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昇有限,AMD Radeon Fury X 超頻無法帶來有效助益
隨著 AMD Radeon Fury X 在市場中流通數量增加,開始有了許多改裝玩法,例如超頻即是其中一項。
針對 AMD Radeon Fury X 超頻,國外媒體 Techpowerup 做了一個小測試,透過核心、記憶體與電壓部分的調整,搭配遊戲幀數實測,整理繪製 AMD Fiji XT 超頻後的表現,提供給玩家們一個數據參考。
針對各設定下的表現,Techpowerup 提供幾張完整表格對比,眼尖的讀者可能發現到電壓加壓至 168mV 後,核心時脈怎麼反而掉下來?這個狀況其實與 NVIDIA 的 Power Limit 類似,目前兩家顯示卡晶片製造商均在 Power Management 下了許多苦心。以 NVIDIA 來看,在 Kepler 推出時,即已經採用德州儀器所生產的 Voltage Monitor 反饋 real-time 狀況給 PWM 微調指令,藉此限制顯示卡功率與降低顯示卡損壞事故。
AMD 方面的狀況則是比較特別,以往都是採用軟體方面進行控制,不過由於採用的 APL library 實在太舊與問題百出,導致開發上的問題。軟體 API 不友善,間接導致開發者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大多採用硬體的方式直接下指令給 GPU 寄存器。此舉雖然能夠暫時解決問題,不過因採用硬體方式,隨著 GPU 更新後,也就成了維護上的困難點。
直到 AMD 發表 Fiji 後,才正式從軟體面轉為硬體層控制。不過可別高興的太早,雖說是硬體層,不過卻是內建在 GPU 內部,並不像 NVIDIA 一樣採用外部 MCU。這麼做有何好處呢?難以破解!由於直接是在矽晶圓內部,排除了一切硬體方式對其改裝,當 MCU 偵測到實際電壓與目標電壓不同後,會直接將 GPU 核心時脈降至 300MHz。這種限制方式遠比 NVIDIA 階梯式微調要來的嚴格許多,加上沒有外部晶片可以 MOD,也就難以藉此欺騙晶片偵測電壓,導致超頻困難度遠高於 Maxwell。
不過硬體是死的,人是活的,最終仍然找出了破解方式,也就有了 Techpowerup 這篇測試。
從結果來看,超頻後的 Radeon Fury X,在加壓 144mV 後最多可以帶來約 5% 的性能提升,但增加的消耗功率卻不成比例的達到 27%。5% 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以目前常態認定 60 FPS 為流暢的條件下,5% 也就是提昇了 3 FPS,差距可謂非常小,甚至毫無作用。那麼 27% 的消耗功率提昇又是如何呢?從 450W 提昇至 575W 將近 125W 的差距,連帶造成核心溫度從 67 度提昇至 71 度,VRM 溫度則直逼 95 度高溫。核心溫度提昇 4 度並不會造成多少大礙,不過 VRM 達到 95 度也宣告了加壓 144mV 並不適合長時間使用,因此 Techpowerup 建議合適的範圍約在 40mV。
雖然 AMD 推出由水冷打造的 Radeon Fury X,雖有效的降低溫度與噪音問題,但核心超頻的負擔,遠高於早先發表的 NVIDIA Maxwell 許多。因此,對超頻存有慾望的玩家們,或許該放棄從 Radeon Fury X 中得到樂趣了。
Photo Source:Techpower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