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卡、器

背插超進化!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測試報告 / 全白化裝甲、雙供電介面

背插再戰!華碩ASUS新款「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顯示卡,以TUF硬派軍武重返戰場,主打視覺實用重火力,採用全白化裝甲的視覺外觀,與雙供電介面設計,搭配新版BTF 2.5可拆卸背插模組,實現高兼容的安裝選擇,並有著硬派高散熱性能,提供3 顆正逆轉軸向式風扇、MaxContact 7 熱管散熱模組、相變 GPU 散熱片,以及16GB GDDR7 大容量記憶體,帶來強悍的4K全光追遊戲效能與溫度壓制,與DLSS 4 多畫格生成,這張卡真夠硬的!

規格
繪圖核心: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匯流排規格:PCIe 5.0 x16
GPU 時脈:2588 MHz Boost Clock、2610 MHz OC mode
CUDA 核心:8960
Tensor Core:280
RT Core:70
記憶體:16GB GDDR7、256-bit、28 Gbps
輸出介面:3 x DisplayPort 2.1b、2 x HDMI 2.1b;最多 4 螢幕輸出
電源輸入:1 x PCIe 16pin 12V-2×6
建議供電:850W
尺寸:329 x 140 x 62.5 mm
厚度:3.1 Slot 槽
售後服務:3年
附贈內容物:快速設定手冊、顯卡支撐架、磁吸件、聯名卡、背插轉換器、顯卡電源連接線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顯示卡開箱 / 白色硬派裝甲

華碩ASUS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針對最新RTX50系,導入新版BTF 2.5背插標準,以可拆裝設計的背插轉換器,提供PCIe 12V-2×6與GC-HPWR供電選擇,讓喜愛或想嘗試背插的玩家,免去因安裝兼容性感到苦惱;並且沿用TUF Gaming RTX 5070 Ti OC的視覺外觀與散熱結構的優良基礎下。

外觀配置,從顯示卡外殼到軸向式風扇,乃至外包裝與其他配件,皆採用全白化視覺設計;將原硬派軍武風格的黑色外殼,以白色系的硬派軍武外殼,搭配 3 顆軸向式白化風扇,以及相變 GPU 散熱片、佔用 3.1 Slot 插槽MaxContact 7熱管散熱器,強悍維持 4K全光追的散熱性能。

而供電配置部分,改善過往BTF顯示卡在安裝兼容方面的痛點問題,採用雙供電介面制,即提供背插BTF 2.5標準的GC-HPWR供電接頭,以及PCIe 12V-2×6標準的供電接頭,方便玩家根據自身主機板來選擇。


↑簡潔的彩印包裝,標有BTF背插版本與獨有的GC-HPWR圖示。


↑包裝背面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外盒內包裝。


↑內包裝擺設。

 

硬派軍武的裝甲風格,以白色亮金屬磨沙外殼,搭配4 邊角的金屬螺絲,作為主視覺點綴;並設有 3 顆10cm軸向式風扇,採用2正1逆轉的風向配置,使中間風扇正向旋轉、其餘則反向旋轉,讓風道氣流能直通內部的散熱鰭片。


↑ 硬派軍武的全白化裝甲,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 設有3 顆10cm軸向式正逆轉的白色風扇。。


↑ 顯卡前方外觀。

 

顯卡金屬背板,採用大面積貨櫃紋理,結合TUF GAMAING字樣的軍武風格,並設有維持前方通風的開孔框架,方便配合顯卡內部的散熱氣流。


↑ 顯卡背面的金屬背板。

 

顯卡內側,同樣以TUF GAMAING字樣,結合軍武風格圖示的視覺點綴,並於PCIe 5.0 x16與BTF 2.5供電金手指,皆設有防塵套保護;而顯卡外側,則標有GEFORCE RTX與RGB燈效的TUF標誌,且PCIe 12V-2×6也有防塵套。


↑ 顯卡內側外觀一覽。


↑ 顯卡外側外觀一覽。


↑ 顯卡外側邊角設有TUF標誌RGB燈校。

 

顯示輸出端,則設有3 個 DisplayPort 2.1b 與 2 個 HDMI 2.1b 顯示輸出埠,最多可同時連接 4 個螢幕輸出;且PCIe 檔板以 304 不銹鋼打造,不必擔憂表面氧化問題。


↑ 顯示輸出埠。

 

雙供電介面PCIe 12V-2×6、BTF 2.5 GC-HPWR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採用雙供電介面形式,其一設置於顯卡外側,為常見的PCIe 12V-2×6供電介面接頭;其二則於顯卡內側,PCIe金手指針腳旁,增設一組 PCIe High-Power供電介面(GC-HPWR),搭配新版BTF 2.5的背插轉換器,實現可拆卸模組接頭,大幅提升主板安裝兼容性選擇。


↑ 顯卡外側的傳統供電位置,設有PCIe 12V-2×6介面接頭。


↑ 顯卡內側的PCIe金手指針腳旁,設有GC-HPWR接頭專用針腳。


↑ 新版BTF 2.5針腳特寫,隱藏式設計低於PCB電路板,安裝兼容提升。

 

新版BTF 2.5的背插轉換器,設有快拆卡扣的外殼保護接頭,所以在使用背插功能時,需先將保護外殼卸下後,才好進行後續安裝動作;而且與BTF系列主板來搭配使用,最大可支援高達1000W電力瓦數的大供電需求。


↑ BTF 2.5的背插轉換器。


↑ 設有快拆卡扣外殼,保護轉換器接頭。


↑ 將轉換器依據其防呆識別,安裝背插轉換器。


↑ 背轉換器安裝完成,側面圖。


↑ 背轉換器安裝完成,背面圖。


↑ 顯卡背面設有雙BIOS開關,P遊戲模式 / Q 安靜模式。

 

散熱內構 相變GPU散熱片、MaxContact 鍍鎳銅底7熱管、3.1 槽厚度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散熱內構,其背面部分,以導熱墊為介質傳遞,並搭配金屬背板進行輔助散熱,確保電路板所採用的GDDR7記憶體、TUF 電感、MOSFET 與 5K 黑色金屬電容器等特色元件,在給予GPU足夠的穩定供電時,能更好輔助,滿足超頻所需。


↑ 電路板背面,搭配金屬背板來輔助記憶體與供電插座等元件散熱。


↑ 電路板背面特寫。


↑ 顯卡供電PCIe 12V-2×6 16pin針腳貼有散熱片輔助。


↑電路板正面,以厚重的7熱管散熱模組來搭配散熱。


↑電路板正面特寫。

 

散熱器模組,採用 MaxContact 鍍鎳銅底來直觸 GPU核心,搭配近年新穎的相變 GPU 散熱片做為介質傳遞,能因應溫度融解液化,有效填補核心和散熱模組之間的空隙,確保長效負載的導熱性能;並貼有導熱墊給記憶體、供電模組等輔助散熱,經由7根熱導管貫穿於前後散熱鰭片。


↑ MaxContact 鍍鎳銅底直觸 GPU,並貼有相變散熱片與導熱墊輔助。


↑ 前散熱鰭片特寫。

 

顯卡相關配件、實機燈效展示

顯卡除了本體外,配件部分提供了簡易顯卡支撐架、TUF 魔鬼氈 TUF 磁鐵、紙本說明書等,以及提供 PCIe 12V-2×6 16pin轉 3 個 PCIe 8pin 供電連接線。


↑ 顯卡所附配件一覽。


↑ PCIe 12V-2×6,主要特徵內構的金屬端切齊接頭邊緣。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顯卡燈效,主要著重於側面的 TUF 標誌做RGB主視覺;而正面燈效僅設有右上角的小區塊,作為次要視覺點綴,並附上實機燈效圖供各位參考。


↑ 正面顯卡燈效。。


↑ 側面顯卡燈效1。


↑ 側面顯卡燈效2。


↑ 側面顯卡燈效3。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創作影音輸出、GPU 渲染效能測試

測試過程,將透過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使用影音編輯、3D 渲染、AI 生成推論等測試工具;接者以 4K 解析度、特效全開的參數下進行遊戲,測試電競、AAA 遊戲與光追遊戲的效能計算,並提供 1%Low 與平均 FPS 方便玩家相互比較。


↑ 通過 GPU Tweak III 設定為超頻模式。

AMD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ASUS TUF GAMING X870-PLUS WIFI
記憶體:Trident Z5 Neo RGB DDR5 6400 32GB ( 2 x 16GB )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5070 Ti 16GB BTF White OC
系統碟:T-FORCE CARDEA IOPS 1TB
電源供應器:Super Flower LEADEX III GOLD UP ATX 3.1 1000W
測試環境:開放式機架、BIOS預設 ( 風扇全速 / PBO預設220W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24H2 64bit、Resizable BAR On
驅動版本:NVIDIA 581.42

 

使用GPU-Z來檢視驗證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資訊,採用 5nm 製程的 GB203 GPU,有著 8960 個渲染 CUDA 核心,以及 16384 MB GDDR7(HYNIX)記憶體,而 GPU 預設時脈 2325 MHz、Boost 2618 MHz。


↑ GPU-Z顯示卡資訊。

 

PugetBench for DaVinci Resolve 測試,則針對 4K、8K 的影像測試,包含 4K H.264 150mbps 8-bit、4K ProRes 422、4K RED、8K H.265 100mbps、8K RED 等媒體,並利用 GPU 特效的 OpenFX 與 Fusion 等特效來測試電腦的影音創作性能。

標準測試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獲得 13144 分。


↑ PugetBench for DaVinci Resolve。


↑ PugetBench 成績排行,貼近RTX 5080成績表現。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軟體,支援著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功能應用;而測試部分,則以 Blender Benchmark 4.3.0 進行 Demo 專案的渲染工作場景測試。

Blender Benchmark 4.3.0 測試,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在 monster 獲得 3677.09 每分鐘 Sample 數量,而 junkshop 2012.93、classroom 1980的成績結果。


↑ Blender測試成績。

 

V-RAY 5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分別針對 CPU 與 G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測試。

通過 RTX 運算,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達 8238 vrays 每分鐘光線運算量。


↑ V-RAY 5 Benchmark測試結果。

 

KeyShot 為 Luxion 所開發的 3D 渲染軟體,能夠快速的建立逼真的 3D 模型影像,並以直覺式介面與即時渲染而出名;KeyShot 預設使用 CPU 進行渲染並支援 GPU 加速渲染等功能,在 KeyShot Viewer 檢視軟體中,則有提供 Benchmark 功能;而KeyShot Benchmark 基準分為 1,測試分數越高代表性能越好。

KeyShot 測試中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GPU 獲得 127.25 分成績。


↑ KeyShot 測試成績。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 生成式 AI 測試 IMG、LLM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與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的兩種測試情境,並支援 ONNX runtime with DirectML、NVIDIA TensorRT 與 Intel OpenVINO 的推論引擎。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目前在主流的 Stable Diffusion (FP16)、TensorRT 測試中,獲得 4070 分的成績、總耗時 24.5s 秒、生成一張圖片需要 1.53s 秒的時間;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模型, 3353分成績、總耗時 178.9s 秒、單張圖片需 11.18s 秒的時間。


↑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Stable Diffusion (FP16)。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 ONNX 模型包含 Phi-3.5-mini、Llama-3.1-8B、Mistral-7B 與 Llama-2-13B 測試,每個模型測試 7 個 Prompts 包含 RAG 與非 RAG 的查詢,通過權重後的總分與平均 Time To First Token(TTFT)、平均 Output Token Speed(OTS)提供專業用戶橫量電腦的 AI LLM 推論效能。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以ONNX 引擎,在 Phi-3.5 模型獲得 4828分 / TTFT 0.22s / OTS 197.4; Mistral-7B 獲得 4900分 / TTFT 0.3s / OTS 159.62 ; Llama-3.1 獲得4342分 / TTFT 0.29s / OTS 132.9;Llama 2 獲得 4872 分 / TTFT 0.45s / OTS 78.23s的成績結果。


↑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 4 款電競遊戲效能測試

透過《虹彩六號:圍攻行動》、《英雄聯盟》、《APEX 英雄》與《Counter-Strike 2》等4 款電競遊戲,都是重技巧、團隊的戰術競技射擊、DOTA 類型的遊戲,因此遊戲畫質、細節不高的狀況下,遊戲 FPS 也都是平均百幀以上的表現。測試以 2160p、特效最高設定進行。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主要在 4K 解析度下,CS2 平均 171 FPS / 1%Low 92 PFS;APEX平均 246 FPS / 1%Low 169 FPS;英雄聯盟平均 410 FPS / 1%Low 250 FPS;虹彩R6平均 234 FPS / 1%Low 175 FPS,其效能表現,已能滿足 4K 電競玩家的高幀數遊戲需求。


↑ 4款電競遊戲效能測試結果。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 7 款遊戲效能測試

7 款 AAA級遊戲效能測試,同樣以 2160p 特效全開進行測試,但本輪測試將不開啟光追功能,以及任何超解析度加速功能 (SR、FG等),主要測試 GPU 在傳統光柵化渲染的遊戲平均效能。

遊戲測試名單有《地平線:期待黎明》、《古墓奇兵:暗影》,以及吃重效能的《急速地平線5》、《碧血狂殺 2》、《刺客教條:維京紀元》與《戰神》等AAA級遊戲測試。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在 2160p且不開光追與加速的前提下,於 AAA 遊戲中達到平均 108.4 FPS / 1%Low 79.7 FPS 的效能成績;這對於一般 AAA 遊戲玩家而言,可以代表在 4K 解析度下,能獲得原生解析度渲染的穩定效能。


↑ 7 款 AAA 遊戲效能測試結果。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 7 款光追、SR + FG 加速遊戲測試

7 款 光追 DXR 遊戲測試,使用 2160p 解析度,搭配特效、光追的最高設定外,同時啟用 DLSS 4 加速、畫格生成(FG)、超解析度(SR)等設定,詳細設定請參考圖表說明。

測試遊戲有《魔物獵人 荒野》、《黑神話:悟空》、《極地戰嚎 6》、《阿凡達:潘朵拉邊境》、《戰神:諸神黃昏》、《巫師3:狂獵》與《電馭叛客 2077》等DXR光追遊戲。

而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在 4K、光追、DLSS 4加速的相關遊戲下,取得平均 123.3 FPS / 1%Low 86 FPS。由其在全光追遊戲的《電馭叛客 2077》平均達到 186 FPS、《戰神:諸神黃昏》平均 134 FPS、《黑神話:悟空》平均 72 FPS,皆能滿足遊戲體驗的流暢需求。

這意味者 RTX 50系顯卡 加上DLSS SR超解析、FG多畫格生成,以及Reflex 2 等技術,即可勝任目前4K光追遊戲順暢體驗,讓喜愛新一代 AAA遊戲的玩家用戶,不須擔憂效能不足的疑慮。


↑ 7 款 AAA 遊戲效能測試結果。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功耗與溫度測量

最後為針對顯卡的功耗、溫度測試,過程使用 Speed Way Stress test、Furmark2 和《電馭叛客 2077》進行測試;並以 HWINFO 軟體來偵測功耗溫度的使用數值。

溫度測試,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在壓力測試最高溫維持在 64.6°C、GDDR7 記憶體最高則為62.2°C溫度;說明即使在機殼當中,也能有足夠散熱讓顯卡維持長效運作。

而功耗方面,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最高達到 314W,且在遊戲運行時則約於 273W 左右;因此建議裝級時,需搭配至少 850W電源供應器較為穩妥。


↑ RTX 5080 溫度測試。


↑ RTX 5080 功耗測試。

 

總結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以32.9cm的霸氣長度,搭配3.1 槽大卡的重裝配置,穩定提供4K光追特效全開的戰場火力,經由7 款 AAA 遊戲得平均 108.4 FPS,以及效能吃重的7 款光追、DLSS 4遊戲測試,取得平均 123.3 FPS成績;有著接近上階 RTX 5080的遊戲效能與生產力表現,同為 16GB GDDR7大容量 VRAM,且價格相對優勢,這綜合表現可謂硬派軍武。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遊戲測試總結。

而外觀與實用方面,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兼具各特色亮點,其全白化設計的裝甲外殼,搭配RGB點綴燈效,視覺性拉滿且不搶眼;雙供電介面設計,搭配BTF 2.5背插轉換器模組,所帶來的高兼容選擇,徹底解決過往BTF背插顯卡在兼容安裝方面的不實用痛點。

其次,也繼承系列出色的散熱性能,如有著 7% 的 GPU Boost 時脈超頻幅度,有著 MaxContact技術的鍍鎳銅底來直觸 GPU核心,搭配相變 GPU 散熱片做為介質傳遞,經由 7 根熱導管貫穿的散熱器模組,能將 GPU 壓制在 64.6°C、記憶體最高也僅 62.2°C的亮眼溫度表現。


↑ 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

目前TUF Gaming RTX 5070 Ti BTF White OC官方售價為36,990元,對於喜愛或想嘗試背插的BTF玩家來說,僅需正規版TUF RTX 5070 Ti多1仟至2仟元預算,即可體驗BTF無線材拘束的視覺魅力,與雙供電介面的高兼容性,日後換機不用擔心主板的安裝問題,且二手出卡也相對保值;同時還具4K60FPS光追遊戲的順暢效能,可列為需要背插功能的顯卡首選。

延伸影片閱讀:  
Previous post

Solidigm 宣布啟用 AI 中央實驗室 打造業界效能最高、密度最強儲存測試叢集

Next post

This is the most recent story.

The Author

shu

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