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ROG ZENITH II EXTREME 開箱測試 / 重本全鋁 16 相 5 M.2 與 USB 3.2 2×2
華碩 ROG Zenith 專屬於 AMD Ryzen Threadripper 的高階主機板系列,如今隨著 3 代處理器與 TRX40 晶片組更新,推出新一代「ROG Zenith II Extreme」,這張無疑是上一張 Zenith Extreme Alpha 的升級版,同樣全鋁外殼與散熱,更加入主動 VRM、FCH 風扇、16 相 Teamed 電源設計,以及多達 5 個 M.2 擴充與最新 USB 3.2 2×2,將在挑戰 TRX40 性能之顛。
規格
尺寸:E-ATX(30.5cm x 27.7cm)
處理器支援:AMD 3rd Gen Ryzen Threadripper Processors
處理器腳位:sTR4X
晶片組:AMD TRX40
記憶體:8 x DIMM, MAX 256GB, DDR4 4600(OC)/3200 MHz
擴充插槽:4 x PCIe 4.0 x16(x16, x16/x16, x16/x8/x16, x16/x8/x16/x8)
多卡支援:3-Way NVIDIA SLI / AMD CrossFire
儲存埠:8 x SATA 6Gb/s、1 x DIMM.2(2 x M.2 Socket 3 PCIe 4.0 x4 & SATA)、3 x M.2 Socket 3 PCIe 4.0 x4
網路:Aquantia AQC-107 10G、Intel I211-AT Gigabit LAN w/ LANGuard
無線:Intel Wi-Fi 6 AX200 2×2 MU-MIMO 802.11ax、藍牙v5.0
音訊:ROG SupremeFX S1220 8ch Codec、ES9018Q2C DAC
USB埠:4 x USB 3.2 Gen2(CPU)、2 x USB 3.2 Gen2(前面板插座)、3 x USB 3.2 Gen2、3 x USB 2.0、8 x USB 3.2 Gen1(4 需擴充)、1 x USB 3.2 Gen 2×2 Type C
ROG ZENITH II EXTREME主機板開箱 / 全鋁 + 主動風扇
新一代 ROG Zenith II Extreme 主機板,外觀主要在晶片組、I/O 外殼上方,換成金屬鏡面帶 AURA 燈效的設計,以及加大 OLED 顯示器,其餘配置與上一張相似,但仔細看還是有很多新的開關與便利功能的設計。
由於 3 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重新定義針腳,也讓 TRX40 主機板升級至 PCIe 4.0 通道,更要準備明年的 64 核心 3990X 核彈,使得 TRX40 主機板僅支援 3rd Gen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
記憶體同樣 4 通道 8 DIMM 插槽,最大可安裝至 256GB 記憶體;擴充插槽則提供 4 個 PCIe 4.0 x16,最高支持 4 卡 x16/x8/x16/x8 的通道分配。儲存則具備 8 個 SATA 連接埠,以及 1 組 DIMM.2 擴充 2 個 M.2 插槽支援 PCIe 4.0 x4 與 SATA 介面,主機板上還有 3 個 M.2 支持 PCIe 4.0 x4,其中 1 個則設置於主機板背面;網路同樣具備 10GbE 與 1GbE 配置,並換上新的 Intel Wi-Fi 6 AX200 無線網卡。
USB 也是這張的一大特色,於後 I/O 給滿 7 個 USB 3.2 Gen 2,以及最新 USB 3.2 Gen 2×2 Type C 可達 20Gbps 的傳輸頻寬,另外還有 8 個 USB 3.2 Gen 1,甚至給到 2 個 USB 3.2 Gen2 前面板插座,給好給滿也是 ROG 一貫的信條。
↑ ROG Zenith II Extreme 外盒,標示著 TRX40 晶片組與 PCIe 4.0。
↑ 背面可見主板規格,以及 1.77” 彩色 OLED 顯示器、16 相供電 + 2 顆主動風扇、鋁殼打造、10GBE + USB 3.2 Gen 2×2。
ROG Zenith II Extreme 主機板外觀以黑色鋁盔甲,搭配鏡面銀色的造形設計,主機板整體配置得宜,供電插座全部集中在右上角,一字排開的 16 相供電,自帶風扇散熱之外,更以熱導管連接至鋁製 I/O 外殼上。
而且還換上 1.77” 彩色 OLED 顯示器,供電時會秀 ROG Zenith Extreme 的動畫字樣,開機時也會顯示 Debug Code,進系統後則可顯示 CPU 資訊或自訂圖案、動畫;主機板背面,同樣有著金屬背板強化,使得整張主機板重量相當沈。
主機板 ATX 24-pin 與 CPU 雙 8-pin 外加 3-pin,全都集中在右上角這區,方便玩家 DIY 連接使用;而 CPU 供電也特別提到,請至少連接 2 個 8-pin 電源,以免負載過大時導致觸發 PSU 的保護機制,另外額外的 3-pin 主要是給想要極限超頻的玩家使用。
而這區域還有前置 2 個 USB 3.2 Gen 2 Type E 插槽,以及 ROG 獨家的 DIMM.2 設計。
CPU 插槽兩旁共計 8 跟 DDR4 DIMM 記憶體插槽,最大可安裝置 256GB 記憶體;而 CPU 則以 16 相 Teamed 電源架構,一次排開除了霸氣之外,上方還也有著碩大 VRM 散熱器,不僅自備 2 顆主動風扇散熱外,還用熱導管連接至左側的鋁製 I/O 外殼上,高階板子用料沒在省。
而鋁製 I/O 外殼上方,除了 ZENITH II 字樣(這區)具備鏡面 AURA 背光外,下方還有顆 1.77” 彩色 OLED 顯示器,不僅 Debug 方便還可大秀信仰與自訂圖示。
主機板右側這邊,則有 8 個 SATA 6Gbps 連接埠,其中 4 個來自 TRX40 晶片組,另 4 個則以 PCIe 方式由 ASM1061 擴充;而 SATA 連接埠下方,除了前面板針腳外,也有水冷相關的偵測針腳。
主板下半的 PCIe 與 M.2 插槽,這區有著一體式鋁製散熱片,連接至晶片組上方的 ROG 標誌,這塊也是銀色鏡面,開機後會有 AURA 燈效加持。鬆開 4 根螺絲,就可以找到 2 個 M.2 插槽,此外還有 1 個 M.2 插槽則設置在背面…,這可能是正面沒位子,通道頻寬還夠,所以就多做了一個背面 M.2。
此外,主機板右下角這區有相當多的按鈕與開關,首先最常見的電源開關 Start,其旁邊的 Flex Key,預設為 Reset 外可通過 BIOS 改為:開機進 BIOS、Safe Boot 或開關 AURA 燈效等,且更改設定後機殼的 Reset 按鍵也會跟著改變。
按鈕還有 Safe Boot、Retry Button 與 BIOS Switch 按鈕(這張也是走雙 BIOS),另外筆者比較喜歡的是 Full Speed Mode 開關,只要打開主機板上所有風扇都會全速運轉,手動超頻時相當方便,關閉後風扇又會回到之前設定的模式運行。
主機板後 I/O,同樣提供 Clear CMOS 與 USB Flash Back 按鈕,即便日後 TR 處理器更新也可繼續相容;而 USB 方面,4 個 USB 3.2 Gen 1、7 個 USB 3.2 Gen 2 含一個 Type C,另外還有個標示 SS20 的 USB 3.2 Gen 2×2 Type C,可達到最高 20Gbps 的傳輸頻寬,此外還有 10GbE 與 1GbE RJ-45 網路埠、天線與 7.1ch 3.5mm 音源孔(具備 LED 背光)和 S/PDIF 等連接埠。
ROG ZENITH II EXTREME 主機板用料 / 裝滿 PCIe、M.2 與 USB
介紹完主機板的外觀、規格與功能後,其實還有一些主機板的設計細節、用料可與大家分享,接著就把主機板上的散熱片拆解,來檢視完整的電路板設計。
金屬背板同樣有著 AURA 燈條,而在 VRM 後方,則同樣有導熱膠幫助散熱;而晶片組拆開,內部有風扇與鰭片增加散熱效果,並且在 CPU SOC 供電相上還有額外的小散熱片。
↑ 每邊記憶體都採用 DIGI+ ASP1103 的 2 相供電設計。
↑ CPU 採用 16 相 Teamed Power 設計。每相以 2 顆 Infineon TDA21472 Pwer Sage 與電感組成,可有著更低的供電延遲與相同的熱性能。
↑ CPU PWM 控制器 DiGi+ EPU ASP14051。
↑ 主版後方提供滿滿的 USB 3.2 Gen 2,因此配有不少的 ASM1543 與 P13EQX ReDriver 晶片。
↑ 圖為 Aquantia AQC-107 10GbE LAN 與 Intel I211-AT 1GbE LAN 晶片,另外還有 ASM3242 USB 3.2 Gen 2×2 控制器,以及 ASM1074 USB 3.0 HUB 控制晶片。
↑ 音效區除 ROG SupremeFX S1220 晶片外,還有 2 顆 Realtek ALC4050H、ESS ES9023P DAC 與音效電容。
↑ 主板雙 BIOS;ICS 9VRS4883BKLF 時脈產生器與 CPU SoC 供電。
↑ 一整排 P13EQX16 ReDriver 與 P13DBS 處理 PCIe Gen 4 通道交換。
↑ 2 顆 ASM1543 負責前置 Type C 的設置邏輯電路。
↑ 2 顆 ASM1061 擴充 4 個 SATA 6Gbps 連接埠;而 ASM1074 USB 3.0 Hub 晶片。
↑ 左起 M.2_3 硬體開關、連續的 Safe_Boot、Retry、BIOS Switch 開關;Full Speed Mode 開關(位於 BIOS Switch 開關上方),以及下方的 RSVD 與 Slow Mode 開關。
↑ VRM 散熱器連接著 I/O 鋁製外殼、晶片組散熱片、M.2 散熱片、音效蓋與金屬背板。
配件方面主要都是基本標配,像是說明文件、USB 驅動隨身碟、M.2 螺絲、貼紙、超多 SATA 線、天線、熱敏電阻、RGB 延長線,以及 Fan Extension Card II 風扇擴充板,還有 ROG DIMM.2。
ROG DIMM.2 重新定義記憶體插槽,擴充 2 個 M.2 插槽,並具備專屬散熱片,此外這 2 個 M.2 同時支援 PCIe 4.0 x4 & SATA 介面。而這組 DIMM.2 與之前的對比,主要是支援 PCIe 4.0
此外,配件中還付了一組金屬螺絲筆,並有著 2 種規格的十字頭可更換,方便玩家拆裝 M.2 散熱片。
BIOS 當中有著詳細的 AI Tweaker 超頻設定,包含 CPU 頻率、Per CCX 超頻、PBO 與核心電壓等設定。
進階設定頁面中,有著內建裝置設定,可調整各式板載功能,並切換 PCIe x16 的連接模式,以及 LAN、WIFI、音效等開關。
在 Monitor 頁面中,除了可監控各式溫度、風扇轉速外,也有獨力的 VRM Heatsink FAN 與 Chipset FAN 的 Q-Fan 控制項,這兩個基本上溫度低的時候都是停轉,玩家亦可調整各溫度級距下的風扇轉速。
工具頁面中,則有 Flexkey 的設定:Reset、AURA On/Off、DirectKey 與安全啟動;DirectKey 則是直接啟動進入 BIOS。而 ASUS Armoury Crate 會自動詢問是否要下載安裝,若不希望安裝軟體的用戶,可在 BIOS 當中找到關閉的選項。
ASUS Armoury Crate 掌控 AURA Sync 與顯示器設定
說了這麼多功能,不如先來看看 ROG Zenith II Extreme 開機的美照,主機板的晶片組與 I/O 外殼上方,具備著 AURA 燈效加持,以 45° 對角線的方式呈現。只不過這個「鏡面」,還挺容易弄髒,若各位在 DIY 裝機時,建議裝好機後在撕掉保護膜即可。
↑ 顯示器除了變大外也變彩色,所以更能展示動畫與信仰,開機時會顯示 Debug Code,也可自訂圖案或動畫。
這些功能的設定都整合到 Armoury Crate 軟體當中,當然這程式也可提供驅動更新、工具安裝的功能。
↑ OLED 顯示器設定,可監控溫度、電壓、時脈等基本資訊。
效能測試方面,則分別測試處理器、記憶體與整台電腦的性能,處理器使用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並採用 Auto 設定與 8GB*4 DDR4-3200 記憶體,散熱器則使用 ENERMAX LIQTECH TR4 240,並設定水泵、FAN 全速進行測試。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主機板:ASUS ROG Zenith II Extreme
記憶體:CORSAIR DOMINATOR PLATINUM RGB DDR4 8GB*4-32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ANTEC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64bit
CPU-Z 檢視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處理器資訊,處理器代號 Starship,為 7nm 製程的處理器,有著 32 核心 64 執行緒;主機板使用 ASUS ROG Zenith II Extreme,TRX40 晶片組;記憶體為 4 通道 8GB*4 DDR4 3200MHz;顯示卡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CPUmark99 測試,單看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能力,單核心的 IPC、時脈高即可獲得相當高分。3970X 在單核效能有著 798 分的成績。
CINEBENCH R15 與 R20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3970X 在 R15 版本測試可達到 CPU 7491 cb 的成績,而提升渲染複雜度的 R20 版本,亦有著 CPU 17113 cb 的成績;單核性能更有著 210 cb、511 cb 的成績。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3970X 完成運算需花費 29 秒即可完成渲染。
類似的 V-Ray Benchmark 同樣可測試電腦的 CPU 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3970X 完成運算需花費 20 秒即可完成渲染。
POV-Ray 是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3970X 有著 64 執行緒可達到平均 14039.4 PPS 的渲染速度,需要 18.6 秒完成渲染工作。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 CORSAIR DOMINATOR PLATINUM RGB DDR4 8GB*4-3200 記憶體。搭配 ROG Zenith II Extreme 有著記憶體讀取 86461 MB/s、寫入 88157 MB/s、複製 90424 MB/s、延遲 79.8 ns 的表現。
常使用的 WinRAR 壓縮軟體,此測試對於核心數要求不高,反而偏好時脈高的處理器,因此 3970X 有著 21,925 KB/s 的處理速度。
7-Zip 壓縮測試與之相對,就可用到多核心的性能,3970X 壓縮評等為 158295 MIPS,解壓縮 343766 MIPS。
影音轉檔方面,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3970X 於 X.264 編碼有著 73.7 fps 的運算性能,而 X.265 則有著 122.0 fps 的表現,沒想到這代多核心可讓 X265 有這麼高的效能,但也可能是筆者要更換影像轉檔的測試程式。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3970X 搭配 NVIDIA RTX 2080 Ti 獲得了 7,310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10392 分,生產力則有 8852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獲得 11525 分。
遊戲效能測試,搭配 NVIDIA RTX 2080 Ti 顯示卡進行測試,而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4656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1296 分的成績。
華碩二代 ROG Zenith II Extreme 承襲著 Alpha 顏值與設計,有著 1.77” 彩色 OLED 顯示器,以及鏡面設計的晶片組、I/O 外殼 AURA 燈效,更給予 16 相供電、VRM 散熱器與鋁製 I/O 外殼以熱導管連接,更覆蓋著鋁製 M.2 散熱片,整張主機板不僅效能出重、重量更重。
效能方面,Zenith II Extreme 足以推動 32 核心 3970X,不僅預設下效能出色,更是目前 HEDT 無人可檔的運算效能;若想全核超頻 4.4GHz 也不成問題,但在測試 Cinebench R20 時則會因為溫度壓不住而導致程式自動關閉,倘若能解這散熱,這效能真的相當強悍。
強悍之餘,主機板也上滿各式 I/O,不論是 4 PCIe、5 M.2 與多達 9 個 USB 3.2 Gen2(含 2 個前置插座)與 1 個 USB 3.2 Gen 2×3,給予玩家最強悍的 I/O 規格;連線方面,則具備 10GbE 與 1GbE LAN 和 Wi-Fi 6,對於高階 HEDT 來說已無可挑剔。
這代筆者較喜歡多實體按鈕、開關的設置,像是風扇全轉、Retry、Safe Boot 與 Flex Key,在裸測時相當便利,更能加速整個測試過程;只不過鏡面不好清理的問題,就是筆者個人對鏡面的吹毛求疵。
ROG Zenith II Extreme 價位應該會落在 2 萬左右,可能與 ROG RAMPAGE VI EXTREME Encore 看齊,實際上市販售會稍晚,有想要更新 HEDT 平台的玩家,若想要這效能與高 I/O 擴充,可以衝這一波或期待明年 64 核心(3990X)的核彈轟炸。
3 代 Ryzen Threadripper 系列開箱測試:
- 尋覓對手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3960X 處理器測試報告 / 刷新 HEDT 世界觀
- ASUS ROG ZENITH II EXTREME 開箱測試 / 重本全鋁 16 相 5 M.2 與 USB 3.2 2×2
- ASRock TRX40 Taichi 主板開箱測試 / 全鋁散熱 M.2 2+4 擴充卡與 USB 3.2 2×2
- 尊爵黑 GIGABYTE TRX40 AORUS XTREME 直出 16 相供電 散熱裝甲 雙 10GbE 超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