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筆電黑科技 Max-Q Dynamic Boost 與 DLSS 2.0 你知多少?
談到這黑科技,就要稍微把時間往回到今年 4 月春季,NVIDIA 針對電競筆電市場,推出 GeForce RTX SUPER 遊戲顯示卡,同時也帶來最新的技術更新,包含 Max-Q Dynamic Boost、Advanced Optimus 與 DLSS 2.0 等功能,藉由動態加速增加筆電遊戲效能,並達到更滑順與穩定的遊戲影像呈現,再加上獨家的 AI 渲染技術,最終讓玩家的遊戲體驗再飛升好幾個檔次,本次將把重點聚焦於上述技術更新,讓各位筆電玩家能感受到 NVIDIA 滿滿的誠意。
Max-Q Dynamic Boost 動態加速調配 CPU 與 GPU 電源配置
進入主題前要先聊聊筆電的散熱與功耗設計,對於一般桌上型 PC 玩家來說,DIY 裝機不過就是從預算、需求先決下,挑選合適的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與固態硬碟,而根據挑選的零件來決定電源供應器的瓦數與機殼的散熱方式。
因此桌上型 PC 相對不太擔心散熱不足或供電瓦數不夠的情況,但這對於一台體積有限、變壓器有限的「電競筆電」,這散熱、功耗配置的好壞,往往已經決定了玩家遊戲體驗的感受;筆電製造商能夠針對 CPU、GPU 溫度,來自動調節風扇轉速,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但對於功耗調整則要借 Max-Q Dynamic Boost 來達到更好的動態加速。
假設電競筆電設計之初就預設 CPU 35W、GPU 80W 的功耗設計,確實能夠滿足晶片所需的穩定功耗,但在真實的遊戲體驗時往往都是 GPU 負載較高的情況,這時若將功耗維持固定,則白白浪費了功耗空間。
因此全新的「Max-Q Dynamic Boost」動態加速技術,則可根據 CPU 與 GPU 的每幀(Per-Frame Basis)使用狀況,達到自動、自適應、持續運行的動態加速技術,讓 GPU 可獲得更多的功耗空間,進而免費提供額外的效能。
搭載 Max-Q Dynamic Boost 的筆電,預設已經將「Max-Q 動態加強」功能設定為開啟,如此一來玩家即可獲得更好的遊戲效能。
實際通過《全境封鎖 2》遊戲測試比較 Max-Q Dynamic Boost 開啟與關閉的 CPU、GPU Power 與遊戲效能,可發現未開啟 Max-Q Dynamic Boost 時,GPU Power 大約落在 90W 左右,而當 Max-Q Dynamic Boost 開啟後 GPU Power 提升至 90-100W 間變動,自動調整功耗讓 GPU 能輸出更多的效能。
同時比較 CPU Power 也可發現,未開啟 Max-Q Dynamic Boost 時 CPU Power 較高約在 40-50W 之間,而當 Max-Q Dynamic Boost 開啟之後,CPU Power 降至 20-30W 左右,藉此讓 GPU 有更多的功耗可發揮。
實際通過遊戲測,可見《絕地求生 PUBG》在 Max-Q Dynamic Boost 開啟後,平均效能提升 10 FPS,而其餘遊戲也有著 3-8% 不等的效能提升,而 NVIDIA 也提到普遍遊戲,可通過 Max-Q Dynamic Boost 達到 6% 左右的效能增長,這技術可讓電競筆電玩家免費獲得效能提升。
NVIDIA GeForce RTX-20 世代,將 PC 遊戲推向「即時光線追蹤」與「DLSS」兩大技術,前者透過 RT Core 讓遊戲可進行即時光線追蹤,帶來更深動、細膩光影的遊戲世界,而後者則通過深度學習,通過 AI 進行影像渲染,大幅提升遊戲效能表現。
新一代 NVIDIA DLSS 2.0 可說是相當成熟的技術,通過「時間混疊回饋」技術,可渲染更銳利的影像與細節,並改善每幀畫面之間的穩定度,此外新版本能夠針對所有 RTX GPU 與任何解析度,達到 DLSS 2.0 加速的目的。
DLSS 2.0 採用一套通用網路學習,不再專屬特定遊戲的訓練內容,藉此讓遊戲開發商更容易導入此技術,並給予玩家調整 DLSS 2.0 的運行模式,像是「畫質」優先、「效能」優先或者「平衡」等模式。
近期的 PC 遊戲大作非《死亡擱淺》莫屬,由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所開發的動作遊戲,遊戲以「連結」、「運送」為主題,在虛構的死亡擱淺世界,從美國東部一路向西運送貨物,並重新將據點連上「開若爾網路」,是一款與眾不同的動作遊戲。
而《死亡擱淺》PC 版本採用 Decima 遊戲引擎開發,並支援著 NVIDIA DLSS 2.0 技術,實際比較 2160p 解析度、圖形品質:非常高設定下,使用 DLSS 2.0 品質與 TAA 反鋸齒的影像品質差異。
老實說,實際將遊戲截圖放大比較後,可見 DLSS 2.0 品質的影像細膩度與實做 TAA 相差無幾,有興趣的玩家可點選(原圖連結)來放大比較。
畫質、細節表現相當的情況下,DLSS 2.0 可帶來更好的遊戲效能,尤其在 4K、3840 x 2160 超高解析度之下,採用非常高設定、TAA 反鋸齒遊戲平均僅 38.4 FPS,接著同設定下將 TAA 關閉改為 DLSS 效能模式,遊戲平均提升至 65 FPS,若換成 DLSS 品質設定則是平均 52 FPS。
DLSS 2.0 的表現已今非昔比,在 4K 高解析度之下可讓筆電達到平均 60 FPS 表現,對比 TAA 效能則有著近 60% 的效能增長,若未來越多遊戲導入 DLSS 技術,玩家就能越感受到 GeForce RTX-20 所帶來的效能與技術的雙重領先。
測試平台 Razer Blade 15/ RTX 2080 SUPER Max-Q
本次 Max-Q Dynamic Boost 與 DLSS 2.0 測試,使用 Razer Blade 15 電競筆電,有著全鋁黑化、俐落洗鍊的潮流外型,搭載著最新 Intel Core i7-10875H 八核心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Max-Q 遊戲顯示卡,再以均熱板、雙風扇強化散熱設計。
測試時將 Razer Synapse 設定為性能模式 CPU 與 GPU 設定為高,上述測試在 1080p 解析度時,Razer Blade 15 面對 AAA 大作可有平均 60 FPS 以上的表現,而在 2160p 超高解析度下也可靠著 DLSS 技術,讓遊戲達到 50-60 FPS 的效果,滿足玩家各種類型的遊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