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 cpu 透過了精密的調控技術,在一般狀況下的功耗都算上很低,不過各式各樣的水冷散熱器可以說是有增無減,除了高階CPU滿載功耗依然僵持不下以外,另外一方面大概就是PCMOD風潮的復興,所以能夠看到除了封閉式的 AIO 水冷以外,KIT式的開放式水冷、甚至是高階水冷組件能見度也相當高了,所以眾家機殼廠也開始強調水冷安裝的彈性,就連平價機殼也不例外。

旋剛 Sharkoon的 BW-9000W 擎天者也是差不多出發點的產品,雖屬平價產品,但在空間上預留了不少水冷安裝區:另外在外觀上走平滑簡潔的外型,沒有太多稜稜角角,也許也很適合一部分需要簡潔素材的玩家當作改造的發揮平台。

產品外箱:

機殼本體:具有透側設計,上蓋可以很明顯看到是為了水冷排所配備的大範圍開孔。另外前面版也是平順無大量開孔,主要進氣道在兩側網孔。

前置IO位於面板上方,方便機殼擺放較低的使用者使用。USB 的間距也能夠配合尺寸較大的裝置。

上蓋部分採用磁吸濾網,拆下可看到最大尺寸能到360冷排的開孔,螺絲孔也是軌道式安裝:

前進氣已經搭載兩顆 140mm 風扇,可拆風扇濾網的設計也有一定的可靠性,不會過於鬆散:

底座將機殼墊高以利下方進氣,腳墊則是黏著在底部的小塊橡膠:

背面就是比較常規的設計,後出風120mm風扇以及水冷管開孔:

內部機構配置:3.5”+2.5”+3.5”硬碟架的配置乍看下沒有對齊有些突兀,算是為了配合水冷安裝所做的調整,搭配上面兩個可拆硬碟架能在前面容納冷排或是超長卡。

主機板承盤開口大小適中,另外PCIe 擋板具有通風網孔。同時可以看到上蓋營造出的空間相當充裕,冷排上的安裝應不會有太多問題:

下置電源濾網可抽出清洗已經算是近代機殼的基本,但具備了防止滑脫的卡榫,算是有用心的部分:

Drive Cage背部:從這邊就能看出來分層可拆的配置,MOBO Tray 也配合了硬碟架位置加上了切角。

背面的走線空間有近20mm,空間上有合乎背部走線的需求:

卸除背面的兩顆螺絲就能從滑軌上移除上硬碟架:Drive Tray 則是可以免工具、螺絲固定兩用。

5.25 Drive bay 也是基本的免工具安裝設計:

配件部分:擎天者贈送了5.25轉3.5;的外露轉換面板可供讀卡機之類裝置使用,另外各種螺絲皆有分袋標明用途。

簡單的裝機一下:內裝使用了 Raijintek Triton 水冷KIT,原裝搭配240mm水冷排與兩顆120mm風扇,顯示卡則是 GTX 980,安裝起來空間相當有餘裕,不會太緊湊。

滑軌式螺絲孔的優勢:可以配合水冷排來微調安裝位置。這應該要算是任何號稱水冷機殼都應該做到的。

後排風風扇通電後會發出藍光,完工後的透側也提供恰好的視覺效果。

開機後兩側進氣口會發出藍光作為電源指示:開關下方LED則是硬碟燈號。

整體來說,BW-9000W 擎天者的各種方面都滿足了文章開頭提及這個機殼所設定的目標,如果想要平價,卻能有不少揮灑空間的玩家來說應該是可以考慮,長卡、水冷排都能有一定程度的容納能力,在安裝上各項配件也都不會過於繁瑣,至於視覺上很像疊錯位置的硬碟架實際上透過了結構上的補強,實裝並不會有什麼晃動的情況,還算安定。在售價兩千元這個價位帶的眾多產品中,多了一個相當有競爭力的選擇。

不過擎天者某種程度上算是舊產品的擴充再造,所以在現有的深度下,如果使用的主機板稍微超過 ATX 主版的範圍的話,就會開始影響到 MOBO Tray 的側邊走線開孔的順暢度,另外硬碟線材走線的路徑也比較不直接需要多繞點路,在主版的選擇以及線材的配置上需特別注意。另外電源燈除了接主機板的2.5mm杜邦端子以外,還需要一個MOLEX大4 pin 供電,在peripheral 接頭越來越少用上的現在,還硬搭一個插頭有時候就會在整線上做出一些犧牲:這個設計似乎是某機殼代工廠的慣用方法,但其實可以透過 LED的選擇、以及與主機板的驗證來確保使用單一電源插頭的時候並不會抽取過多的電力造成危險,實際上 LED 的電流倒也不致於對主板有任何不良影響。

以上就是針對旋剛 Sharkoon BW-9000W 擎天者的一些開箱以及心得。

來源: 簡約與水冷擴充兼具,旋剛 BW-9000W 擎天者機殼開箱測試

延伸影片閱讀:  
Previous post

Magic Leap 不得不說的秘密

Next post

Samsung Unpacked 2016選項加入VR直播 帶來不一樣的發表會體驗

The Author

XFastest

XFas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