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EPYC™處理器為VMware客戶提供高效能與先進安全功能
VMware vSphere® 7.0U1增加對AMD安全加密虛擬化加密狀態的支援,提升虛擬化環境中的資料安全性
AMD EPYC處理器在VMware環境中提供比對手高達2.3倍的效能
AMD(NASDAQ: AMD)宣布AMD EPYC™處理器拓展虛擬化與超融合基礎架構(HCI)環境的產業體系,VMware®在最新7.0U1版vSphere®中加入對AMD安全加密虛擬化加密狀態(SEV-ES)的支援功能。
最新版本的VMware vSphere加入對AMD SEV-ES的支援,AMD SEV-ES為AMD Infinity Guard的一部分,是AMD第2代EPYC處理器所提供的強大現代化硬體啟用功能。除了虛擬機器的記憶體加密外,SEV-ES提供對CPU暫存器資料進行加密的功能,讓VMware客戶能輕易建置並增強各種環境的安全性。
AMD全球資深副總裁暨伺服器事業群總經理Dan McNamara表示,現代資料中心持續朝虛擬化混合雲環境的方向演進,AMD與VMware聯手確保客戶能取得理想的系統,針對虛擬化工作負載提供高效能,同時促成各種易於建置的先進安全功能,為資料提供更好的保護。運用AMD EPYC處理器與VMware技術的虛擬化資料中心,讓客戶能推動資料中心現代化,並在各種OEM平台使用高效能以及尖端的安全功能。
VMware資深副總裁暨雲端平台事業部總經理Krish Prasad表示,在虛擬化環境中,資料保護的防線不僅要保護資料免受其他虛擬機器的攻擊,還要保護虛擬機器監視器。因此我們選擇讓vSphere 7開創先河,成為首款完全支援AMD EPYC處理器SEV-ES技術的虛擬機器監視器。增添這一層安全防護與資料加密機制,對我們客戶意義重大,讓他們能夠在環境中全面執行資料加密。更重要的是,客戶不必修改其應用就能充分利用SEV-ES功能,讓安全建置工作變得更容易。AMD藉由這些功能讓安全防護成為我們客戶的簡單選項,我們很高興看到AMD EPYC為他們提供如此嚴密的防護。
AMD EPYC與VMware產業體系持續成長
AMD EPYC™處理器憑藉其加速效能,包括比對手高達2.3倍的VMmark 3.1.1效能註2、同級產品最佳的記憶體功能註3,以及結合AMD Infinity Guard的全套安全功能,其中包括SEV-ES以及安全記憶體加密,成為業界頂尖首選,協助推動虛擬化與HCI解決方案的創新。
此外,AMD與OEM合作夥伴密切合作,聯手為AMD EPYC處理器創建vSAN ReadyNodes™認證,並提供其他AMD EPYC處理器與VMware HCI解決方案組合,帶來頂尖效能、擴充性以及總體擁有成本等優勢。
- 戴爾科技集團
- HPE
- HPE ProLiant DL325與DL385 Gen10及Gen10 Plus伺服器-搭載AMD第2代EPYC 處理器的伺服器針對VDI使用者、關鍵商務應用以及混合型工作負載量身設計,提供擴充成長的靈活性。這些伺服器皆通過vSAN ReadyNode™認證。
- 聯想資料中心事業群
- 聯想推出通過VMware vSAN ReadyNode™認證的Lenovo ThinkSystem單插槽與雙插槽伺服器,其中包括雙插槽Lenovo ThinkSystem SR645與SR665伺服器,針對更高效能的工作負載提供增強效能與I/O連結能力,而單插槽Lenovo ThinkSystem SR635與SR655伺服器,協助客戶為更高效能的工作負載進行加速,藉以提升效率。
- Supermicro
- Supermicro推出通過vSAN ReadyNode認證的解決方案,以雙插槽組態的AMD EPYC處理器協助客戶以最快速度部署超融合解決方案。
AMD EPYC處理器不論是單插槽或雙插槽組態,都能為VMware客戶提供領先業界的處理器效能來執行VMware虛擬化工作負載註4。藉由最新版vSphere®加入對SEV-ES增強功能的支援,客戶在運用OEM廠商搭載AMD EPYC的VMware解決方案之際,能夠挑選所需要的效能與安全功能。
AMD與VMware的持續合作,為VMware與AMD EPYC客戶在現代資料中心環境中提供高效能且安全無虞的虛擬化體驗。
如欲瞭解最新版vSphere以及對SEV-ES的支援,請參閱VMware部落格。有關搭載AMD EPYC的VMware解決方案,請瀏覽VMworld 2020大會網站。
相關資源
- 更多關於:AMD安全加密虛擬化
- 更多關於:AMD對VMware安全加密虛擬化的支援
- 更多關於:AMD EPYC處理器對HCI的支援
- 更多關於:AMD Infinity Guard
- 更多關於:AMD在HCI與虛擬化領域的成長
- 更多關於:Insight64有關HCI的白皮書
- Twitter:於@AMD追蹤AMD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