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s

智慧手機這一年,就是一場對「瀏海」的圍剿戰爭

對現在的智慧手機來說,「瀏海」是一塊陰影。

這自然有字面上的意思,點亮螢幕後,大部分人都無法忽視頂部的那一個小黑塊,你看,或者不看,反正它就在那裡,從未隱去。

可另一方面,它也開始被視為是一種缺陷,成為評判一家手機廠商到底是只懂得抄襲和模仿,還是有創新和突破精神的標誌。

就在三百多天前,市場上的一大批主流設備還在使用類似 iPhone X 的正臉外觀,甚至還有人希望讓用戶「去愛上使用瀏海的手機」。

但現在,回顧過去一年裡最具話題性幾款手機,無一例外都是在「剪掉瀏海」這件事上做足了功夫。

這種 180 度的大轉變,以前很少有過。

彈簧、磁鐵和電機,組成了 2018 年手機行業的最大驚喜

14 年前,喬納森·艾維(Jony Ive)曾將自己心中最完美的設備比喻成是「無邊泳池」——正面除了一整塊的螢幕外,你不會看到其它的多餘的部分。

是的,哪怕是我們知道蘋果遲早會解決掉這個瀏海,但到達一個目的地的路線從來都不止一條。徑直走過去很合理,爬兩座山看看風景再過去也沒毛病。

所以,我們看到了 OPPO Find X 和 vivo NEX,兩款借助升降電機的結構,將攝影鏡頭隱藏在中框的手機;還有之後的小米 MIX3 和榮耀 Magic 2,則是將機身拆分成前後兩部分,靠磁性滑蓋上下推動,也可以實現正面一整塊螢幕的設計。

甚至還有直接取消前置攝影鏡頭,將自拍需求轉移到背面螢幕的努比亞 X 和 vivo NEX 雙螢幕版,試圖吸引一部分追求個性化的用戶。

但這麼做的結果,也意味著要打破智慧手機堅持多年的一體成型結構。我們縮減揚聲器的大小,做全金屬機身,拋棄可拆卸電池,都是為了能往手機內部塞下更大的電池,保證機身的簡潔和可靠性。

但為了能隱藏掉瀏海,是不是就值得往手機重新加入彈簧、磁鐵和電機結構,是不是也值得去妥協厚度和重量,市場上已經給出了足夠多的聲音。

此外,不管是升降也好,滑蓋和雙螢幕也罷,它們在解鎖或自拍等體驗上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也沒有比我們已經養成的用戶習慣做得更好。

所以,今年智慧手機的激進,某種程度上是「存疑」的。坦率地說,它們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新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這股機械結構的風潮,至今還停留在少部分產品上,而尚未對最廣大的手機用戶造成影響。

想要消除用戶的不解和疑惑,做手機的人們還得繼續尋找,或等待更好的方案。

螢幕突破了方正的束縛,也讓智能手機迎來了又一次形態分化

行業並沒有硬性規定,那塊用來顯示各種消息的手機螢幕,必須是要方方正正的。至少在智慧手機還未成為主流的年代,手機的外觀設計,也有過一段百花齊放的時間。

那是一個翻蓋、滑蓋和直板手機共存的年代,你甚至不會對一個可以旋轉螢幕的手機感到驚訝。噢,對了,就連可以旋轉的螢幕,都可以扭成你想要的樣子。

但當約伯斯手中的 iPhone 確立了多點觸控螢幕的交互核心後,全世界的手機開始變得高度相似。我還記得有那麼一段時間,將市面上的主流手機平鋪擺一排,蓋住 Logo 只看正臉的話,真的很難分辨出各家廠商的歸屬產品。

這種同質化的情況到了全面螢幕時代更加嚴重,大家都不約而同拿掉了額頭和下巴,把邊框修得更窄一點,視線焦點中心就只剩下螢幕本身。

唯獨拿不掉的就是那個瀏海。所以,對 iPhone X 瀏海的吐槽,曾一度被視為是堪比政治正確的事情。

但 iPhone X 也推動了某種新認知,就像是機械結構動搖了一體成型手機的設計原則那樣,瀏海螢幕,也改變了很多人對於手機螢幕的固有觀念。

「如果螢幕可以做成不規則的,那形狀也不是非得一個樣子了。」

也因如此,除了升降和滑蓋這些為了追求螢幕完整性而誕生的類型,水滴螢幕、挖孔螢幕這樣的異形螢幕也開始頻繁出現在市場之中,它們也算是螢幕切割設計的延伸。

還有即將到來的折疊螢幕,三星已經將其視為是 2019 年智慧手機的新發展方向,從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翻蓋手機的影子。

但市場一側還未帶來廠商們想要的結果,他們不希望用戶們對於創新的誇讚只停留在社交網路中,而是可以將其轉換為購買力,體現在每季度的銷量報表上。

增長停滯,需求疲軟,當智慧手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和 PC 市場類似的天花板問題,每個人都在極力尋找擺脫它的方式。

撬動用戶換機這件事,如今連 iPhone 都遭遇了瓶頸

一個能夠產生競爭的市場,是它具備活力的一面;而一門生意的形成,則在於它們找到了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可以讓健康穩定的交易環節生生不息地做下去。

很多行業都有成熟的案例。比如遊戲市場,開發商 Rockstar 願意投入三四億美金,動用上千人花 5-8 年時間開發一款《碧血狂殺 2》,是它們相信這個市場會有一批願意為之買單的消費者。

最終,玩家玩到了自己想要的遊戲,開發商賺到的應得的利潤,又能繼續投入到下一款遊戲的開發中,這是一個再理想不過的往復迴圈。

可一旦整個市場、消費者和生產商都覺得,花錢做的東西不會有人買單,交易鏈條一斷,市場自然也就面臨崩潰。

智慧手機市場也一樣。一方面,產品的創新,技術的差異化,是手機品牌能夠在各種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的核心,但另一角度上看,消費者是否願意掏錢為新產品買單,則直接影響到品牌持續發展的命脈。

這兩年,我們都說智慧手機行業碰到了瓶頸,出貨量一直不見好轉,主要也是因為買手機的用戶變少了。

或者說,是人們越來越找不到換掉自己手機的理由。

就算是蘋果 iPhone 也不例外,分析師們已經不止一次下調了今年新 iPhone 的銷量預期數字。從下個財季起,我們甚至不會知道 iPhone 到底賣了多少台。

為什麼用戶不願意換手機了?這背後是個挺複雜的問題,有人覺得手機沒壞沒丟,重新換一台其實挺可惜的;也有人會覺得,只要刷微博聊微信看抖音流暢就行。

至於看不看得到瀏海,是不是真全面螢幕,這些反倒是錦上添花的東西。現在來看,這個賣點所驅動的消費群,顯然不會比當年因為大螢幕而換手機的人要多。

所以,極端點考慮,如果消費者需求已經被基本滿足,大家也都習慣了一個穩定的換機週期,手機廠商們費力做那麼多創新,到底還有沒有必要?

或許智慧手機也可以像 PC 一樣,審慎而不激進,但它似乎沒得選擇

有個觀點提過不少次,指的是智能手機只用不到 10 年時間,就走完了傳統 PC 數十年才走完的路。

好比你在 2010 年 iPhone 4 上看到了第一顆蘋果自研晶片 A4,它的制程工藝,比同年英特爾用在 PC 上的處理器還差了整整一個世代。

而 8 年後,最新 iPad Pro 用上的 A12X 晶片,已經可以在性能上和同期 MacBook Pro 電腦爭一番高低。

更不用說這幾年已經在智慧手機中普及的全面螢幕、指紋識別甚至是生物識別技術了,這些新鮮的技術大多都不會出現在同價位的 PC 產品中。筆電每年的週期性更新,也只是強調怎麼變得更薄,或者換顆性能更強的處理器,再延長一下電池續航等等。

反正你很少會在 PC 市場看到和形態有關的改動,一塊螢幕加一塊鍵盤和觸控板的組合,已經不知持續了多少年。

「又不是不能用」,面對傳統 PC 行業的不積極,我們總是會用這句話來作為敷衍搪塞的理由。這個行業之所以那麼長時間裡都停滯不前,一部分原因是廠商不敢嘗試太過超前、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的技術,但另一部分也和消費者的倦怠感有關。

智慧手機行業也會變成這樣嗎?或許原本擺在它面前的,同樣有一條代表著漸進式升級的道路;或許手機廠商也希望能將一項技術打磨數年至成熟後,再把它下放至產品上使用;或許它也可以和 PC 一樣,每年就是換個晶片提升配置,也不需要苦思冥想怎麼去改外觀。

但或許它根本沒得選擇,外界對智慧手機的訴求遠比 PC 或是其它電子產品要高,沒人希望智慧手機的變化停下來,哪怕是它極力展現創新的模樣還不符合所有人的期望,我們也會對這種不斷的試錯抱以寬容。

不管怎麼說,智慧手機仍然是一門價值近 5000 億美元的龐大生意,只要它仍然和全球 30 多億人的生活緊密聯繫,只要人們依然需要一個掌間設備來獲取資訊,這個品類就不會停止對新技術和新形態的嘗試。

它一誕生就以便攜之名佔據了我們身邊的重要位置,也理應要回應我們更多的期待。

 

消息/圖片來源:ifanr

延伸影片閱讀:  
Previous post

微軟:Edge瀏覽器勝過Chrome

Next post

三星正在開發第二款智慧音箱,預計在CES 2019 上發布

The Author

Freddie

Freddie

擔任3C技術編輯已有數年。3C業界水深,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