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劇《Humans》的主角是機器人,但說的都是“人性”的故事
當機器人的三大法則不再適用……
1969 年,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等非人類物體的感覺假設被提出: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就會對機器人表現得極度厭惡和警覺。這種理論被稱為“恐怖谷理論”( Uncanny Valley ),心理機制類似於弗洛伊德所言:在面對陌生事物的時候,往往是那種“熟悉感”和“親切感”讓人感到異常不自在。
由美國 AMC 和英國電視 4 台(Channel 4)合作拍攝,受到好評的科幻劇《Humans》(譯名為:真實人類),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主角 Joe Hawkins 是一個擁有五口之家的普通男人,他的妻子 Laura 常年出差在外,靠他一己之力看顧三個孩子實在為難,於是他不顧妻子反對,買了一個高仿真機器人“ Synths ”回家,她被命名為 Anita 。人工智能介入人類的家庭,究竟是讓人心更加緊密,還是愈發疏離?劇集以雙線索的形式發展,Anita 並非“愚蠢的充電鐵塊”,相反她是罕見地具有感知和思考能力的“合成機器人”,除了要充電,她和人類無異。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瑞典的科幻劇集《Real Humans》,英國編劇 Sam Vincent 和 Jonathan Brackley 對劇本進行了本土化的修改和調整,故事的背景搬至英國倫敦,主演大多說著純正的英倫口音。而除了有冷冽疏離的城市景觀和現代的電子背景音樂,機器人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和呆板的行動步伐,都為電視劇增添了一份詭異的懸疑氣氛。
《Humans》首播的當天,有超過 600 萬觀眾收看,這部電視劇也成為英國電視 4 台近 20 年來推出的最火電視劇。美國有超過 170 萬觀眾收看首集,這個收視人數比去年同樣是年中上映的《奔騰年代》增長了 44 %;2014 年 AMC 也曾在十點檔播出過類似的高科技劇集,但關注度要遠低於《Humans》。現在劇集已經播出了 6 集,主線逐漸明朗,還有兩集就首季終。
其實,今年除了有《Humans》,國外還推出過其他機器人影視作品,如環球的《機械姬》( Ex Machina),同樣也是講人工智能的獨立思考和感官體驗的,不過《Humans》更突出了機器人和普通家庭的關系,就像該劇的執行制片人 Derek Wax 形容的那樣,這部電視劇之所以能紅,皆因它的主題很典型。
"我從來沒把它看成一部科幻小說,相反它是一個有關人性和人心的故事啊。”
迫不及待想趕快搜尋這部影集來看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