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開箱測試 / 智慧超頻 2DIMM 64GB
Z390 這一代最有誠意的 Micro-ATX 主機板。ROG 自 Z170 推出第一張 VIII GENE 之後就消失匿跡,一次跨越 3 代更新隨著 Z390 發表「ROG MAXIMUS XI GENE」,這張更是當代誠意最足的一張,解禁時更是囊括超頻榜單的多項第一,不僅有著 EXTREME 等級的供電,以及 HERO 所沒有的 DIMM.2 設計,更支持 Double Capacity DRAM 佈線,2 DIMM 記憶體即可達到 64GB,並有著 4 組 M.2、2 組 PCIe 與 4 SATA 可供擴充。
規格
尺寸:M-ATX(24.4cm x 22.6cm)
處理器:Intel 9th / 8th Gen Core 處理器
處理器腳位:LGA 1151
晶片組:Intel Z390
記憶體:2 x DIMM, MAX 32GB, DDR4 4600+(OC)/2666 MHz, Double Capacity DRAM 支援
擴充插槽:1 x PCIe 3.0 x16、1 x PCIe 3.0 x4
儲存埠:4 x SATA 6Gb/s、1 x DIMM.2(2 x M.2 22110 PCIe x4, CPU)、2 x M.2 Socket 3(PCIe 3.0 x4)
網路:Intel I219-V Gigabit LAN w/ LANGuard
無線:Intel Wireless-AC 9560 Wi-Fi 802.11a/b/g/n/ac、BT 5.0
音訊:ROG SupremeFX S1220A
USB埠:1 x USB 3.1 Gen2 前置插座、4 x USB 3.1 Gen2 (3 Type-A、1 Type-C)、8 x USB 3.1 Gen1(2個需擴充)、6 x USB 2.0(4個需擴充)
影像輸出:HDMI 1.4b
這代 ROG 針對 2 DIMM 記憶體插槽的板子,包含 GENE、APEX 與 ROG STRIX Z390I,都有針對 Double Capacity DRAM 進行特殊佈線,讓 2 根插槽的主機板,也可達到雙通道 64GB 記憶體的容量。
本次搭配測試的是 ZADAK SHIELD DC RGB DDR4 記憶體模組,為 2 Kit 32GB 3200 CL 14-14-14-34,記憶體高度約 7cm,相當於兩組記憶體高度堆堆疊;外觀,有著金屬散熱片包覆,並有著髮絲紋與銀黑兩色的搭配,於記憶體上方更有著 ARGB 燈效。
↑ ZADAK SHIELD DC RGB DDR4 記憶體。
ROG 與記憶體廠商合作,主機板通過特殊佈線,支援 Double Capacity DRAM,而系統會認到 4 組記憶體模組,但在主機板上卻只安裝了 2 根記憶體。如此一來,讓 2 DIMM 主機板也可享有 64GB 的高容量記憶體,但相對的測試這一組就要價 $1,199 美金。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機板開箱
雖說 DC 記憶體很貴,但 GENE 還是有他美好的地方。ROG MAXIMUS XI GENE 採用 M-ATX 的尺寸,但實際長寬還是減了 2cm,這也說明了為何只給 2 PCIe 插槽的原因。GENE 支持 Intel 9th / 8th Gen Core 處理器、LGA 1151 腳位與 Z390 晶片組。
記憶體為 2 DIMM DDR4 插槽,支援到 DDR4 4600 超頻時脈,標準是最大 32GB 記憶體,但因為支援 Double Capacity DRAM 所以可達到 64GB 之容量;PCIe 插槽則給予 1 組 PCIe x16,以及 1 組 PCIe x4。
儲存面則是有著 4 組 SATA,以及 1 組採用 CPU 通道的 DIMM.2 子卡,可安裝 2 組 M.2 22110 PCIe SSD,而主機板上還有 2 組 M.2 同樣只支援 PCIe x4 SSD;網路則是 Intel I219-V GbE LAN 與 Intel Wireless-AC 9560 Wi-Fi 802.11ac 的組合。
音效同樣使用 ROG SupremeFX S1220A 晶片,但就不具備 ESS 的 DAC 晶片;USB 受惠原生支援,因此有著 1 組 USB 3.1 Gen2 前置插座,以及 4 組 USB 3.1 Gen2、8 組 USB 3.1 Gen1 與 6 組 USB 2.0,給予玩家足夠的 DIY 擴充與使用的便利。
回歸的 ROG MAXIMUS XI GENE,一樣有著帥氣的外觀,散熱片的造型更是搶眼。主機板上長條的 M.2 散熱片,以及 L 形的 VRM 散熱片,而 I/O 外殼上更有著 ROG Logo,至於 PCH 散熱片也延伸到主機板中央,更具備 AURA 燈效。
雖說主機板尺寸比一般 M-ATX 在小一些,使得僅有 2 組 PCIe 插槽,而餘下的空間則將邊緣的插座通通轉了 90°,讓連接針角與主機板平行,讓玩家在 DIY 組裝時更容易。
主機板右手邊,有著 ATX 24-pin 供電,以及電源、Safe Boot、ReTry、Slow Mode、Pause 開關與 LN2 跳針,並有著 Q-Code 與 Q-LED 的 DeBug 功能,整體規格很偏向超頻專板的 APEX。
GENE 具備 DIMM.2 的擴充,插槽與記憶體插槽相似,但上方有特殊的保護,不可能有誤插的問題。而 M.2 散熱片旁則是 2 DIMM 記憶體插槽。
↑ 位置偏主機板右側中間,則有著前置 USB 3.1 Gen2 與 USB 3.1 Gen1 擴充插座。
CPU 插槽與 VRM 供電模組,VRM 上方採用 2 組散熱片,通過熱導管串接,替 VRM 模組進行被動散熱;而 CPU 供電則採用雙 8-pin 規格,供電設計就比 HERO 好,幾乎是 EXTREME 等級。
主機板右下角,除了有 4 組 SATA 連接埠之外,更可見前面板針角與 W_PUMP 針角都轉了 90°,變成針角與主機板平行,讓玩家在 DIY 組裝時更容易安裝與整線。
原 PCH 散熱片位置小,因此連帶設計到主機板中央,並採用鏡面外觀,通電後才會顯現出 ROG 的科技圖騰。
主機板主要提供 1 組 PCIe x16 擴充,這組插槽並有金屬強化,提升插槽的強度,此外還有 1 組 PCIe x4 可擴充。主機板底部還有提供給超頻用的 Probelt 偵測點。
主機板的後 I/O 檔板已預先安裝,讓玩家在 DIY 組裝時可更快速。後 I/O 有著 Clear CMOS 按鈕,以及 USB BIOS Flashback 按鈕,若玩家升級 CPU 時忘記刷 BIOS,可透過這按鈕免 CPU 開機直接更新 BIOS。
此外,亦提供了 PS/2 滑鼠鍵盤、2 組 USB 2.0、4 組 USB 3.1 Gen 1 與 4 組 USB 3.1 Gen 2(紅色與 Type C);內顯則是 1 組 HDMI 雙輸出。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機板用料
主機板上的功能、I/O 基本介紹的差不多,緊接著便來細看主機板上的 CPU、RAM VRM 與板載晶片等用料。
↑ CPU 則使用 DIGI+ ASP1405I 數位供電控制器。
↑ CPU 採用 10+2 相供電與 IR3555M MOSFET。
↑ 後 I/O 區使用 ASM1442K 處理視訊訊號、ASM1042A USB 3.0 控制晶片、ASM1543 USB Type C 偵測晶片。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機板配件
配件方面,則有著 ROG 感謝卡、貼紙、杯墊、說明書與軟體光碟。還有著 SATA、RGB 等線材,以及 Wi-Fi 天線、Q-Connec 等,以及具備散熱片的 DIMM.2 子卡。
前幾代 DIMM.2 都僅提供子卡,這次連正反散熱片都準備好,通過螺絲直接固定,內部都貼有導熱膠,讓安裝在 DIMM.2 的 M.2 SSD 有著更好的散熱,當然外觀上更是潮!
AI 智慧超頻 ROG MAXIMUS XI GENE BIOS OC
這代 ROG 主機板,都提供了「AI 智慧超頻」的功能,簡單來說主機板會自動對 CPU、散熱器進行評等,並會給出輕負載、重負載下不同的超頻時脈設定,讓玩家在超頻時有更簡易的選擇。
Extreme Tweaker 中有所有處理器、記憶體、電壓超頻的設定功能,AI 智慧超頻中可選擇 Manual、XMP I 與 XMP II。XMP I 是不套用記憶體 Profile,而是 ASUS 自行優化的參數設定,而 XMP II 則是套用記憶體的預先設定參數。
若玩家在將 AI 智慧超頻設定為 Manual 之後,在 CPU 核心倍頻設定中即可使用 AI Optimized 設定,會替 i9-9900K 搭配 AIO 水冷散熱器,自動超頻 4.9 GHz(輕負載)、4.8GHz(高負載)的設定。
Armoury Crate 安裝驅動更便利 ROG 超值軟體
新系列 ROG 主機板都預載前導的安裝程式,主機板預設開機後會詢問:「是否安裝 Armoury Crate 軟體?」,這是放置於 BIOS 的前導程式,若玩家願意安裝會在自動下載。Armoury Crate 可幫忙安裝驅動程式、工具程式,以及獲得 ASUS ROG 相關的資訊、文章等等。
對於 DIY 玩家來說,裝了他就不用拿出光碟機,也不用上去官網下載驅動,省時更省力;當然若玩家不想安裝,也可在 BIOS 中將這功能關閉。
AURA Sync
AURA 軟體不僅有著各式燈光效果,亦有著色彩圈、亮度、RGB、Hue 等顏色調整功能,讓玩家自行調色;另一方面,AURA Sync 亦可與 ROG Claymore 機械式鍵盤、ROG Spatha、Gladius II、Pugio 等電競滑鼠,以及 STRIX 顯示卡、RAM 記憶體等產品同步燈光,打造出最具個人特色的 DIY 電腦。
AI Suite 3
AI Suite 3 軟體本身就提供著主機板 TPU、EPU、DIGI+ 電源控制,以及風扇控制 Fan Xpert 4,讓玩家可以透過這套軟體來控制、微調電腦設定與監控。
↑ AI Suite 3 軟體介面,最上方即有 AI 智慧超頻與 5-Way 優化。
而搭配新的 Z390 主機板,則會有「AI 智慧超頻」的功能,這功能與 BIOS 的相同,就是通過散熱器的評估,推薦更適合的超頻時脈,玩家一樣可透過 AI Suite 3 啟用智慧超頻的功能,當然若想要更全面的超頻測試,則可使用「5-Way 優化」功能,這除了處理器還有 Fan Xpert 4 風扇測試、EPU 自動節能、DIGI+ Power 控制,讓系統可更全面的優化並提升超頻性能。
↑ AI 智慧超頻已預測好可調整的超頻空間,僅需按下 START 即可。
↑ 軟體測試 3 核心以下 5.0 GHz,以上則是全核 4.8 GHz 超頻。
GameFirst V
新版 GameFirst V 變得更智慧,基本上無須任何操作,預設採智慧模式運作,會依據應用優先權來調整封包,並可調整應用使用有線 LAN 或無線 Wi-Fi 連網,以達到順暢網路遊戲體驗,當然亦可手動自行選擇模式或程式優先權。
此外,也提供了網路監控、網路資訊等功能,若搭配 ROG 路由器則有 ROG FIRST 的優先權功能。
Sonic Studio III & Sonic Radar III
Sonic Studio III 軟體,除了可透過 Sonic Studio Effects 強化音效與自訂 EQ 之外,更強的是能夠依據不同應用,來指定音效輸出的路徑,例如:用電腦觀看電影時,可以直接透過 HDMI 輸出影音訊號給擴大機,而擴大機再分別將音訊出給音響、影像輸出給電視使用;而當在遊戲時,也可以自動將遊戲音訊,輸出給電競耳機,讓玩家無須手動切換,一切音效管理通通交給 Sonic Studio III 即可。
Sonic Studio III 會自動偵測應用程式,接著在高級設定當中,將 DEVICE ROUTING 給開啟之後,就能依據不同應用來選擇輸出的音訊裝置;且可以依據不同應用來設定音效與等化器,並可將設定儲存起來進行備份。
Sonic Radar III 則是分析遊戲音訊,並透過雷達顯示,將聲音的方位給「指示」出來,對於需要聽音辨位的遊戲,這功能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是相當強大,新版本的 Sonic Radar III 提供了雷達、3D 指針與信號顯示器,讓玩家可以看見聲音方位;Sonic Radar III 在《鬥陣特攻》遊戲當中也相當有效,不論敵友只要聲音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顯示在雷達上,而在軟體的編輯頁面當中,也能設定圖像的透明度與位置,喜愛射擊遊戲的玩家,但又是聽力苦手的玩家,可以試著用這套軟體來試試。
RAMCache III 與 RAMDisk
可以對電腦中的主要磁碟,進行記憶體快取加速,換句話說就是將一小部分的記憶體,當作磁碟的前級緩衝區,如此一來就能加速磁碟的讀/寫速度;而操作上,只需選擇預加速的硬碟,以及設定快取記憶體容量,容量多寡與各位系統記憶體有關,設定個 1GB 就已相當夠用。
RAMDisk 則是將一小塊記憶體當作儲存碟來使用,玩家可建立 32 MB 的記憶體磁碟,用來存放暫存檔之類的資料,開關機時軟體會在將資料搬移到磁碟當中儲存。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則分別測試處理器、記憶體、SSD 與整台電腦的性能,處理器使用 Intel Core i9-9900K,並採用 AI Optimized 超頻設定與 DDR4 3200 記憶體時脈,以下分數提供給各位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記憶體:ZADAK SHIELD DC RGB DDR4 32GB*2 32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ANTEC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CPU-Z 可檢視 Intel Core i9-9900K 完整資訊,處理器代號 Coffee Lake,為 14nm 製程的處理器,有著 8 核心 16 執行緒;主機板使用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Z390 晶片組;記憶體為雙通道 DDR4 3200MHz。
CPUmark99 測試,單看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能力,單核心的 IPC、時脈高即可獲得相當高分。i9-9900K 有著 877 分的高單核性能。
wPrime 則用來衡量處理器多線程運算能力,透過計算平方根的方式來測量處理器性能,測試分為 32M 與 1024M 運算難度,就看誰的多核心運算能力較強,即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計算。
i9-9900K 採用 16 執行緒進行運算,32M 花費 4.7 秒、1024M 花費 122.1 秒計算。
CINEBENCH R15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XI GENE 搭配 i9-9900K 可達到 CPU 1970 cb 的高成績,單核心亦有著 212 cb 的性能。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i9-9900K 花費 102 秒完成渲染。
V-Ray Benchmark 可測試電腦的 CPU 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I9-9900K 僅需 64 秒就完成工作。
POV-Ray 是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i9-9900K 有著平均 4068.2 PPS 的計算速度,僅需 64.4 秒就可以完成 CPU 渲染。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 ZADAK SHIELD DC RGB DDR4 32GB*2 3200 記憶體。搭配 XI GENE 有著記憶體讀取 46513 MB/s、寫入 49771 MB/s、複製 46139 MB/s、延遲 54.0 ns 的表現。
常使用的 WinRAR 壓縮軟體,此測試對於核心數要求不高,但對於高時脈的 i9-9900K 來說,有著 22,710 KB/s 的處理速度。
7-Zip 壓縮測試與之相對,就可用到多核心的性能,i9-9900K 壓縮評等為 60547 MIPS,解壓縮 82192 MIPS。
影音轉檔方面,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i9-9900K 於 X.264 編碼有著 59.8 fps 的運算性能,而 X.265 更有著 40.6 fps 的表現。
測試系統碟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的讀寫性能,循序讀取 3387 MB/s、寫入 2099 MB/s,4K 亦有著 822 MB/s、179 MB/s 的水準。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i9-9900K 搭配 RTX 2080 Ti 獲得了 6,876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也有著 9586 分,生產力則有 8283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獲得 11110 分。
遊戲效能測試,搭配 RTX 2080 Ti FE 顯示卡進行測試,而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4712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0960 分的成績,當然 CPU + GPU 的總成績更是相當高。
這代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機板於解禁時成為 ROG 超頻用主機板,不僅囊括多項 i9-9900K 榜單第一名的成績,讓人不經猜測這代會不會不見 APEX?但在之後 ASUS 馬來西亞發表會上,也證實了 ROG MAXIMUS XI APEX 超頻主機板,但 GENE 一開始打下的成績,APEX 還有超越的空間嗎?
GENE 有著 EXTREME 的供電設計,10+2 相、雙 8-pin 供電,以及 APEX 超頻所需的控制開關、跳針、Probelt 偵測點,讓這代 GENE 定位上無疑居於 HERO 之上,價位則兩者相近,但可預期 GENE 會在高一些。
效能方面也無須擔心,但由於 AI Optimized 超頻設定,會依據處理器體質與散熱器的綜合評比,來給出建議的超頻設定值,因此上述測試性能比單純使用 XMPII 時再低一些,倘若玩家要在 GENE 超頻,只要處理器夠強也能輕鬆達成。
擴充方面,GENE 也給的相當有誠意,4 組 SATA 與 4 組 M.2 擴充,儲存面是無須擔心,但唯一可惜是 4 M.2 都只支持 PCIe SSD,倘若能有 2 組可切換 SATA 通道的 M.2,則在 SSD 挑選上有更多的彈性。
由於 GENE 的主板長度較短,因此僅給予 1 組 PCIe x16 與 1 組 PCIe x4,就擴充上除了安裝顯卡之外,還可有一張 PCIe 卡的擴充,整體擴充性還是足夠;另一方面,板子只提供 4-pin RGB 針角,因此無法連接 3-pin ARGB 控制。
性能、擴充都足夠,這代最有誠意的 M-ATX 主機板 ROG MAXIMUS XI 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