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STRIX 專屬軟體

軟體方面 ROG STRIX 繼承了大部分的 ROG 軟體,並透過這些軟體帶給玩家更優質的遊戲體驗,即便是中階款的 B360-F 也不例外。

AI Suite 3 能夠讓玩家監控主機板運作狀態,也可以針對風扇轉速等設定做調整;GameFirst IV 可以有效的進行網路分配,多管齊下創造出最流暢的網路體驗;ROG RAMCache II 會在硬碟中分配一個快取緩衝區,讓資料讀取可以更為順暢;Sonic Radar III 則是可以透過分析遊戲音效,將聲音轉換為雷達圖像,幫助玩家在遊戲中全力出擊;另外還有像是 Aura 軟體可以方便調整燈光效果、CloneDrive 則可以直接做硬碟複製。

 

AI Suite 3

這個程式為華碩主機板的監控軟體,除了基本的硬體時脈、溫度、電壓等資訊實時監控之外,還有 Fan Xpert 等自動風扇調整功能,能夠先偵測硬體資訊,再為玩家規劃最有效的風扇轉速,但由於 B360 晶片組不支援硬體超頻,僅能讓玩家對電壓進行一些簡易的設定,來對電腦做優化。


→AI Suite 3。

 

GameFirst IV

這是一個網路優化軟體,透過軟體玩家可以自行規劃各個程式網路的使用量,而透過 Multi-Gate Teaming 技術,若有多個網路訊號來源,如:同時使用乙太網路、Wi-Fi、藍芽網路及4G LTE,玩家可以將各個應用程式分配到指定的來源,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所有網路,而 GameFirst IV 最多可以支援最多 4 個網路訊號來源,對於玩家來說可是綽綽有餘,從此遊戲、實況軟體不再被其他應用程式搶網路資源。


→GameFirst IV 首頁可以設定應用程式的網路來源。


→網路監控。

 

AURA

這套軟體相信玩家都耳熟能詳,透過它不僅能控制華碩自家主機板、顯示卡及周邊產品的燈光效果,其他凡是有標示支援 AURA 的硬體、周邊產品,都能透過 AURA 調整燈校,最新版的 AURA 也開始支援數位燈條的控制,讓玩家可以透過主機板,針對機殼燈效做更大限度的客製化,展示個人風格。

 


→燈效選擇及同步設定。


→數位燈條燈株數量設定。


→4-Pin RGB 針腳定義設定。

 

CloneDrive

雖然現在硬碟壽命都很長,不論 HDD 或 SSD,但總怕天有不測風雲,偶爾也需要備份資料,或是我今天想從 HDD 換成 SSD,如果作為系統碟,在硬碟複製上就必須透過軟體或是其他拷貝機,而華碩注意到了這點並推出了 CloneDrive,讓玩家直接透過軟體就能做硬碟對拷,可以在發現硬碟疑似有問題時,馬上自行拷貝,不用再花錢請店家處裡或買一台只會用一次的對拷機。


→CloneDrive。

 

RAMCache II

RAMCache II 可以透過將部分儲存空間挪作快取使用,進而提升資料讀取速度,對玩家來說可以減少遊戲讀取時間,例如玩遊戲不用再一直等待漫長的過場。使用上只需選擇要加速或遊戲檔案所在的硬碟,也可以使用簡易模式程式自動分配,就可以有更快速的讀取效果。


→ROG RAMCache II。

 

Sonic Studio III & Sonic Radar III

Sonic Studio III 可以針對不同的設定檔設定相對應的訊號輸出介面,這樣在切換設定檔的時候就不用另外調整輸出介面,可以說是十分的方便;音效除了支援一般環繞音效之外,也提供了全新 Sonic Studio Link 虛擬實境功能,若有使用 VR 頭戴顯示器的玩家,就可以享受更為逼真的 HRTF 虛擬環繞音效。


→基本設定。

 

另外可以透過高級設定,選擇輸出裝置及調整不同輸出裝置的等化器模式;並可以針對 Sonic Studio III 偵測到的不同應用程式分別設定輸出裝置,如此一來玩家就可以依喜好調整。在錄音方面也有提供等化器讓玩家微調,玩家在實況遊戲或是遊戲中跟朋友用語音聊天時,可以讓聲音更清晰。


→高級設定。


→錄音設定。

 

這個軟體可以透過分析遊戲內的音訊,以雷達圖的形式呈現出特定頻率聲響的來源方向,而透過進階設定,玩家可以依據需求,選擇要偵測的是腳步聲、子彈或是爆破聲等不同音頻範圍的聲音,藉此幫助玩家可以更快判定敵方位置或是哪邊會有危險,整體而言對於聽音辨位不是很擅長的玩家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幫手。除了雷達以外,玩家亦可單純針對低音、中音或高音個別做增強,讓想要聽到的聲音頻段可以更明顯。


→編輯模式。

 


→其他設定。

 


→ROG Sonic Radar III 鬥陣特攻遊戲測試。

延伸影片閱讀:  
Previous post

微星也要做機殼了:靈感來自星海爭霸,人民幣699元起

Next post

GIGABYTE H370 AORUS Gaming 3 WIFI 主機板開箱測試 / 原生 USB 3.1 C 與 Wi-Fi Wave2

The Author

Y.Y.

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