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們捕蟬,銀聯與Apple Pay聯手在後
2月18日起,中國可以用Apple Pay(蘋果支付)去實現若干網點的線下支付及若干應用的線上支付——蘋果公司攜手中國銀聯的Apple Pay正式上線。
這當然是中國科技媒體今天競相關注的頭條。
Apple Pay是蘋果在2014年隨著iPhone 6和6 Plus一道推出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用戶將信用卡或借記卡添加入iPhone的Wallet應用中,進而通過指紋識別技術完成驗證,借助NFC近場通訊技術與支持這一技術的支付終端完成交易。
這一支付方案只支持2014年之後的iPhone或是iPad;部分較早機型也可以通過Apple Watch實現支付,但缺少了指紋識別驗證。
引用新浪科技的對比分析如下:
“從目前功能而言,Apple Pay只是一個卡片包,和中國逐步普及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有著本質區別;後者可以通過網絡完成線下支付、轉賬、網絡購物以及儲蓄理財等諸多功能。但投行Piper Jaffray分析師孟斯特上月預計,今年蘋果可能會在Apple Pay中加入轉賬支付等新功能。”
可以看出,攜手蘋果支付是中國銀聯對抗支付寶、微信支付這兩個最大的第三方移動支付玩家的重要策略。
蘋果是怎麼與中國銀聯走到一塊兒的呢。
一、矢志不渝的銀聯
1、Apple Pay的出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何謂情理之中?
自央行在2005年正式在國內推動磁條卡向IC卡轉換以來,已過十年,這段時間來,銀聯始終低調地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持續耕耘在IC卡發卡側和受理側POS改造,並對銀聯卡技術規范進行過多次適應性升級。據資料顯示,國內POS終端已經基本都支持IC卡受理,而且全國的大約2000萬台POS機具中已經完成約700萬台POS的非接觸受理改造(這是後面Apple Pay能使用的基礎)。
和互聯網動不動上億的數據比起來,人們可能覺得改造工作似乎很簡單,但事實上,這種實體性的POS終端改造需要在覆蓋全國各地的大中小一千多萬的商戶中進行升級,而且這種大型功能升級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往往會有多次的升級,工作量異常巨大,做了很多年,直到現在,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同時銀聯官網新聞顯示,根據人民銀行的要求,預計到2017年5月所有銀聯POS將均需支持非接觸受理。
所以,從人民銀行的三令五申以及銀聯近年來的實際動作來看,銀聯十年來非常認真地對待這項大型工程,而且從支付行業的國際發展動態和趨勢來看,這個工程的戰略方向似乎也並未有問題,因此,從情理上講,方向並無太大問題的大力耕耘應當是會有所收穫的。
何謂意料之外?
有時候突破性產品的產生真的需要一點點偶然性,否則很可能只是另一種平庸。要說初衷,2010年以前,銀聯在順應國際趨勢,大力發展IC卡業務時,原本應當只是想將磁條卡升級成更加安全不可被盜刷的IC卡,同時為了提升一定的使用便利性,以及充分利用IC卡上自帶芯片的智能性,就疊加了一個NFC非接刷卡的功能。
可是萬萬沒想到這項工作遠沒有完成之前,突然就殺出了一個業務量指數級別增長的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更不用說現在比較火熱的二維碼支付了。一定程度上,這已經是一種很大的意外了,單純的一張IC卡明顯已經與隨處可見的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格格不入了,對於時尚的年輕人來說,甚至是顯得有點老舊了,當然更多是一種卡片數量爆炸後的不便。
第一種意外:窮則變、變則通
也就是說僅僅拘泥於原本設想的IC實體卡已經很難滿足時代支付需求了,銀聯和傳統銀行都在思變和尋找出路。在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下,將IC卡深度融入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中是大勢所趨,而這時全球移動互聯網巨頭都在垂涎大金融行業幾十萬億的蛋糕,同時支付是金融行業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在這種你情我願的大背景下,銀聯終於和七八年前完全設想不到的智能手機巨頭蘋果展開了深度合作,經歷了兩年多的合作,終於將在2月18日正式投產上線使用了。
這種從定位IC卡產品,到直接跨越式升級為移動互聯網化的“刷手機支付”的產品,無疑是一種意外。
第二種意外:錦上添花到不可或缺
而這種意外之所以成立的重要基礎便是,前期作為一個IC卡錦上添花功能關聯改造的“POS非接改造”。因為非接改造後,支付時卡片不用再局限於POS刷卡槽限定的長條形狀了,可以是採用NFC無線通信方式的任何內置銀行卡的智能終端,從而大大擴展了支付載體的想像空間,尤其是為Apple Pay手機支付的落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支撐,而這種錦上添花到不可或缺也是一種大的意外。
基於上述大背景和各種巧合,終於促成了萬眾矚目的Apple Pay登陸中國,更是引發了A股POS製造商概念股前幾天持續的火爆行情。在這個產品中,一方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蘋果,另一方是全球發卡量和交易量最大、以及在國內線下支付市場穩據龍頭老大地位的卡組織銀聯。
同時,從銀行的積極參與程度看,此項業務中銀聯更是可謂代表了全國幾乎所有傳統銀行的一致利益。通過這種基於產業上下游深度合作,以及前期多年的產業各方全體付出,要說不產生效果,恐怕也難。但是至於Apple Pay產品最終能發展到什麼程度,那就需要看產業各方的具體執行能力和組織能力了。
2、支持範圍
理論上已完成POS非接支持改造的終端都支持Apple Pay,而根據近期公開數據,全國的700萬台已完成POS非接支持改造,而目前POS總數預計在2000萬台左右,也就是說理論上大約三分之一的機具是支持刷Apple Pay的。
3、高逼格、任性的“秒殺”體驗
需要先在iPhone中加載支持的銀行卡就不用說了,算是一種業務開通動作吧,網上的相關介紹非常之多,不在此贅述。就談談支付時的體驗,拿iPhone來說,付款時,直接拿手機靠近支持非接的POS,然後手機會自動點亮,手指按住HOME鍵進行指紋識別後,如果商戶支持小額(300元以下)免簽免密如上海星巴克和麥當勞之類,同時銀行也支持小額免簽免密的話(預計一半多的全國性大行已支持,還在持續增多中),就直接交易成功了,否則就再輸入一個銀行卡密碼後結束。
體驗上相比二維碼支付,再也不用拿著手機攝像頭規規矩矩地對著烏漆墨黑難看的二維碼玩攝影了,只需要任性地刷下手機即可,如果是小額免簽免密場合,時間大約1秒內,結束。此外,Apple Pay採用了TOKEN技術,手機中的交易卡號都是一個別名,整個過程不法分子無法獲取真實卡號,交易更安全了,而且不會出現之前類似於攜程被攻擊並洩露用戶銀行真實卡號和有效期等信息的情況了。
最後,相對於掃碼動作本身的老土呆傻和二維碼的毫無藝術美感而言,再考慮到一個小康社會的大眾用戶心理,相信高“逼格”的任性體驗會顯得異常重要,不是僅僅為了用而用,主要看氣質,而這種基於人性上的優勢不就是之前微博戰勝博客、微信戰勝微博的核心法寶所在嗎?
二、傳統銀行體系的眾志成城
據悉,首批宣布支持蘋果Apple Pay的19家中國銀行合作夥伴包括交通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華夏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廣州銀行、上海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平安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浦發銀行、廣發銀行和建設銀行。同時興業率先在眾多銀行中同時開通借記卡和信用卡,做為股份制銀行的先鋒者可謂鼎力支持。
再看銀行的決心和熱情,看下各大銀行手機網銀、短信渠道、微信公眾號的營銷活動宣傳力度就知道了。
央行監管方面,就不用說了,一直主推更加安全的IC卡和關聯的有卡支付產品,從去年年底銀聯雲閃付(該大類包含了Apple Pay)發布會上,範一飛副行長的親自參會就知道了。
三、究竟鹿死誰手?
雖說共同目標是為了減少或者消除紙幣,提高結算效率,可是減少或者消除紙幣的市場利益空間是如此之大,競爭勢必難免,只是看誰能足夠強大地撐到最後,做到最大。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銀聯以每張卡均補貼的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大力推動發行了銀聯卡,無論如何,於國於民,均是大利,對產業來講,是有歷史貢獻的,大功將成之時,被突然殺出的支付寶、微信以直連銀行方式不再經過銀聯轉接,卻白白使用了全球所有銀聯卡賬戶體系,這就是所謂“螳螂捕蟬”。
支付寶、微信這班勇士必定不甘心只坐擁線上天下,於是藉助二維碼和大力補貼方式於2015年全力以地毯式空投炸彈方式進攻線下支付,意圖一統線上線下,完成其大數據閉環和金融支付全覆蓋,最終以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為輔助實現其金融帝國的繁華大夢。而一旦完成線下支付全覆蓋,那幾十億張由銀行和銀聯多年辛苦發行的銀聯卡將全部免費為其使用。
不過正當二維碼喧囂之時,基於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技術創新方式推出的Apple Pay,以及前不久推出的雲閃付,不知道會不會成為那個面向捕蟬的螳螂俯地而衝如高山擊水般的“大黃雀”,上演一出驚天逆轉的“黃雀在後”?只能拭目以待了,當螳螂比較大而多時,大黃雀“吃”完螳螂也需要很多時間才行。
蘋果方面,iPhone系列產品是否能夠繼續保持它的“賣腎”引力波,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保持逼格的關鍵。
銀聯方面,銀聯POS完成的非接改造質量究竟如何,將會是產品成功的另一重要基石,而Apple Pay的英文洋名和操作手法又是否會得到收銀員和大媽大叔們的買賬,又是一個值得時間考驗和解決的人性和營銷“技術”性問題,。
Apple Pay的2016年全年大型營銷活動是否能夠有效和公平地執行,更加是一個考驗市場化銀行卡產業組織能力的大問題。
在線上線下支付緊密結合的大勢下,銀聯的移動互聯網人才精英儲備是否足夠強大又必將是人才競爭時代的重要命題。
此外,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在移動互聯網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當下,將支付產業與消費、社交、營銷服務、金融理財等產業的深度持續緊密結合是大勢所趨看,就像支付寶和基金結合推出餘額寶,以及近期微信紅包提現收費似乎意圖將資金趕到理財通一樣,銀聯、銀行和蘋果公司能否在針對中國本土化綜合O2O生態鏈建設方面體現出如支付寶、微信般的快速反應和迭代更新能力,也必將是另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四、結語
最後想說的是,金融領域的蛋糕是如此巨大,遠非電商市場可以比擬,競爭還在激烈進行,唯有勇、智、明道者得以最終率眾共扛此“大鼎”。
消息/圖片來源: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