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評測頭條

華擎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 銀白數位迷彩風格、鋼鐵傳奇般的可靠性

對於華擎鋼鐵傳奇 Steel Legend 系列,從產品的命名就給人一種相當可靠的感覺,這也正是 Steel Legend 產品線所要帶給玩家的產品設計理念與精神。

在這回 Intel 推出的 Z490 晶片組上,華擎可以說是提供了相當齊全的產品線,Steel Legend 系列當然也列於其中,在功能方面,PCI-E 4.0 Ready、CLK Gen、2.5 GbE LAN 以及下一代的 Rocket Lake CPU 支援性一樣皆具備,不僅是外觀上擁有著銀白數位迷彩的亮眼風格,各項功能也是相當充足,在價位上與實用度方面取得一個相當不錯的平衡。

此外 Base Frequency Boost (BFB) 這個華擎特色的功能當然也是不會缺少的,透過 BFB 技術能夠讓這一代非 K 系列 CPU 打破功耗的限制,用戶可將原先 Intel 規範為 TDP 65W 的 CPU 設定成上限到最高的 125W,在系統散熱與 CPU 體質等條件允許的狀況下,以 I9-10900 為例,基頻可以從原本的 2.6GHz 超至 3.7GHz,讓使用非 K 系列 CPU 的玩家一樣也能夠享受到額外的性能提升。

產品規格一覽 :
尺寸:ATX (30.5 公分 x 24.4 公分)
支援處理器類型:Intel Comet Lake
處理器腳位:LGA 1200
晶片組:Intel Z490
記憶體:4 x DIMM, MAX 128GB
擴充插槽:2 x PCIe 3.0 x16 (x16 + x4)、3 x PCIe 3.0 x1
儲存埠:6 x SATA 6Gb/s、2 x M.2 Max Type 2280 + 22100 (PCIe 3.0 x4 & SATA)、1 x Hyper M.2 2280
(PCIe 4.0 Only for next gen CPU)
有線網路:Realtek Dragon RTL8125BG
音訊:Realtek ALC 1200 Audio Codec
USB 埠:2 x USB 3.2 Gen 1 (Type-A)、1 x USB 3.2 Gen 2 (Type-A)、1 x USB 3.2 Gen 2 (Type-C)、2 x USB 2.0、1 x USB 3.2 Gen 1 Type-C 前置插座、2 x USB 3.2 Gen 1 19 Pin 前置插座、2 x USB 2.0 9 Pin 前置插座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主機板開箱,滿滿鋼鐵風格的包裝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在定位上同樣屬於平價中階款,定價方面與 Extreme4 價差大約 300 台幣左右,在功能性方面基本上與 Extreme4 相差無幾,兩者算是僅差在一些元件諸元的用料上,玩家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對應的產品。

外包裝方面,Z490 Steel Legend 在配色上當然就是採用銀、白、灰色的元素,左下角與背面也各寫有該主機板支援的功能、用料與特色。


↑ 外包裝一覽,內部主機板的部分採用預先以束帶與泡棉保護邊座綁好固定,並裝入防靜電帶中。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主機板外觀一覽,擁有總共三根 M.2 插槽,其中一根 Hyper M.2 必須等到日後裝上 Rocket Lake CPU 方能使用、一個專用於 CNVio 的 M.2 插槽,以及 6 個 SATA 插槽,最上方的 PCI-E x16 採用具備金屬防護裝甲插槽設計,確保插槽受到最完整的保護,另外三個 PCI-E x1 的插槽在尾端採用不封口設計,如果手上有超出 x1 長度的介面卡同樣也可以直接插上去使用。

此外在邊角的部分也有特別作出削角、內凹的設計,除了增添整體的視覺效果以外,像是在 SATA 的部分進行內凹處理也能夠增添在組裝與走線的容易度。


↑ 主機板外觀正面。

 

散熱片特寫,主要 VRM 採用兩塊分離式的設計,並且完整覆蓋 VCore、VCCGT、VCCSA、VCCIO 的部分,M.2 則是上方和下方各有搭載,下方的部分與 PCH 一體。


↑ 散熱片特寫。


↑ PCH 散熱片特寫。


↑ 4 個 SATA 插槽特寫一覽,皆採用轉 90 度的設計,避免與顯卡干涉,另外 2 個 SATA 則是位於底下。

 

專用於 CNVi 介面的 M.2 插槽也有設計,後方 I/O 擋板也有預留天線孔位,玩家可以自行添購 CRF 模組子卡後直接將端子接上天線使用無線網路。


↑ M.2、CNVi 特寫。

 

有鑑於 Thunderbolt 3 的連接介面越來越普及,在這張板子也做出了在前面板的 TB3 Header,用戶可以搭配 Thunderbolt 3 I/O 卡連接使用,享受 TB3 介面的急速傳輸。


↑ 內建 TB3 Header。

 

前置 USB 3.2 Gen1 Type-C 位於 ATX 20+4 Pin 旁。


↑ 前置 Type-C 插槽。

 

RGB Header 的部分共有 4 個,位於主機板整體靠上與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兩組 +12V RGB 與 3-Pin ARGB 插槽。


↑ RGB Header 位置一覽。

 

左側 STEEL LEGEND 字樣與後 I/O 上蓋、PCH 散熱片在通電後能夠從後方通透出 RGB 燈效,增添整體的絢麗度。


↑ STEEL LEGEND 字樣特寫。


↑ 主機板本體 RGB 燈效一覽。

 

後 I/O 一覽,採用現今主流式的一體式擋板。天線孔位為預留給 CNVi 介面使用,此外具備各 1 個 Type-A、Type-C 的 USB 3.2 Gen 2、2 個 Type-A 的 USB 3.2 Gen 1、2 個 USB 2.0、PS/2 鍵鼠介面、HDMI / DP 影像輸出、網路孔,音效則是最高可支援 7.1 聲道輸出。


↑ 主機板後方 I/O。

 

配件部分,包含基本的說明書、光碟、魔鬼氈束帶、M.2 螺絲、2 條 SATA 線材、信仰貼紙、信仰明信片。


↑ 主機板配件。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用料介紹,8+2 相供電,高整合 PowerStage 元件搭載

前面已講解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大致上的規格、外觀等設計與特色,接著我們將散熱片移除,以進一步分析主機板上的用料與電路等細節。


↑ 散熱片移除後,主機板正反面一覽。


↑ 拆卸的散熱片。

 

VRM 供電部分,總共採用 Vcore、VCCGT、VCCSA、VCCIO 8 + 2 + 1 + 1 相的設計,此外在這回所採用的 Intersil ISL69269 PWM 主控支持三路輸出,因此可以直接控制 Vcore、VCCGT、VCCSA。

在 VCore 方面採用 8 相供電的設計,由 ISL69269 輸出 8 相 PWM 訊號,MOSFET 採用每相 Vishay SiC632A Power Stage (整合 HS + LS + Driver) 的配置共 8 組。

而 VCCGT 供電則是採用 2 相供電,PWM 訊號一樣由 ISL69269 輸出 2 相,MOSFET 一樣採用兩枚 Vishay SiC632A 的配置。

其餘兩個電壓 VCCSA、VCCIO 則是與 VCore 在同一排上,分別皆為 1 相供電,皆採用博盛 Potens PDEC3908X + PDEC3906X 1H1L 的配置。VCCIO 的 PWM 與 Driver 部分採用 ANPEC APW 8828 提供,並且也同時支援下一代 Rocket Lake S 所需要的 VCCIO_1 + VCCIO_2,為新款 CPU 的支援度做出最齊全的準備。

在電容方面,前後端輸出濾波皆採用日系 FPCAP 12Khr 壽命的製品,相較於多數主機板僅採用 5Khr 的品種,華擎可以說是一樣下重本,帶給玩家最優質的壽命保障。


↑ 相關供電布局一覽。


↑ 供電元件特寫。

 

CPU EPS 採用 8 + 4 Pin 的設計,提供高階處理器更充足的電力供給。


↑ CPU EPS 插座特寫。

 

記憶體 VRM 供電方面,主要 VDDQ 採用 1 相供電,PWM 與 Driver 的部分採用 ANPEC APW8828,MOSFET 則是 Potens 皆採用 PDEC3908X,2H2L 配置,電容一樣採用 FPCAP 12Khr 固態電容。


↑ 記憶體 VRM 一覽。

 

有線網路晶片採用 Realtek Dragon RTL8125BG 2.5GbE,或許在此前許多玩家還是認為 Intel LAN 比較好,但這回 Intel 在 2.5 GbE 的產品上出現一些小問題,搭配部分的 2.5 GbE Router 會出現封包損失掉速的狀況,採用 Realtek 的解決方案在這回倒反而沒有這個問題。


↑ Realtek Dragon RTL8125BG 2.5GbE LAN。


↑ 環控晶片採用 NUVOTON NCT6796D-E。

 

音效方面,採用 Realtek ALC 1200 音效晶片,並搭配日系 NICHICON 音效專用電容。


↑ 音效布局 / 元件一覽。


↑ 在 RGB LED 方面採用 NUVOTON NUC121ZC2AE 32-bit 微控制器進行控制。

 

主機板本體在側邊底部也種有 11 枚 LED,其中上方七枚的位置剛好對應左側 Steel Legend 的 PCB 通透位置。


↑ LED 特寫。

 

為了確保訊號可靠性,後方兩個 USB 3.2 Gen 2 採用 Diodes PI3EQX1004B 做為 ReDriver IC,此外前後 USB Type-C 皆具備 ASMedia ASM1543 作為 Type-C CC 邏輯控制器。


↑ 用於後方 USB 3.2 Gen2 的 Diodes PI3EQX1004B ReDriver IC 與 USB Type-C 的 ASMedia ASM1543。

 

PCI-E 通道配置切換晶片採用 NXP CBTL04083B。


↑ NXP CBTL04083B PCI-E Lan Switch。

 

前 I/O 具備一枚 ASM1074 USB 3.2 Gen1 HUB 控制晶片,以擴增數量。


↑ ASM1074 USB 3.2 Gen1 HUB 控制晶片。

 

在這張板子上一樣具備 IDT6V4 時脈生成器,負責生成 BCLK 與 PCI-E 時脈,能夠讓玩家更好的針對 BCLK 外頻進行調整,獲得更好的超頻幅度。


↑ IDT6V4 CLK Gen。

 

BIOS SPI Flash 採用 MXIC MX25L12873F,單顆容量為 16 MB,並且具備 SPI TPM Header,可以讓用戶連接相關的加密狗模組。


↑ BIOS 晶片與 SPI TPM Header。


↑ Intel Z490 PCH 晶片組與其主要供電電路 (橘框) 特寫,供電主要部分採用 ANPEC APW8828 搭配 Potens PDEC3906X + PDEC3908X 組成。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BIOS 介紹

BIOS 的部分一樣具備簡單與進階模式,在簡單模式下可以初步開啟 XMP、刷新 BIOS、FAN-Tastic Tuning。

另外在 SSD 資料擦除方面除了可進行基本的 Secure Erase 指令以外,針對採用 NVMe 1.3 標準的 SSD 還能進行 Sanitize 指令。Sanitize 相較於 Secure Erase 能夠更加確保資料被完整的擦除且更無法回復的可能性。


↑ 簡單模式一覽,可針對一些簡單的選項進行調整。


↑ BIOS 更新可以藉由隨身碟或是連上網路進行更新。


↑ FAN-Tastic Tuning。


↑ 進階模式。


↑ CPU 、DRAM 超頻相關的參數與電壓設定皆位於超頻工具中。


↑ 進階選單可以針對 CPU 許多功能進行設定,其中包含手遊模擬器玩家會需要開啟的虛擬化技術,預設為開啟。


↑ 工具部分,包含前述提及的 SSD Secure Erase、Sanitize 選項,以及 ASROCK POLYCHROME SYNC RGB 設定。


↑ 系統監控。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軟體介紹,系統中更新驅動、簡單使用

ASRock 在這回一樣附加了許多主機板的軟體給各位玩家,其中包含 A-Turning,以及老面孔 APP Shop、Restart to UEFI 等等,讓玩家們能夠在系統中進行有關的調整。


↑ APP Shop 可以提供用戶下載推薦的軟體與更新驅動、BIOS。


↑ A-Turning 整合超頻設定、系統監控等功能。


↑ Nahimic Audio 控制面板。


↑ ASRock Polychrome RGB。


↑ Realtek 網路卡亦附贈 DRAGON Gaming LAN 相關軟體,可針對各程式的網路使用情況管理,並且還具備 QoS 功能。


↑ Restart to UEFI 能夠簡單一鍵自系統重啟至 BIOS。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處理器使用本平台最高規的 Intel I9-10900K 進行測試,設定上採用記憶體內建的 XMP Profile (DDR4-3600 CL14),並搭配 AMD RX5700XT 顯卡與 360mm 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另外電源管理方面我們也開啟終極效能設定檔模式,確保整體系統有著最佳的成績。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I9-10900K
CPU 水冷散熱器:Corsair H150i PRO RGB 一體式水冷
主機板: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記憶體:TEAM T-Force XTREEM ARGB DDR4 3600 8Gx2 C14
顯示卡:AMD RX5700XT 公版
系統碟:華為 ES3500P V3 800GB NVMe U.2 SSD (轉 PCI-E AIC)
電源供應器:Antec HCP-850 PLATINUM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9 64bit

 

CPU-Z 一覽,可一覽平台資訊,處理器為 Intel I9-10900K,代號 Comet Lake,採用 14nm 製程,有著 10 核心 20 執行緒;主機板使用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記憶體為雙通道 8Gx2 DDR4 3600MHz;顯示卡搭配 AMD RX5700XT,另外也有內建 CPU Benchmark。


↑ CPU-Z Benchmark,單核 593.9 分,多核 7369.9 分。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一覽,記憶體使用 TEAM T-Force XTREEM ARGB DDR4 8G 記憶體兩條,運行於 XMP 模式下。


↑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讀取 53315 MB/s、寫入 52482 MB/s、複製 49250 MB/s、延遲 42.3 ns 的表現。

 

CPUmark99 測試,主要測試處理器單執行續的運算能力,分數為 940 分。


↑ CPUmark99 單核效能。

 

CINEBENCH R15 與 R20 是基於以 CPU 進行圖像渲染,衡量 CPU 效能的測試項目,10900K 在 R15 版本測試可達到 2620 cb 的成績,而提升渲染複雜度的 R20 版本更有著 6379 pts 的成績;單核性能則分別為 228 cb、545 pts。


↑ CINEBENCH R15 與 R20 測試。

 

7-ZIP、WinRAR 以多核心進行壓縮與解壓縮性能測試,性能分別為 91793 MIPS 與 40135 KB/S。


↑ 7-ZIP 20.00 alpha 效能測試。


↑ WinRAR 效能測試。

 

Corona Benchmark、V-Ray Benchmark 兩者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並以完成時間、單位時間渲染量為評比指標。


↑ Corona Benchmark,總花費時間為 73 秒。


↑ V-Ray Benchmark,性能為 18379 ksamples。

 

影音轉檔方面分別採用 X264 與 X265 FHD Benchmark,10900K 於 X264 項目中有著 72.18 fps 的表現,而 X265 則有著 53.62 fps 的表現。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PCMark 10 Extended 主要以衡量整機整體的性能作為綜合評估標準的測試,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使用情境,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 LibreOffice 進行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進行測試,Gaming 方面就是以 3DMark 的內容進行。

10900K 搭配 AMD RX 5700XT 獲得了總分 8936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10374 分,生產力則有 8253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項目獲得 10576 分,遊戲方面則是獲得了 19029 分。


↑ PCMark 10 Extended 詳細分數一覽。

 

遊戲效能方面以 3DMark 進行,搭配 AMD RX 5700XT 顯示卡進行測試,在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9158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3936 分的成績。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ASRock Z490 Steel Legend 結論 : 鋼鐵傳奇般的用料與可靠

與自家的 ASRock Z490 Extreme4 相比,Z490 Steel Legend 在訂價方面預估會少美金 10 元左右,兩者整體而言的 PCB 各項佈局上並沒有太多差別,主要的差距還是在晶體方面,這回在 VCore 與 VCCGT 所採用的的是 ID 較低的 SiC632A,當然對於沒有要玩超頻之類的用戶而言,這樣的用料縱使是搭配 I9-10900K 這樣的高階 CPU,一樣也是相當足以應付。

電容方面,一樣也是採用 12Khr 壽命的日系固態電容,另外在下一代 CPU 的部分一樣也是給予完整的功能支援度,華擎 Base Frequency Boost (BFB) 這項特色技術當然也是不會缺席,華擎 Z490 Steel Legend 這片主機板可以說是不辜負鋼鐵傳奇的名號,相當適合玩家們組裝的選擇。

延伸影片閱讀:  
Previous post

映泰 Biostar RACING Z490GTA EVO 開箱 / 14+2 相供電、PCI-E 4.0 Ready、兼顧超頻與功能性

Next post

華擎 ASRock Z490 Extreme4 / 平價定位、PCI-E 4.0 Ready、2.5Gbe LAN 搭載

The Author

William

Willi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