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機、筆電

ASUS NUC 14 Pro AI+ 迷你電腦開箱測試 / 首款 Copilot+ Mini PC

NUC 迷你電腦正式由 ASUS 接手後,新推出的「NUC 14 Pro AI+」迷你電腦僅 0.6L 升的小體積,有著表面 E-ink 顯示與 LED 燈圈、指紋辨識登入等新功能,更採用 Intel Core Ultra 288V 的 Lunar Lake 處理器,具備 48 TOPS NPU 與 67 TOPS GPU,提供 Copilot+ PC 等新一代 AI 應用,適合做為商用辦公、文書上網、影音播放機等工作用途。

規格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8V、4P+4LP、8C8T、cTDP 30W
記憶體:32GB LPDDR5X
顯示晶片:Intel Arc Graphics 140V、Xe-core 8
顯示輸出:2 x HDMI 2.1、2 x DP 1.4 Type C
NPU:Intel AI Boost 48 TOPS
儲存:1TB M.2 2280 NVMe PCIe 4.0 SSD
音效:Realtek ALC3288
網路:Intel I226-V 2.5GbE
無線網路:Intel Wi-Fi 7 BE201 2×2, 320 MHz, 4096 QAM
連接埠(前):電源按鈕、Copilot 按鈕、1 x Thunderbolt 4 Type-C(DisplayPort 2.1)、2 x USB 3.2 Gen1 Type-A、1 x 3.5mm Headset Jack
連接埠(後):1 x Thunderbolt 4 Type-C(DisplayPort 2.1)、2 x USB 3.2 Gen2 Type-A、1 x HDMI 2.1 (TMDS)、1 x 2.5G RJ45 LAN、1 x DC-in
變壓器:20VDC, 6.0A, 120W
尺寸:144 x 112 x 41mm
重量:0.5kg
Plus 特別功能:E-ink 顯示與 LED 燈圈、指紋辨識登入

ASUS NUC 14 Pro AI+ 迷你電腦開箱 / E-ink 顯示、LED 燈圈與指紋辨識

新款華碩 NUC 14 Pro AI+ 迷你電腦,有分為一般版本與帶有 + 號的 Plus 版本,差異在於 NUC 14 Pro AI+ 在電腦上方有著 E-ink 顯示器、LED 燈圈與指紋辨識登入等功能,而且機殼採用半透明霧黑處理,整體造型相顯更潮了一些,至於一般版本則有著以往 NUC 的風格。

這代 NUC 14 Pro AI+ 採用的是 Intel Core Ultra 9 288V 處理器,核心為 4 P-Core 與 4 低功耗效率核心的 8 核心 8 執行緒處理器,並在晶片上整合 32GB LPDDR5X 記憶體,以及 Intel Arc Graphics 140V 內顯具備 8 組 Xe-Core 還有著 Intel AI Boost 的 48 TOPS NPU。

而這台迷你電腦也是首款 Copilot+ Mini PC,並提供 2 個 Thunderbolt 4 Type-C、4 個 USB 3.2 Gen2 Type-A、1 個 HDMI 2.1 與 1 個 2.5GbE 有線網路,以及 Wi-Fi 7 BE201 無線網路,整體 I/O 規格相當充足。


↑ NUC 14 Pro AI+ 外包裝。


↑ 內部還留有 Intel INSIDE 的標誌。

 

NUC 14 Pro AI+ 配件包含變壓器、螢幕背掛架,以及 ASUS Control Center 的授權碼與說明文件。ASUS Control Center 是為企業端產品推出的集中式 IT 管理軟體。

利用虛擬機軟體來監控並控制 ASUS 伺服器、工作站,以及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All-in-One (AiO) 電腦、精簡型用戶端及數位看板等的商用產品。


↑ NUC 14 Pro AI+ 配件。


↑ ASUS Control Center 授權碼,家用用戶無須使用這功能。

 

NUC 14 Pro AI+ 有著鏡面的上蓋,上方具備 E-ink 電子紙顯示器與 LED 燈圈。E-ink 電子紙本身不發光,在光亮環境下可以清楚看到上方呈現的圖樣,但關閉環境光後就無法正常看見;至於 NUC 開機與休眠時 LED 燈圈都會點亮。

鏡面的上蓋若在反光條件下,則會呈現銀白色的點陣塗裝,搭配 E-ink 電子紙與 LED 燈圈。而在 NUC 上蓋的右下角則有著指紋辨識器,讓用戶直覺的觸碰就能輕鬆登入 Windows。


↑ 巴掌大、0.6L 升的小體積。


↑ 鏡面反射與中央的 E-ink 電子紙顯示器。


↑ 右下角的指紋辨識器。

 

側面機殼則是採用半透明的設計,可以窺見機殼內的金屬保護外殼;而 NUC 14 Pro AI+ 前方有著電源開關、3.5mm 耳機/麥克風、2 個 USB 5Gbps 與 Thunderbolt 4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2.1 影像輸出,最後則是一顆 Copilot+ 按鈕。


↑ NUC 前方連接埠。

 

NUC 後方則會看到上半部是 CPU 散熱器的鰭片出風孔;下半部則有著 DC In、2.5GbE RJ-45、Thunderbolt 4 Type-C、HDMI 2.1 與 2 個 USB 10Gbps 等連接埠。

這代 NUC 14 Pro AI+ 足足有著 4 個 USB-A 連接埠,以及最多 3 個外接螢幕輸出,再加上 Wi-Fi 7 320MHz 的無線網路,甚至內建一組揚聲器,整體 I/O 規格相當齊全;但可惜的是,這代內顯最多只能輸出 3 個螢幕,讓 NUC 無法標配 2 個 HDMI 連接埠,單論這點稍微可惜。

(因為 Thunderbolt 4 需搭配影像輸出,2 個 Thunderbolt 4 Type-C 就佔用 2 個影像輸出能力,因此 HDMI 只能保留一個。)


↑ NUC 後方連接埠。


↑ 右側網孔進氣。


↑ 左側網孔進氣,並提供一個 Kensington 鎖孔。

 

便利升級、VESA 100×100 壁掛支援

測試的 NUC 14 Pro AI+ 是完整的迷你電腦系統,當然華碩也有提供 Kit 組(準系統),讓玩家自行選擇 SSD 與作業系統的版本。替 NUC 14 Pro AI+ 安裝 SSD 也相當便利,只要翻到機器底部將下方灰色的卡扣推開,接著將上方黑色金屬片往外扳,就能打開 NUC 底部。

相比以往都需要使用螺絲起子才能拆開底殼,NUC 交給華碩開發後確實有著更便利升級。


↑ NUC 14 Pro AI+ 機器底部,下方灰色卡扣、上方金屬固定片。


↑ 推開卡扣、向外扳起金屬片,就能拆開底殼。

 

NUC 14 Pro AI+ 採用的 Intel Core Ultra 9 288V 處理器,已經在基版上整合 32GB LPDDR5X 記憶體顆粒,因此玩家無須安裝記憶體。有鑑於此,在電路板背面主要有著 1 個 M.2 2280 插槽,支援 PCIe 4.0 x4 SSD,以及已經預裝 Intel Wi-Fi 7 BE201 無線網卡晶片。


↑ NUC 14 Pro AI+ 內部。

 

若繼續往下拆取出主機板,則會看到正面採用 2 根熱導管替 CPU 散熱,並延伸至後方的銅質散熱鰭片,搭配鼓風扇替 CPU 散熱。


↑ CPU 散熱器。


↑ 機殼內部則有著金屬保護,並有著小型的喇叭(灰色)。

 

配件中則有著 NUC 14 Pro AI+ 的 VESA 100x100mm 的螢幕背掛套件,先將兩顆快拆螺絲鎖在 NUC 背面,接著將壁掛架固定在螢幕後方,接著就能將 NUC 掛在螢幕上,並有著簡易的金屬卡扣可固定,以免 NUC 墜機。


↑ 螢幕背掛套件。


↑ NUC 螢幕背掛。

 

ReStyle app 控制 E-ink 顯示與 LED 燈效

NUC 14 Pro AI+ 上方的 E-ink 顯示與 LED 燈效,可通過 ASUS ReStyle app 來控制。ReStyle 軟體中有著 2 個預設的 E-ink 顯示圖片,玩家亦可自行新增 .Jpg .jpeg .png 的靜態圖片,而且也可藉助 AI 生成圖片加入 E-ink 顯示當中。

而 LED 燈效則可分別指定開機、睡眠時的效果,主要有靜態、閃爍與呼吸等模式,並有預設的顏色可選擇。玩家在調整 E-ink 顯示時,會發現機器上的 E-ink 正在閃爍,這是正常的寫入狀況,大概需要幾秒的時間讓電子紙更新顯示的圖片。


↑ E-ink 顯示與 LED 燈效。


↑ E-ink 顯示與 LED 燈效。


↑ 自訂 E-ink 顯示。


↑ ReStyle eINK 設定。


↑ ReStyle eINK AI 生成圖片。


↑ ReStyle LED 設定。

 

NUC 14 Pro AI+ 電腦效能跑分測試

軟體方面 NUC 14 Pro AI+ 也有安裝 MyASUS 軟體,可以用來監控裝置、系統更新與裝置設定。測試時設定為標準風扇模式,而針對無線也可幫忙分配網路頻寬與自動連接。


↑ MyASUS 軟體。


↑ 標準風扇模式。


↑ 無線連接。

 

CPU-Z 檢視 Intel Core Ultra 9 288V 處理器資訊,代號 Lunar Lake、4P+4LP 核心 8 執行緒的筆電處理器,最高 Boost 時脈 5.1GHz;記憶體為 32GB LPDDR5。

筆電使用 Intel Arc Graphics 140V、8 Xe-core 內建顯示晶片,但目前 GPU-Z 還無法判讀這顆 GPU 資訊。根據系統預設 140V 分配到 16GB 系統記憶體,最多 3 個螢幕輸出。


↑ CPU-Z。


↑ GPU-Z。


↑ Intel Arc Graphics 140V(16GB)。

 

CINEBENCH R23,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而新版本 2024 全面採用 Cinema 4D 預設的 Redshift 渲染引擎開發,並包含 GPU、CPU 的完整測試並支援跨平台的性能比較。

Core Ultra 288V 在 R23 版本獲得 CPU nT 10746 pts、1T 2002 pts 的性能;2024 版本 CPU nT 643 pts、1T 128 pts 的成績。

 
↑ CINEBENCH R23 與 2024。

 

Geekbench 6 CPU 測試採用資料壓縮、圖像處理、機器學習、程式碼編譯等綜合測試,來頻估處理器的單核心與多核心性能;而 GPU 測試,則包圖像處理、計算攝影、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等工作,並採用 OpenCL API 進行操作。

NUC 14 Pro AI+ 在 Geekbench 6 CPU 達到多核心 11313 分、單核心 2916 分;GPU 測試則有著 30892 分的成績。


↑ Geekbench 6 CPU。


↑ Geekbench 6 GPU。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NUC 14 Pro AI+ 達到 7319 分的成績,這效能無疑能滿足文書工作、上網等電腦基本使用需求,一般電腦工作 10602 分、生產力 9770 分、數位內容創作 10271 分的成績。


↑ PCMark 10。

 

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則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與 Edge 等實際軟體進行電腦生產力效能測試。

NUC 14 Pro AI+ 達到 14390 分的成績,各項程式開啟、運行都可在 1 秒左右完成,肯定能做為文書工作之用。


↑ PCMark 10 Application。

 

WebXPRT 4 瀏覽器效能測試,基於 HTML 5、JavaScript 與 WebAssembly-based 情境,模擬日常網頁的照片處理、AI 整理相簿、股票期權定價、基於 Wasm 的筆記加密與 OCR 掃描、銷售圖表、線上作業等測試情境,測試統一使用 Edge 瀏覽器。

NUC 14 Pro AI+ 總分達到 358 分的成績;這效能在 WebXPRT 4 資料庫中排行約在 97th 順位的前段班成績。


↑ WebXPRT 4。

 

NUC 14 Pro AI+ 使用 1TB M.2 NVMe PCIe 4.0 SSD 做為系統碟,效能上 CrystalDiskMark 可達到循序讀寫 6969.4 MB/s、5822.7 MB/s 的效能。


↑ CrystalDiskMark。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雙通道 32GB LPDDR5,有著記憶體讀取 88428 MB/s、寫入 115340 MB/s、複製 108820 MB/s、延遲 94.3 ns 的表現。


↑ AIDA64 記憶體。

 

NUC 14 Pro AI+ 採用 Intel Wi-Fi 7 BE201 無線網路晶片,支援 2×2、320 MHz 與 4096 QAM 調變。通過連接 Wi-Fi 7 6GHz 無線網路,無線連接速度可達 5764 Mbps 理論值。


↑ Intel Wi-Fi 7 BE201。

 

NUC 14 Pro AI+ 生成式 AI 圖形、文字測試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與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的兩種測試情境,並支援 ONNX runtime with DirectML、NVIDIA TensorRT 與 Intel OpenVINO 的推論引擎。

NUC 14 Pro AI+ 藉由內顯 iGPU Arc 140V 使用 OpenVINO 引擎進行測試,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可達到 392 分、花費 254.8 秒推論出 16 張圖片、每張圖片需要 15.9 秒的推論時間。


↑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iGPU FP16。

 

同樣使用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測試,這是針對 NPU 所提供的 INT8 精度的測試,將推論 Steps 降至 50、照片數也降至 8 張的輕量測試情境。

NUC 14 Pro AI+ 藉由處理器的 AI Boost(NPU)使用 OpenVINO 引擎進行測試,Stable Diffusion 1.5 (INT8) 可達到 2825 分、花費 88.4 秒推論出 8 張圖片、每張圖片需要 11 秒的推論時間。


↑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NPU INT8。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 ONNX 模型包含 Phi-3.5-mini、Llama-3.1-8B、Mistral-7B 與 Llama-2-13B 測試,每個模型測試 7 個 Prompts 包含 RAG 與非 RAG 的查詢,通過權重後的總分與平均 Time To First Token(TTFT)、平均 Output Token Speed(OTS)提供專業用戶橫量電腦的 AI LLM 推論效能。

NUC 14 Pro AI+ 使用 iGPU 運算 4 個 LLM 測試下平均 TTFT 都在 1-2 秒間完成,平均 OTS 輸出時間也在 10-30 秒之間,若搭配一些本地端的 LLM app 使用也不成問題。


↑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NUC 14 Pro AI+ 內顯遊戲效能測試

3DMark Steel Nomad Light 測試使用 2K 解析度進行測試,並採用新一代技術像是 Volumetric Skies、Procedural Grass,以及 Volume Illumination、Ambient Occlusion 與 Depth-of-Field 等技術,在炙熱的沙漠情境下測試,也符合現代遊戲與 GPU 所需面對的遊戲圖形負載。

NUC 14 Pro AI+ 在 Steel Nomad Light 測試獲得 3442 分、好成績評價,平均 25.5 FPS 的效能表現。


↑ 3DMark Steel Nomad Light。

 

3DMark Speed Wa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Ultimate 開發的及時光線追蹤測試情境,包含著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的即時光追全域照明、光線追蹤反射、Mesh Shader 等新一代繪圖技術。

NUC 14 Pro AI+ 在 Speed Way 測試獲得 667 分、好成績評價,平均 6.67 FPS 的效能表現。


↑ 3DMark Speed Way。

 

射擊始祖的新版《Counter-Strike 2》(CS2),使用預設中畫質設定開啟 FSR 的狀況下,NUC 14 Pro AI+ 在 FPS Benchmark 地圖可達到平均 112.4 FPS 的效能表現,可讓玩家稍微遊玩電競射擊遊戲。


↑ 《Counter-Strike 2》(CS2)遊戲效能。


↑ 遊戲設定。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則設定為整體低品質,NUC 14 Pro AI+ 可達到平均 158 FPS 的遊戲效能。


↑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遊戲效能。


↑ 遊戲設定。

 

NUC 14 Pro AI+ 的內顯效能可稍微遊玩一些入門的電競類遊戲,但面對 AAA 大作例如《魔物獵人荒野》,預設最低設定、Intel XeSS 效能加速、關閉光追的情況下,NUC 14 Pro AI+ 勉強達到 22.15 FPS,這效能肯定沒辦法順利狩獵魔物。


↑ 《魔物獵人荒野》遊戲效能。


↑ 遊戲設定。

 

NUC 14 Pro AI+ 散熱功耗測試

溫度與功耗方面,則使用 AIDA64 CPU / FPU 壓力測試,能夠模擬一般電腦使用與重度負載下的散熱表現,而 Speed Way Stress Test 則是模擬遊戲時的狀況。

NUC 14 Pro AI+ 在待機時 CPU 僅 49°C、11W 功耗,接著 AIDA64 CPU 測試下溫度來到 69°C、功耗 36W,換成 FPU 負載時則是 CPU 77°C、功耗 56W;至於 Speed Way 壓力測試則是 CPU 68°C、功耗 42W 的表現。

不得不說這代 Intel Core Ultra 9 288V、Lunar Lake 處理器,在低功耗表現上相當強悍,而且即便 8C8T 核心的狀況下也可保有不錯的效能表現,再由華碩操刀設計下整體散熱表現也更出色,風扇標準模式下僅只有負載較大的測試,會稍微聽到風扇的噪音,其餘使用時都非常安靜。


↑ NUC 14 Pro AI+ 溫度與功耗測試。

 

總結

ASUS NUC 14 Pro AI+ 僅 0.6L 公升不到、巴掌大的小體積與不到 60W 最高的耗電量,可輕鬆滿足文書工作、上網、影音娛樂等多用途,可擺放於客廳做為影音娛樂中心串流播放 Netflix、Disney+ 的電影、影劇與節目。

並有著完整的 I/O 連接埠,包含 2 個 Thunderbolt 4 Type C、最多 4 個 USB-A、2.5GbE 與 Wi-Fi 7 網路組合,整體規格相當夠用,但唯一可惜的是被內顯限制最多 3 螢幕輸出,倘若能有 2 個 HDMI 的情況下,在連接螢幕時會更便利。

此外,測試後才發現 NUC 14 Pro AI+ 真的非常省電,而在這前提下應該能利用 USB-C 供電即可,但這台還是標配一般 DC In 變壓器,這點也只能期待未來慢慢改進了。


↑ Copilot+ Mini PC。
 
至於 Copilot+ Mini PC,微軟很積極的推動 Windows 11 的 AI 功能更新,而 Copilot 可說是簡單的 AI 小幫手,可以詢問一些電腦操作、資料蒐集等工作,而 Office 也加入了這些新功能,但也只能當作輔助參考之用。

總之,華碩接手後 NUC 14 Pro AI+ 迷你電腦,確實帶來不少新功能,像是便利的指紋辨識(這應該要全線導入),以及有點騷包的 E-ink 顯示與 LED 燈圈。不過一般版本的 NUC 14 Pro AI+、288V 版本就要 $49,900 元的價格,這絕對高出過往非常多。

主要原因不外乎就是 CPU 整合記憶體,導致整體價格偏高所致;但華碩掌舵後,能否讓 NUC 的更新對應筆電市場更新,這就要留待之後觀察了。

延伸影片閱讀:  
Previous post

SilverStone FS304-V 硬碟熱插拔轉接架 l 節省空間還可兼容光碟機,需要的人別錯過喔 l #shorts

Next post

MONTECH HyperFlow Silent 360 一體式水冷 l 極致靜音,效能強悍 l #shorts

The Author

sinchen

sinchen

我是 Si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