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生孩子”的機器人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想像……..
機器人自我繁衍的可能性有多大?!
最近劍橋大學的實驗室裏就誕生了這樣一台機器人,“母體”是一只機械手臂,“嬰兒”則是一個個 3D 打印的藍色小立方塊,每個方塊內有一個獨立的電動馬達。
能組裝小方塊的母體機器人
“繁殖”的過程是這樣的:母體機器人會自己抓取立方塊,搭建出可以移動的小機器人,之後母體會對自己的“孩子”測試,用攝像頭記錄它們的運行狀況,收集到數據後對它們做出評估。
評判完優劣後,母體會據此優化並生產下一部小機器人,也會淘汰上一代。在這樣的自我學習中,機械手臂實現了類似自然世界裏“優勝劣汰”的進化原則。
被生產出的機器人嬰兒
最後,實驗組的研究人員讓機器人媽媽“生產”了 10 代小機器人,共 100 個。實驗重覆了 5 次,也就是說機器人一共生產了 500 個“孩子”。
關於機器人的自我繁衍,早在 1940 年代就成為熱門話題了。現代計算機創始人之一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就提出了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概念。
馮·諾伊曼認為,任何能夠自我繁殖的系統,都應該同時具有兩個基本功能:第一,它必須能夠構建某一個元素,並且用這些元素組裝和自己一樣的下一代;第二,它必須能夠把對自身的描述傳遞給下一代。
後人按照這個思路,提出了一個名叫 Auxons 的項目,並準備給這個機器人安裝高溫熔爐,讓它在沙漠裏獲取原料和能量。不過這個項目最終連概念圖都沒有實現。
按照馮·諾伊曼的理論,劍橋大學這台機器人所做的事情根本不叫“自我繁衍”,它並沒有主動生產原材料,也沒有把自己的描述傳遞給下一代。這些小機器人不會長大,“叠代”也就無法實現。
不過人類真的沒有造出可繁衍的機器人嗎?遵照馮·諾依曼的思路的產品倒還真有,比如電腦病毒。
如果哪天機器人能不停的複製,人類會被毀滅嗎?劍橋大學的 Fumiya 博士說:“任何新的科技都是危險的,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也許 50 年後(自我複製的機器人)會很危險,但在那之前,我們會想到解決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