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DT 霸主再臨!AMD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 9970X 測試報告 / 16% IPC 提升, 80 PCIe 擴充
HEDT 制霸無敵手!AMD 正式推出 Ryzen Threadripper 9000 系列高核心處理器,包含 64 核心 9980X、32 核心 9970X 與 24 核心 9960X,採用 Zen 5 核心架構升級維持相同 sTR5 腳位與 TRX50 平台,支援最高 4 通道記憶體、80 條 PCIe 5.0 通道並預設支援超頻功能,滿足專業用戶在高核心工作站所需的運算效能與高擴充性。
內容目錄
AMD Ryzen Threadripper 9000 系列 HEDT 處理器
HEDT 零售市場一枝獨秀的 AMD 正式推出新款 Ryzen Threadripper 9000 系列處理器,這代更新重點一樣是 Zen 5 核心架構升級,有著更高的多核心與單核心效能提升,並支援 512-bit 資料位寬的 AVX512 指令可加速 AI 應用效能,並改進 SoC 晶片採用相同 sTR5 腳位,支援 4 通道 DDR5-6400 JEDEC 記憶體、提供 80 條 PCIe 5.0 通道。
AMD Zen 5 核心架構已在桌上型 Ryzen 9000 系列嶄露頭角,Ryzen Threadripper 9000 系列 HEDT 處理器,同樣獲得將近 16% IPC 工作站負載的效能提升,以及在 SPEC 工作站 AI & ML 測試中獲得 25% 同核心同時脈下的效能升級。
↑ Ryzen Threadripper 9000 設計目標。
Ryzen Threadripper 9000 系列,有著最高 64 核心、128 執行緒的 9980X 處理器,具備 5.4GHz Boost 時脈、64MB L2 + 256MB L3 快取。緊接著 32 核心 64 執行緒的 9970X 則有著 32MB L2 + 128MB L3 快取。至於 24 核心 48 執行緒的 9960X 則具備 24MB L2 + 128MB L3 快取。
這三顆處理器有著同樣 TDP 350W 的功耗,預設 PPT 350W、EDC 235A、TDC 175A、Tjmax 95°C 等設定。並且這代處理器有著 80 條 PCIe 5.0 通道,支援 4 通道 DDR5 RDIMM 記憶體,記憶體時脈也提升至 6400MT/s。
↑ Ryzen Threadripper 9000 處理器規格。
實際生活中有非常多需要高效能運算平台的地方,像是雲端、醫療、工業、自動駕駛汽車、通訊、PC、遊戲與 AI。工作站的高效能可以處理更複雜的工作,像是工業設計與製造業所需的 3D 設計與模擬,以及數位結構工程、多媒體娛樂的高效能即時 VFX 視覺特效,以及 AI 軟體與科學運算等等。
測試組合 TRX50 AERO D、XE360-TR5、T5 Neo DDR5-6400、T705 開箱
效能解禁 AMD 提供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 與 9970X 兩款處理器,以及 GIGABYTE TRX50 AERO D 工作站主機板、SilverStone XE360-TR5 專用水冷散熱器、T5 Neo DDR5-6400 RDMM 超頻記憶體與 Crucial T705 PCIe 5.0 SSD。
這代 Ryzen Threadripper 9000 處理器的外盒相對低調,有著亮面黑的包裝與橘色線條,盒子背面則會看到內部處理器的型號;打開內部的泡棉則包含處理器、水冷支架、扭力扳手。
測試主要以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 與 9970X 為主,處理器採用 sTR5 腳位,並有著專屬的 CARRIER FRAME 讓處理器更好固定在主板的插槽當中。
↑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 與 9970X 處理器。
GIGABYTE TRX50 AERO D 工作站主機板,維持著 AERO 系列的銀白色風格,支援 Ryzen Threadripper 7000、9000 處理器,採用 16+8+4 相 108A VRM 供電設計與 12 層電路板,並針對 VRM 有著專屬散熱器降低元件溫度。
主板提供 4 DIMM DDR5 RDIMM 1DPC 記憶體插槽,最高支援 1TB 記憶體容量與 6400MT/s+ 記憶體超頻。不過,工作站板子 4 通道設計下,開機時間相比一般桌上型需要更多時間,還請各位玩家耐心等待。
↑ GIGABYTE TRX50 AERO D 工作站主機板。
↑ 處理器周圍有著 4 DIMM 記憶體插槽、雙 CPU 8-Pin 供電,以及 16+8+4 相 108A VRM 供電與散熱器。
擴充方面,主板有著 2 條 PCIe 5.0 x16 與 1 條 PCIe 4.0 x16 插槽擴充,再加上 3 個 M.2 PCIe 5.0 x4 與 1 個 M.2 PCIe 4.0 x4 擴充,以及 8 個 SATA 連接埠,滿足工作站用戶的高擴充需求。
而且這些擴充、I/O 沒有共用通道,完全使用 CPU 與 TRX50 晶片組提供的 PCIe 通道與 I/O 擴充功能。
↑ 第一根 PCIe 插槽有著 PCIe UD Slot X 強化,第二與第三根則是 UD 金屬外殼強化。3 根 M.2 PCIe 5.0 x4 插槽也有著金屬強化插槽。
主板後 I/O 則包含 2 個 USB4 Type-C、2.5GbE 與 10GbE 有線網路、Wi-Fi 7 QCNCM865 320MHz、4 個 USB 3.2 Gen2 與 4 個 USB 3.2 Gen1,以及基本的 Realtek ALC4080 晶片提供後方 3.5mm 耳機麥克風。
記憶體使用 G.Skill T5 Neo DDR5-6400 128GB (4x32GB) RDIMM 記憶體,支援 AMD EXPO 超頻設定檔、時序 CL32-39-39-102 1.35V,支援 On-Die ECC 與 Side-Band ECC 的糾錯功能,並有提供溫度感測器,以及 16 層電路板設計包含 TVS & Fuse 保護機制。
↑ G.Skill T5 Neo DDR5-6400 RDIMM 128GB (4x32GB) 記憶體。
SSD 則使用 Crucial T705 無散熱器版本,採用 PCIe 5.0 x4 介面、NVMe 規範,循序讀寫 13,600 MB/s、10,200 MB/s 的高效能,並有著 600TBW 的耐寫性。
SilverStone XE360-TR5 專用水冷散熱器,特別針對 AMD sTR5/SP6 腳位設計,採用全覆蓋的銅鍍鎳水冷頭和大尺寸微水道銅底板,確保 CPU 有著足夠的散熱壓制力。水泵則是隱藏在水冷排當中,採用三相六極馬達與 3-Pin DC 供電,馬達轉速 4,000 ±10% RPM。
↑ SilverStone XE360-TR5 專用水冷散熱器。
水冷排風扇則使用 APA1225H12 工業風扇,轉速來到 600 ~ 2,800 RPM、噪音 46 dBA,但有著 87.72 CFM 風流量與 3.09mmH2O 風壓,採用 4-Pin PWM 連接。
測試平台與設定
這次測試主要以 AMD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9970X 為主,並加入桌上型的旗艦 Ryzen 9950X3D 與 285K 來比較 HEDT 對於各式工作的效能差異。測試設定請參考下方說明,主要都是 PBO +200MHz 超頻、啟用 EXPO 記憶體,並使用 FSP MEGA Ti 1650W 電源供應器。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9970X,設定 PBO +200MHz
主機板:GIGABYTE TRX50 AERO D、BIOS NA2n
記憶體:G.Skill 128GB 6400MHz EXPO DDR5 RDIMM (4x32GB)
系統碟:Crucial T705
處理器:AMD Ryzen 9950X3D,設定 PBO +200MHz
主機板:X870E AORUS MASTER、BIOS F5b、AMD AGESA PI 1.2.0.3a.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DDR5-6000 16GBx2
系統碟:SAMSUNG 990 PRO PCIe 4.0 NVMe M.2 SSD 1TB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285K,解鎖功耗無限制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BIOS 1603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CK DDR5 CUDIMM 24Gx2 8200
系統碟:SAMSUNG 990 PRO PCIe 4.0 NVMe M.2 SSD 1TB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5090
散熱器:SilverStone XE360-TR5、ROG RYUJIN III 360、ROG Ryujin III 360 ARGB Extreme
電源供應器:FSP MEGA Ti 16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4H2
處理器運算效能 Cinebench、Corona、VRay、Blender、KeyShot 渲染測試
CINEBENCH 2024 全面採用 Cinema 4D 預設的 Redshift 渲染引擎開發,並包含 GPU、CPU 的完整測試並支援跨平台的性能比較,這代測試的精準度更高,並且多執行緒的渲染場景運算量比起 R23 版本提升了 6 倍,因此要求 CPU 測試至少要有 16GB 記憶體、GPU 測試至少 8GB VRAM。
nT 多執行緒 9980X 達到 6601 分、7970X 也有著 4148 分;而 1T 單執行緒 9980X 相對低一些 133 分、9970X 則是 132 分。簡單來說,9980X 相比桌上型 9950X3D 有著 174% 的多核心領先,但論單核心效能還是主流平台較強(因為時脈較高)。
而且 9980X 相比上一代 7980X 同核心下有著多核心 6% 提升、單執行緒 16% 提升;9970X 對比 7970X 則有著多核心 11% 提升、單執行緒 9% 提升。
CINEBENCH R23 與 R20 測試情境相同,採用新的編譯器,並有著壓力測試功能,玩家可自訂 Minimum Test Duration 時間,例如 10 或 30 分鐘測試電腦的穩定性;不過 R23 的成績無法與 R20 一起比較。
nT 多執行緒 9980X 達到 116415 分、9970X 也有著 75649 分;而 1T 單執行緒 9980X 相對低一些 2226 分、9970X 則是 2219 分。
至於 9980X 相比上一代 7980X 同核心下有著多核心 3% 提升、單執行緒 13% 提升;9970X 對比 7970X 則有著多核心 13% 提升、單執行緒 10% 提升。
Corona Benchmark 新版本基於 Corona 10 渲染核心開發,測試也相當容易進行,主要以 1 分鐘的時間來評估處理器每秒能處理的渲染光線數量(rays-per-second),分數越高越好。
9980X 能達到每秒 39,347,204 ray/s、9970X 則有著 28,087,486 的超高多核心性能。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針對 C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效能測試,CPU 評分以 vsamples 每秒計算數為單位。
9980X 能達到每秒 98622 Sample 數量、7970X 則有著 60131 Sample 數量。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 CPU 與 GPU 的渲染加速功能,以及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
渲染性能上成績類似,9980X 有著最好的 CPU 渲染成績,classroom 482.27、junkshop 653.903、monster 923.708 的每分鐘 Sample 數量。至於 9970X 效能約是 1/2 的 9980X。
KeyShot 是由 Luxion 所開發的 3D 渲染軟體,能夠快速的建立逼真的 3D 模型影像,並以直覺的介面與即時渲染而出名。KeyShot 預設使用 CPU 進行渲染並支援 GPU 加速渲染等功能,在 KeyShot Viewer 當中提供 Benchmark 功能。KeyShot Benchmark 基準分為 1,測試分數月高代表性能越好。
KeyShot 測試有著相當有趣的結果,首先 CPU 渲染下 9980X 達到 17.42 分、9970X 則是 10.56 分,相比目前主流桌上型處理器約在 6 分左右的成績,這 CPU 效能確實強悍。
但有趣的是不同 CPU 搭配同樣 GPU 的情況下,9980X 與 9970X 的 GPU 成績最高 233.54 分,但是主流平台的 GPU 成績則有明顯降低。
創作 PS、LR 影像編修、DaVinci Resolve影像輸出測試
Adobe Photoshop 與 Lightroom Classic 則透過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測試工具;測試的兩個工作情境,Image Retouching test 為使用 Photoshop 進行照片的邊修,並記錄每個步驟的時間,而 Batch Processing test 則是批次使用 Lightroom 進行大量照片的調整與輸出。
9980X 獲得 11743 分、9970X 則是 12399 分,只不過這項目還是 9950X3D 最高 12826 分。換句話說一般照片編修、輸出在主流桌上型平台中有著較好的效能表現。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分數越高越好。
PugetBench for DaVinci Resolve 測試,則針對 4K、8K 的影像測試,包含 4K H.264 150mbps 8-bit、4K ProRes 422、4K RED、8K H.265 100mbps、8K RED 等媒體,並利用 GPU 特效的 OpenFX 與 Fusion 等特效來測試電腦的影音創作性能。
標準測試 9980X 獲得 16500 分、9970X 最高 17525 分,在高解析度的影像測試中,使用高核心的 HEDT 處理器能有著更好的效能。
↑ PugetBench for DaVinci Resolve,分數越高越好。
AIDA64 記憶體、C2C 延遲、WinRAR / 7-Zip 壓縮測試
AIDA64 記憶體測試,使用 G.Skill 128GB 6400MHz EXPO DDR5 RDIMM (4x32GB) 記憶體。9980X 與 9970X 採用四通道記憶體架構,搭配高時脈 6400MT/s 記憶體,讓記憶體讀寫頻寬可達到 183340 MB/s、185440 MB/s 的超高傳輸頻寬;記憶體延遲則維持在 96.9ns、98.2ns。
Core to Core 延遲使用 github/nviennot/core-to-core-latency 來進行測試,衡量 CPU 核心間傳輸延遲表現。
9980X 與 9970X 平均延遲是 86.7ns、最大延遲則是 156.7ns。畢竟核心數多的情況下,多顆 CCD 之間的傳輸確實延遲相比核心數較少的 9950X3D 高不少。
WinRAR 最常用壓縮工具,效能上 9980X 達到 59248 KB/s、9970X 則有著 61388 KB/s 的性能。
7-Zip 另一款也相當知名且免費的壓縮工具,能夠有效利用多核心的性能。效能上 9980X 達到 422.71 / 507.787 GIPS、9970X 403.485 / 499.42 GIPS 的超高性能表現。
PCMark 10、WebXPRT4 電腦效能測試
電腦整體性能先以 PCMark 10 進行測試,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9980X 總分達到 9358 分、9970X 總分 9879 分的成績,相比主流平台的電腦性能相當,只不過 9950X3D 獲得最高 11167 分的成績。
WebXPRT4 瀏覽器效能測試,基於 HTML 5、JavaScript 與 WebAssembly-based 情境,模擬日常網頁的照片處理、AI 整理相簿、股票期權定價、基於 Wasm 的筆記加密與 OCR 掃描、銷售圖表、線上作業等測試情境,測試統一使用 Edge 瀏覽器。
9980X 總分達到 468 分與 9970X 的 466 分相當,不過 9950X3D 可達到 490 分的高成績。
3DMark CPU 效能跑分測試
3DMark CPU 測試,主要測試 CPU 的物理運算與自訂模擬兩種工作,並分別測試處理器的 1、2、4、8、16 與最大執行緒的效能,而 16 執行緒以上的效能會屬於 3D 渲染、影音輸出才會用到,一般 Direct X12 遊戲偏好 8T 執行緒,而以下的執行緒則是舊遊戲的偏好。
1T-4T、8T 等測試則是主流平台的效能較好,不過當比較 16T 與 Max 執行緒時,還是 9980X、9970X 的天下。
8 款 AAA 電競遊戲對處理器性能測試
8 款 AAA 遊戲效能測試,入門的《F1® 24》賽車遊戲、冒險類的《古墓奇兵:暗影》,以及吃重效能的《碧血狂殺 2》、以及《阿凡達:潘朵拉邊境》、《極地戰壕 6》、《毀滅戰士:黑暗時代》、《電馭叛客 2077》與《魔物獵人荒野》等遊戲。
測試都以 1080p 解析度與遊戲最高預設設定進行 In Game Benchmark 測試,統一關閉 DLSS 或 FSR 加速,並使用 FrameView 紀錄 FPS 與 1%Low。
8 款遊戲中 9980X 平均 177.8 FPS、9970X 平均 183.5 FPS,當然遊戲效能還是 9950X3D 最高平均 186.5 FPS。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 9970X 處理器溫度與功耗測試
壓力測試方面,使用 360mm AIO、風扇水泵全速設定,分別比較 AIDA64 CPU、FPU 與 Cinebench R23 燒機;一般電腦使用,比較接近 AIDA64 CPU 測試的溫度表現,而 FPU 測試則是最高負載與較高的耗電狀況。
AIDA64 CPU 壓力測試,9980X 全核 4.59GHz 壓在 68.9°C,而 9970X 則是 5.05GHz 壓在 75.6°C;接著 FPU 測試下,9980X 全核 2.72GHz 溫度 65.4°C、9970X 全核 3.75GHz 溫度 81.2°C。
至於 Cinebench R23 壓力測試則是,9980X 全核 3.83GHz 溫度 68.1°C、9970X 全核 4.57GHz 溫度 76.6°C。
↑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9970X 溫度測試。
CPU 功耗則以 CPU Package Power 為主,9980X 與 9970X 在 Cinebench R23、AIDA64 CPU 中測試達到功耗限制 350W。倘若玩家主板夠力、散熱夠力的情況下,9980X 與 9970X 確實還有著超頻空間,但對於專業應用的工作站來說這表現已相當出色。
↑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9970X 功耗測試。
總結
HEDT 霸主再臨當之無愧,AMD Ryzen Threadripper 9980X 與 9970X 同樣有著 Zen 5 核心架構帶來 16% IPC 效能提升,而且還帶來 80 條 PCIe 5.0 擴充與更高時脈的 DDR5 RDIMM 記憶體升級,並有著更好的溫度控制與相同的功耗預設。
如今 AMD 是零售市場 HEDT 平台的首要選擇,滿足 DIY 工作站的專業用戶與玩家所需的高核心、高擴充的運算效能。讓玩家輕鬆打造 64 核心、1TB DDR5 記憶體,充足的 PCIe 5.0 x16、M.2 PCIe 5.0 x4 等高擴充的 DIY HEDT 平台。
至於跟對手相比,目前 Intel 僅 Xeon W9-3595X 高核心處理器,但這平台並非零售市場的產品,再加上效能與目前的 9980X 有著不小的落差,這讓 AMD 無疑在零售 HEDT 市場中無對手的狀況。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9000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