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AMD 憑著 Ryzen 多核心設計,在效能上終於迎頭趕上 Intel,對比桌上型電腦 8 核 16 緒處理器,AMD Ryzen 7 1800X 毫無疑問是目前最強的 8C16T 處理器,Ryzen 不僅在效能、功耗表現上勝過 Intel,定價比起 Intel 更是讓人心動,台灣 Ryzen 7 1800X、1700X 與 1700 售價分別為:18,800 元、13,500 元、10,700 元,對比 AMD 美金定價僅 1800X 較貴,而 1700X 與 1700 台灣價位較能接受,但若與此次對比的 Intel Core i7-5960X / 37,999 元相比,Ryzen 7 1800X 只要一半的價格就能與之相抗衡。
雖說這測試比較之下,Ryzen 7 大獲全勝,但就平台擴充性來看,i7-5960X 本身 CPU 通道多,讓 X99 平台有著相當好的擴充性,而 AMD Ryzen 處理器與 X370 平台,較適合與 Intel Z270 平台來比較;總而言之,若各位需要 4 通道記憶體、4 顯卡或多 PCIe 裝置的高階平台,目前看來 Intel X99 還是較為適合。
那問題來了 Ryzen 7 系列的三顆:1700、1700X 與 1800X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挑?這三顆同為 8C16T 處理器,差異僅在預設時脈、Boost 與 XFR 支援,若各位是遊戲玩家搭配單卡,R7 1700 會是性價比最好的選擇,而若各位對超頻有研究,可以選擇 R7 1700X 拼出更多的效能,至於沒預算上限的玩家請選 R7 1800X;追問,若跟 Intel 價位相近的比呢?目前 R7 1700 價位與 i7-7700K 相近,都是萬元左右的超頻處理器,但一個是 8C16T 另一個只有 4C8T,想必各位冰雪聰明的玩家都知道怎麼選。
但上述的選則有個例外,若各位電腦使用的軟體,較注重單核心效能,那 i7-7700K 本身時脈預設就高,更可風冷直上 5GHz,這情況或許 i7-7700K 會是比較好的抉擇。
Ryzen 平台挑選上,若需要雙顯卡 SLI 或者 CrossFire,則需要選擇 X370 晶片組,提供雙 PCIe 插槽,可運行雙顯卡 x8, x8;若單顯卡的玩家 B350 會是更經濟的選擇,且 X370 與 B350 都支援超頻,能讓處理器獲得更好的效能;只不過最入門的 A320 就不支援超頻,會比較建議搭配 R3 入門款處理器。
未來 AMD 也會推出搭載 Zen 核心的 APU 處理器(代號:Raven Ridge),這可能會鎖定在 R3、R5 這類,接近入門 / 中階電腦效能,且運用集成的 Vega? 或 Polaris 內顯,讓電腦無須安裝獨立顯卡;除了還未上市的 R5、R3 處理器,以及 Zen APU 之外,若各位喜愛 ITX 尺寸的玩家,AMD 有專為 ITX 所開立的晶片組 X300。
X300 採用 Ryzen SOC 特性,本身晶片組不帶 I/O 功能,且 X300 與 Ryzen 處理器溝通則走專用 SPI link 通道,而非一般晶片組 I/O 使用的 PCIe x4 通道;因此讓 X300 晶片組有著額外的 PCIe Gen3 x4 通道,可用來連接 NVMe、GigabitE 或其他控制器,目前板廠皆未釋出 X300 ITX 主機板,各位 ITX 玩家可要在等一會了。
說了這麼多,結論就是:「AMD 全新 Zen Core 決戰多核,親民 Ryzen 挑戰 Intel 重返榮耀」。
來源: AMD Ryzen 7 1800X 處理器測試報告 / 決戰多核 重返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