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臺灣宣布與全國電子合作並引進米家IH電子鍋等多項智慧家庭電器產品
小米臺灣宣布即將引進多款智慧家庭電器產品,包括專為臺灣設計的米家IH電子鍋、米家音波振動電動牙刷、小米空氣淨化器2S…等等,並且與全國電子合作銷售。
小米推出的手機在市場上十分受歡迎,然而小米並不只擁有手機產品,而是以手機為中心建構完整的智慧家庭生態系統,讓現代人可以利用手機操作各種設備而擁有更便利的生活。於是從網路設備、穿戴的運動手環、體重計,到家中智慧檯橙、掃地機器人…等等,讓使用者有更便利的現代生活。
目前整個小米生態體系在中國已經擁有許多產品,不過部分產品考慮到使用特性、基礎建設不同而無法全部引進臺灣市場。例如之前小米推出「電鍋」這個商品時,便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在眾多因素的限制下,無法立即進入臺灣市場。現在小米臺灣宣布再引進多款智慧家電產品,其中便包含了米家IH電子鍋,另外同時將引進米家音波電動牙刷、米家恆溫電熱水壺以及新款的小米空氣淨化器2S。
小米台灣總經理李佳峰(左)與全國電子總經理林政勳宣布共同合作銷售
除了新款的智慧家庭電器設備之外,小米臺灣更宣布與全國電子合作,讓全電國子成為銷售通路,結合線上與實體通路共同銷售,並讓更多的消費者可以輕鬆購買與體驗相關的產品。此次合作之下,全國電子將在各門市設立小米的展售專區,並在2月3日至2月7日獨家首賣米家IH電子鍋,其它產品亦有相關的優惠活動。
考慮到臺灣環境的差別,小米這次引進容量為3L的米家IH電子鍋和中國銷售的版本並不相同,首先是一般市電為交流110V,而非中國的220V,相同運作功率時需要的電流便不同,為了維持工作功率與安全性,硬體便有修改。另外考量到臺灣地形多變,海拔高度會影響沸點,因此它與手機連線之後,便會參考手機的地理資訊做補償以確保烹煮效果。
米家IH電子鍋採用全白色的極簡風格設計,狀態顯示面板採用隱藏式 LED,讓操作介面也極簡化,不會看到許多功能而讓人操作困難。考慮廚房操作環境,它當然具有耐高溫、密封高防水性等特性。內鍋採用厚度達到3mm的厚釜,並加上大金 PFA不沾鍋塗層處理,不僅能煮飯,還可蒸、燉等不同烹煮方式。
和傳統電鍋或電子鍋採用底部固定加熱方式不同,米家IH電鍋是使用電磁環繞加熱,也就是類似電磁爐的工作原理,讓整個內鍋都能充分加熱。而且其加熱導線不像一般產品採用鋁材,而是導電更佳的銅線,可快速升溫,且頂部還有加熱板,讓整鍋米飯口感一致。
既然稱為智慧家庭裝置,米家IH電子鍋亦具有連網能力,並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來設定操作,不論要煮飯或燉湯,都可輕鬆透過程式來設定,讓電鍋以不同的加熱曲線來完成工作。基本的白米飯烹煮時,使用者可以在應用程式選擇相對的稻米品種,電鍋即會使用最佳的加熱方式煮好。負責設計米家IH電鍋的「純米」公司,也特別針對臺灣較大品牌的米設計出相對應的參數,以便煮出口感最佳的米飯。
除了煮飯之外,手機應用程式現在也提供超過40道可利用米家IH電子鍋烹煮的食譜,除了會自動調整電子鍋的火力之外,亦會適時提醒使用者何時再加水、加料等,大大提升成功率。此外它提供預約功能,備妥材料後可設定吃飯時間,電子鍋即會自動算出何時開始運作,非常方便。雖然煮飯時白米不應浸水太久以免喪失風味與口感,但是考慮到便利性時,此功能是不錯的選擇。
由於要發揮米家IH電子鍋的特性,需要搭配手機應用程式,習慣用手機的人可以很快上手,但是家中的長輩可能要加以教育或是幫他們設定完成。米家IH電子鍋引進臺灣的版本為3L,大約是6-8人分,很適合年輕族群、個人或小家庭使用,建議售價非常親民,僅 2495元。
新款小米空氣淨化器2S是空氣淨化器2的升級版本,外觀承襲原本的圓角長方體,但是在正面加上OLED顯示器,可精確即時顯示PM2.5濃度、溫/濕度、無線網路與工作模式狀等狀態。內部設計也大致相同,其CADR值仍維持在每小時310立方公尺,若以七坪的空間來計算,大約十分鐘即可淨化完成。內建高精度雷射感測器,可偵測到0.3微米的灰塵,以精確反應空氣品質。
同樣為智慧家庭裝置,小米空氣淨化器2S也可使用手機應用程式操作,隨時查看室內空氣品質,並能依照室內空間大小自動調整合適的工作模式。此款產品目前建議售價尚未公布,上時市時間預計在三月。
擁有1.5公升容面的米家恆溫電熱水壺,內部採用不鏽鋼材料製成,1800W的高功率加熱能力,大約五分鐘即能煮開。比較特別是它可藉由手機應用程式的設定,依照需要將水溫保持在特定的溫度,最長可達12小時。米家恆溫電熱水壺也預計三月上市,價格尚未公布。
至於同樣可連接手機的米家音波電動牙刷,建議售價僅為 995元,它採用充電電池與防水設計,加上內建感應器,可計算出使用者的刷牙姿勢,亦會記錄每次刷牙的時間與區域,讓應用程式可以顯示相關的資訊。使用者利用應用程式能設定不同刷牙模式,包括時間長短、強度等,以滿足每個人不同需求。米家音波電動牙刷預計二月中上市。
註:小米電動牙刷原本是用聲波一詞,但臺灣一直慣用音波,因此本文全部用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