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玩家肯定想要瞭解,到底 AMD Ryzen 處理器有何能耐,是否真的能與 Intel 平起平坐,接著會以 AMD Ryzen 7 1800X 處理器,搭配 ASRock X370 Taichi 主機板與 HyperX Predator DDR4 4x8GB 記憶體,設定上採用主機板預設超頻模式,而記憶體則調整為 DDR4-2400MHz,接著分別針對 CPU 運算、記憶體、儲存裝置、電腦效能、繪圖與遊戲來測試 AMD Ryzen 的真本事。
↑ 測試平台 ASRock X370 Taichi,散熱器使用上一代的 AMD Wraith Cooler。
處理器:AMD Ryzen 7 1800X
主機板:ASRock X370 Taichi
記憶體:HyperX Predator DDR4 4x8GB 2400MHz
顯示卡:NVIDIA GTX 1080 FE
系統碟:Intel SSD 540s
電源供應器:Antec TruePower 7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高效能模式)
測試時,CPU-Z 還未更新,但已可顯示大部分的處理器資訊,AMD Ryzen 7 1800X 代號 Summit Ridge,為 14nm 製程的 8 核心 16 線程處理器;主機板使用 ASRock X370 Taichi,晶片組顯示為 K17;記憶體為 4 DIMM 雙通道 2400MHz;接著透過,CPU-Z Bench 進行測試,Ryzen 7 1800X 單線程 2,303 分、多線程 18,630 分。
↑ CPU-Z Bench測試單線程 2,303 分、多線程 18,630 分。
使用 CPUmark 99 測試,Ryzen 7 1800X 獲得了 601 分;接著再使用 wPrime 測試處理器的多線程運算能力,預設 4 Thread 進行測試 32M 花了 10.3 秒計算、1024M 則要 323.9 秒,接著將多線程改為 16 Thread 再測試一遍,32M 只需 4.6 秒計算、1024M 則要 104.2 秒就完成。
而 CINEBENCH R15 測試,單 CPU 獲得 156 cb,多核心運算 1596 cb,多核心運算能力比起單核強了 10.23x。
↑ wPrime 測試,16 Thread 32M – 4.6s、1024M – 104.2s,4 Thread 32M – 10.3s、1024M – 323.9s。
↑ CINEBENCH R15 測試,CPU Single Core 156 cb,CPU 1596 cb。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則是透過 AIDA64 來進行評分,記憶體讀取 36,257 MB/s、寫入 35,219 MB/s、複製 33,906 MB/s。
↑ AIDA64 記憶體測試讀取 36,257 MB/s、寫入 35,219 MB/s、複製 33,906 MB/s。
壓縮測試,先使用 WinRAR 進行測試速度為 12,482 KB/s,而 7Zip 測試則有著 39679 MIPS 的表現。
CPU 影音轉檔方面,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測試,Ryzen 7 1800X 有著每秒 47.2 fps 的處理能力;而 X265 FHD Benchmark 則有 27.73 fps 的表現。
↑ X264 FHD Benchmark 47.2 fps。
↑ X265 FHD Benchmark 27.73 fps。
儲存測試,分別使用 Intel SSD 750 與 OCZ RD400 兩款 PCIe NVMe 進行測試;Intel SSD 750 安裝在主機板第二條 PCIe x16(x8),而 M.2 接口的 OCZ RD400,則安裝在使用 CPU 通道的 M.2 插槽。
OCZ RD400 DiskMark 測試循序讀取 2,682 MB/s、寫入 1,619 MB/s,4K 讀取 393 MB/s、寫入 328 MB/s;Intel SSD 750 同樣 DiskMark 測試循序讀取 2,328 MB/s、寫入 987 MB/s,4K 讀取 402 MB/s、寫入 362 MB/s;就高速 PCIe SSD 的效能表現來看,與 Intel 平台的表現相當。
而 USB 3.1 測試,使用外接盒 RAID 0 兩顆 SATA SSD,DiskMark 測試循序讀取 828 MB/s、寫入 242 MB/s;主機板的 USB 3.1 採用 Asmedia 晶片,但表現上還為調教至最佳。
↑ OCZ RD400 DiskMark 循序讀取 2,682 MB/s、寫入 1,619 MB/s,4K 讀取 393 MB/s、寫入 328 MB/s。
↑ Intel SSD 750 DiskMark循序讀取 2,328 MB/s、寫入 987 MB/s,4K 讀取 402 MB/s、寫入 362 MB/s。
↑ USB 3.1 DiskMark 測試循序讀取 828 MB/s、寫入 242 MB/s。
電腦工作效能測試,則使用 PCMark 8 來進行測試,PCMark 8 能夠模擬不同的使用情境,像是 Home、Work 與 Creative 等情境,其中 Home 主要測試網頁瀏覽、文字輸入、編輯相片、影音回放 / 編碼與遊戲測試;Work 測試則是模擬網頁瀏覽、寫入、試算表與影音回放 / 編碼;創意測試中則包含了 Home 與 Work 的項目,並加入更多的影音工作測試。
測試中,此平台都有相當好的成績,且在 Creative 部分有著更好的成績,Home 4,848 分、Work 5,160 分、Creative 8,055分。
繪圖效能測試,則以 3DMark Fire Strike 來測試,以物理 Physics 分數來看,Ryzen 7 1800X 有著 18,870 分,效能約為 59.9 fps,而在不同解析度下的 Fire Strike Extreme 與 Ultra 測試中分數相當;而 Time Spy 測試中,CPU 獲得 7,914 分、26.59 fps。
↑ 3DMark Fire Strike Physics 18,870 分、59.9 fps。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Physics 18,589 分、59 fps。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Physics 19,014 分、60.3 fps。
↑ Time Spy CPU 7,914 分、26.59 fps。
使用 VRMark 進行測試,基本標準測試的 Orange Room 測試中,獲得了 9,055 分的成績,平均 frame rate 達 197.40 fps;而更嚴苛的高階測試 Blue Room,獲得了 2,209 分。
遊戲測試,則以全開放地圖的兩款遊戲《俠盜獵車手V》、《看門狗 2》與射擊遊戲《鬥陣特攻》來測試,三款遊戲設定皆為 4K(3840*2160)解析度,以及最高畫質設定進行測試;測試,採用 Fraps 記錄遊戲過程 180s 的 fps 表現。
《俠盜獵車手V》與《看門狗 2》這兩款遊戲測試,都是在都市中駕車狂飆,並自造混亂讓警察追逐,效能上這兩款大作平均 fps 都落在 30、37 這區間,算是可接受的效能,而《鬥陣特攻》則相對輕鬆,有著平均 86 fps 的表現;因為測試平台,只使用一張 NVIDIA GTX 1080 FE 顯示卡進行測試,所以這數據來看沒什麼問題,畢竟現今遊戲偏重 CPU 運算還是有限,但待會拿來與 Intel 對比這測試就有了意義。
遊戲直播測試,則是使用 OBS 設定 1920 x 1080 解析度 60 FPS,影像 Bitrate 為 3500,並使用 CPU x264 編碼;遊戲為《看門狗 2》1080P 解析度、最高畫質設定,並將遊戲直播至 Youtube 平台,對於需要直播的玩家,透過 Ryzen 多核心處理器,能同時獲得最穩定的直播效果,以及遊戲順暢度。
↑ 影片於 1 分 30 開始,加入 FPS、CPU 使用率資訊提供給各位玩家參考,直播影片的流暢度與遊戲效能。
小結:此效能表現,無疑代表著 AMD Ryzen 重返高端 PC 市場,滿足遊戲玩家、影音工作者、專業設計繪圖等多核心運算需求,當然肯定要來與 Intel 一戰分個高下,就讓我們繼續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