總花費 134.75 秒完成 16 張照片生成、生成一張照片則需要 8.42 秒。換成 Stable Diffusion 1.5 XL 模型,總花費來到 802.04 秒、生成一張照片 50.12 秒。

論 AI 生成效能最低要求就是 16GB VRAM,即便 RTX A1000 僅 8GB VRAM 配置,但也相對犧牲不少時間,這差距在 XL 模型下更是明顯。

Intel Arc Pro B50 在 Stable Diffusion 1.5 標準模型比起 RTX A1000 能夠節省 22% 的輸出用時;若是 Stable Diffusion 1.5 XL 模型則會節省 39% 的輸出時間。


↑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 ONNX Runtime DirectML 或 OpenVINO 推論引擎,使用 Phi-3.5-mini、Llama-3.1-8B、Mistral-7B 與 Llama-2-13B 等四個模式,每個模型測試 7 個 Prompts 包含 RAG 與非 RAG 的查詢,通過權重後的總分與平均 Time To First Token(TTFT)、平均 Output Token Speed(OTS)提供專業用戶橫量電腦的 AI LLM 推論效能。

Intel Arc Pro B50 採用 OpenVINO 推論引擎,在四個模型的 TTFT 中獲得最快的輸出時間,以及在 OTS 輸出效能中領先比較的 RTX A1000。


↑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Intel Arc Pro B50 功耗與溫度測量

溫度測試,則使用 3DMark Speed Way Stress test(GPU)壓力測試,以及 OCCT 3D Adaptive 壓力測試,並利用 HWINFO 軟體紀錄 GPU 溫度與 TBP 功耗。

Intel Arc Pro B50 在待機時相對溫度較高,不過在壓力負載下溫度維持在 68-69°C。相比單卡槽的 RTX A1000 確實溫度表現較好。

只不過,功耗方面 Intel Arc Pro B50 壓力測試時幾乎維持在 70W TBP 的功耗表現,相比 RTX A1000 的功耗還高一些。


↑ Intel Arc Pro B50 溫度測試。


↑ Intel Arc Pro B50 TBP 測試。

 

總結

Intel Arc Pro B50 單刀直入,剛好插在 SFF 尺寸、70W TBP、16GB VRAM 的專業繪圖卡之中,有著新一代 Xe2 核心架構,支援 AI 推論、光線追蹤、XeSS2、主流影音編解碼與 mini DisplayPort 2.1b UHBR 13.5 影像輸出能力。

對於專業應用的設計、工程、建築、施工與產品設計等軟體,讓小尺寸的工作站可以快速升級的 GPU;更藉由 16GB VRAM 滿足新一代 AI 推論、生成式 AI 模型的最低需求。Intel Arc Pro B50 也是目前專業繪圖卡中有著 16GB 記憶體且最便宜的選擇。

通過上述測試可見 Intel Arc Pro B50 在繪圖或 AI 推論效能上,確實能贏過比較的 RTX A1000,再加上兩者定價的差距,這也讓 Arc Pro B50 無疑是目前專業繪圖卡最佳每元效能的黑馬。

當然要打動專業繪圖市場,還是需要 Intel 穩紮穩打的維護並更新,以及獲得各大 ISV 的認證,慢慢累積 Intel Arc Pro 的硬體實力與軟體開發工具。


↑ 專業繪圖卡最佳每元效能的黑馬 Intel Arc Pro B50。

延伸影片閱讀:  
Previous post

AIDA64 v8.00 更新採用 64-bit 全新編譯更快啟動與新硬體支援

Next post

《崩壞:星穹鐵道》全新3.6版本「於長夜重返大地」將於9月24日上線!

The Author

sinchen

sinchen

我是 Si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