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卡、器

甜蜜點!Intel Arc A770 與 A750 遊戲顯示卡測試報告 / 挑戰 2K 最強性價

Intel 首款遊戲顯示卡 Arc A770 與 A750 效能正式解禁,新卡預計在 10/12 日推出,美金定價 $329、$289 元的起始價格鎖定著 2K、1440p 主流遊戲玩家,新一代 Xe HPG 架構包辦 DX12、光線追蹤、AI 驅動的 XeSS 升級技術、AV1 編碼等新功能,將與 RTX 3060、RX 6600 XT 互別苗頭,挑戰 2K 最強性價的寶座。

2K、1440p 主流遊戲顯示卡 Intel Arc A770 與 Arc A750 初登場

Intel Arc A770 與 A750 是目前代號 Alchemist、Xe HPG 微架構的最強遊戲 GPU,包辦著 DirectX 12 Ultimate、光線追蹤、AI、XeSS、AV1 編碼、HDMI 2.1 等新一代繪圖技術。Arc A770 與 A750 分別對應 2K / 1440p 與 FHD 1080p 遊戲玩家。


↑ 為現代遊戲而設計的 GPU。

 

過往 1080p 入門、1440p 主流的顯卡定價也不斷提升,從 GTX 960、GTX 1060 來到 RTX 2060 與 RTX 3060 後已達到 $418 美元的價格帶,因此 Intel 以這點切入「甜蜜點」的顯卡價格帶,Arc A770 定價 $329 美元起、A750 $289 美元起的價格。


↑ 入門、主流顯卡價格不斷提高。


↑ Intel Arc A770 16GB 顯卡 10/12 推出,定價為 $329 美金,限量版則是 $349 美金。


↑ Intel Arc A750 8GB 顯卡 10/12 推出,定價為 $289 美金。

 

並且 Arc A770 能比起 RTX 3060 有著更高 42% 的每元效能提升,而 Arc A750 亦可有著更高 53% 每元效能領先。換句話說,Arc A770 與 A750 鎖定著 RTX 3060 的價格,但給予更高的性能表現,意味著台灣市場可以期待 1 萬元台幣左右的 Arc 新卡。


↑ Arc A770 與 A750 比起 RTX 3060 能提供更多的每元效能。

 

Intel Arc A770 與 A750 都採用 Xe HPG 微架構,兩顆 GPU 規格相近 Arc A770 將有 8GB 512Gbps 與 16GB 560Gbps 兩種 GDDR6 記憶體規格可選擇,GPU 有著 32 組 Xe-cores、32 組光線追蹤單元、512 個 XMX 引擎,預設時脈為 2100MHz、顯卡功耗 225W。

而稍微入門的 Arc A750 則是 28 組 Xe-cores、28 組光線追蹤單元、448 個 XMX 引擎,預設時脈為 2050MHz、顯卡功耗 225W,搭配 8GB 512Gbps GDDR6 記憶體。


↑ Intel Arc 系列桌上型顯卡規格。


↑ Intel Arc A770 顯卡規格。


↑ Intel Arc A750 顯卡規格。

 

Intel Arc A770 與 A750 都將在 10/12 日推出,除了 Intel 的限量版之外,應該也會有品牌推出自製卡產品。至於這 Arc 效能是否夠檔,能否一卡滿足電競、AAA、光追等遊戲需求,這就讓我們先認識 Xe HPG 微架構的特色與重點。

 

Xe HPG 微架構新一代技術全點滿

代號 Alchemist 的 Intel Xe HPG 微架構,具備著新一代 GPU 所需的光線追蹤、XeSS 的 AI 加速技術,更完整支援 DirectX 12 Ultimate 與 Vulkan 當代主流的 Low-Level API,讓遊戲開發者、遊戲引擎能更有效的利用 GPU 資源。

同時提供 HDMI 2.1、DP 2.0 輸出功能,以及 AV1、HEVC、H.264 影音編解碼功能與 VP9 串流解碼。從微架構、功能到設計來看,Intel Arc 確實是在第一代產品設計就能跟上新一代業界技術,符合 Modern GPU 的需求。


↑ Xe media engine 支援 AV1、HEVC、H.264、VP9 等影音編解碼。

 

Xe HPG 核心架構以 1 組 Render Slice 為單位,有著 4 組 Xe-Core、4 組 Ray-Tracing 單元。而這代最高階的 Arc A770 核心就使用了 8 組 Render Slice 所組成的 32 組 Xe-cores、32 組 Ray-Tracing 單元、512 個 XMX 引擎。


↑ Render Slice。


↑ 8 組 Render Slice 完整核心架構圖。

 

而 1 個 Xe-Core 內則包含了 16 個 256-bit Vector Engines、16 個 1024-bit Matrix Engines,以及 192KB Shared L1$/SLM 記憶體。能夠同時處理 FP+INT+XMX 的指令,並有著更高效能的 Thread Control 並讓引擎步調一致。

Xe Vector Engine 有著專屬 FP execution port 與共用的 INT/EM execution port,每時脈週期可執行 16 FP32 ops、32 FP16 ops 與 64 INT8 ops 的指令。而 XMX matrix engine 除有著專屬 execution port 並採用 4-deep systolic array 設計,在每時脈週期可執行 128 FP16/BF16 ops、256 INT8 ops、512 INT4/INT2 ops。


↑ Xe-core 區塊圖。


↑ Xe-core 核心內部。


↑ Xe Vector Engine。


↑ XMX matrix engine。

 

光線追蹤與 XeSS 的 Modern GPU

從核心架構設計上 Xe HPG,除了包辦 GPU 所需的 Vector Engines,更具備 AI 所需的 XMX matrix engine 設計,同時具備獨立的 Ray-Tracing 單元,進一步整合 Rasterization、Ray Tracing 的混合渲染功能。


↑ Hybrid Rendering。

 

光線追蹤的算法其實也可透過一般 GPU 的 Compute Shader 處理,但是會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導致無法滿足遊戲即時光線追蹤的要求,因此在每個 Xe-cores 當中都具備 1 個 Thread Sorting Unit 與 Ray-Tracing 單元。

Xe-cores 的 Ray-Tracing 單元在每週期可計算 12 Box Intersections 與 1 個 Triangle Intersections,並具備 BVH Cache 用來儲存光線追蹤的資料,並通過 Thread Sorting Unit 將同一個光線的資料集中在同一個 Shader 執行,藉此大幅提升即時光線追蹤的效能。


↑ Ray-Tracing 單元。


↑ Thread Sorting Unit。

 

Arc GPU 所設計的硬體光線追蹤單元,支援 DXR 1.0/1.1 與 Vulkan RT 等 API,具備非同步的 Thread Sorting Unit,以及 Ray Tracing Unit 每 Pipeline 可執行 2 Ray Traversal、每週期 12 Box Intersections 與 1 個 Triangle Intersections。


↑ Arc 光線追蹤單元功能。

 

即時光線追蹤能帶給遊戲更擬真的光影、反射與環境光遮蔽等效果,但也大大提升 GPU 的運算量,同時玩家追求 4K 高解析度遊戲時,導致 GPU 傳統渲染效能無法負荷的狀況下,就需要透過「XeSS 超解析度」技術藉助 AI 來加速。


↑ 同樣 4K 渲染下,藉助 XeSS 能大幅縮短 Render 時間提升效能,並維持相似的畫面呈現。

 

遊戲引擎需要提供:低解析度渲染影像與 Motion Vectors,交給 XeSS 藉由 AI 深度學習的 Upscaling 技術以及 Frame History 迴授,產生高解析度的遊戲畫面,如此一來即可提升遊戲 FPS 效能,亦可具備高解析度與光線追蹤等功能。

此外,XeSS 除了 Intel 自家的 Arc GPU 支援外,也有相容模式可支援其他 GPU 來使用。而未來也會有多款遊戲支援,首波則有《古墓奇兵:暗影》、《Htiman 3》與《鬼線:東京》等遊戲提供 XeSS 技術。


↑ XeSS 功能解說。


↑ XeSS Software Stack。


↑ XeSS 所支援的遊戲。

 

Intel Arc A770 與 A750 限量版顯示卡開箱 / 雙扇雙槽、均溫熱管全用上

首波 Intel 提供的是 Arc A770 與 A750 限量版顯示卡,採用較有趣的紙箱包裝,紙盒打開有著 Let’ Play 的字樣,完全打開之後內部的 Arc 顯卡盒則會被推出來。而限量版盒裝維持一貫的 Intel 藍色系,大大的 Arc 字樣,打開外盒則可見到 Arc 限量版顯卡。


↑ Let’s Play。


↑ 限量版盒裝。


↑ 盒裝內部。

 

Intel Arc A770 與 A750 限量版顯卡外觀採用流線、圓潤的黑化造型,表面材質觸感像是膚質表面,搭配 2 顆 8.5cm、15 扇葉的風扇進行主動散熱。

顯卡長約 26.5cm、佔用 2 個 PCIe 插槽(含背板 4cm 厚度)。顯卡的側面有著 Intel Arc 的發光(白光)標誌以及 PCIe 8+6 pin 供電,滿足顯卡 TBP 225W 的供電需求。


↑ Intel Arc A770 與 A750 限量版顯卡。


↑ 顯卡側面有著 Intel Arc 的發光標誌與 PCIe 8+6 pin 供電。


↑ 顯卡後方的造型背板。

 

顯示卡輸出則提供 1 個 HDMI 2.1 與 3 個 DisplayPort 2.0 輸出,支援最多 4 螢幕輸出使用。


↑ 顯卡輸出。

 

限量版顯卡,採用銅底均溫板與 GPU、VRAM 接觸,並通過熱導管將熱引導致散熱鰭片,在藉由雙風扇進行主動散熱。顯卡一樣有著壓鑄鋁合金中框,藉由中框與 PCIe 檔板、電路板相互固定,提升電路板的強度隨後再鎖上散熱器。

Arc A770 與 A750 使用相同 ACM-G10 GPU,採用 6 相 VRM 供電,而 GPU 周圍則有 8 顆 GDDR6 記憶體。


↑ ACM-G10 GPU。


↑ 壓鑄鋁合金中框與散熱器。


↑ 銅底均溫板散熱器,複合熱導管與散熱鰭片。


↑ 4 根 10mm x 3mm 的熱導管與散熱鰭片。

 

Arc A770 具備著 RGB 燈效,包含在顯卡風扇、側邊與背板處。玩家可透過 Arc 燈效軟體,來切換顯卡的預設燈效,以及自訂 RGB 燈效的模式與亮度。


↑ Arc A770 燈效。


↑ Arc A770 燈效。


↑ Arc A770 燈效。


↑ Arc 燈效軟體,預設燈光模式。


↑ 每一處燈效都可自訂。

 

Arc Control 驅動更新、效能監控的 Overlay 程式

Intel Arc 顯示卡驅動包含著「Arc Control」軟體,提供驅動程式的更新、提醒與新資訊的傳遞,同時可針對遊戲進行功能的設定,以及提供效能的控制與監控,還有著工作室提供廣播、擷取與焦點等功能的快速工具。

Arc Control 採用 Overlay 的顯示,可透過快捷鍵 Alt + I 開啟 Arc Control,以及 Alt + O 顯示電腦的監控資訊。


↑ 使用 Overlay 顯示的 Arc Control 軟體,首頁則是驅動程式資訊。


↑ 可使用快捷鍵 Alt + I 開啟 Arc Control 與 Alt + O 顯示監控。

 

效能監控則包含著 CPU、RAM、GPU、VRAM 等電壓、時脈、溫度、使用率的監控資訊,但目前並沒有顯示 FPS 相關的監控功能。

不論是遊戲中或者在操作 Windows 都可透過 Alt + O 顯示監控資訊。


↑ 效能監控可支援的項目。


↑ 遊戲中亦可快速監控電腦資訊。


↑ 電腦監控資訊。

 

Intel Arc A770、A750 創作影音輸出、GPU 渲染效能測試

此次測試包含創作 Adobe Premiere Pro 2020、DaVinci Resolve 18 與 Blender等創作測試,遊戲則以 1080p、1440p 解析度、特效全開測試電競、AAA 遊戲與光追遊戲的效能,讓玩家能瞭解 Intel Arc A770 與 A750 是不是像簡報所說的這麼強悍。

比較效能的顯卡分別是 TUF GAMING RTX 3060 OC 12G 與 ROG Strix RX 6600 XT OC 8G。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主機板:ASRock Z690 PG Velocita
記憶體:CORSAIR DOMINATOR PLATINUM RGB DDR5 32GBx2 5200MHz
顯示卡:Intel Arc A770 / A750、TUF GAMING RTX 3060 OC 12G、ROG Strix RX 6600 XT OC 8G
系統碟:Solidigm P41 Plus 1TB PCIe 4.0 SSD
散熱器:ASUS ROG STRIX LC II 280mm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RIME PX-1000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1H2 64bit、Resizable BAR On
驅動版本:Intel 101.3433 / NVIDIA 517.48 / AMD 22.9.2


↑ Intel Arc A770 GPU-Z 資訊。


↑ Intel Arc A750 GPU-Z 資訊。

 

Adobe Premiere Pro 2022 影音剪輯軟體,採用自家開發的 Mercury Playback Engine GPU 加速,可藉助 GPU 的編碼引擎加速影像輸出速度。測試使用的專案 1 為公司 1080p60fps 的開箱影片;而 BigMix4K 專案其採用 3 段 FinalAdjusted_MPE 1920×1080 的影像組成一段 4K 時間軸,進行 H.264、HEVC 格式輸出。

效能上 Arc A770 在 4K 輸出上比起 RTX 3060 還要快上許多,但在 1080p 的處理速度上則與 RTX 3060 相當接近。至於 A750 則在這測試項目遇到 Error 無法順利輸出,這也可能是驅動與系統相關的問題。(需要等待 Adobe 與 Intel 更新。)


↑ Premiere Pro 2022 影像輸出測試,秒數越短越好。

 

DaVinci Resolve 18 純粹通過 GPU 加速的影片剪輯程式,更包含強大的色彩校正與特效功能,並且直接使用 CUDA 核心運算,讓影片剪輯的回放與輸出都有著相當好的性能。

測試主要以 4K60 H.264 AVC 轉輸出成 AV1 編碼;以及 Wedding_Heavy_Style 4K24 採用較多特效的婚禮紀錄片,以及 SuperScale 4x HDsource、SuperScale 2x 4Ksource 的較吃重輸出效能的測試。

Arc A770 在 AV1 輸出上僅需 20 秒即可完成,但是 A750 一樣在這項目遇到 Error 無法執行,其餘的顯卡還未支援 AV1 編碼所以無法測試。至於其他輸出效能來看,DaVinci Resolve 18 對於 RTX 3060 有著較好的性能表現,但 Arc 770 相比 RX 6600 XT 還要快了些。


↑ DaVinci Resolve 18 影像輸出測試,秒數越短越好。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而測試,則以 Blender Benchmark 3.3.0 進行 Demo 專案的渲染工作測試。

Blender Benchmark 3.3.0 測試,Arc A770 在運效能尚還是輸給 RTX 3060,但一樣勝過 RX 6600 XT。


↑ Blender,越高越好。

 

Intel Arc A770、A750 3DMark 跑分效能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 效能測試,為主流的 DirectX 11 API 的測試情境,分別測試 1080p、Extreme 1440p 與 Ultra 2160p 的效能。

從總分來看 Arc A770 拿下 30500 分的成績、Arc A750 也有著 28358 分的高成績,跑分上贏過 RTX 3060 相當多,並也贏過比較的 RX 6600 XT。

A770 比起 RTX 3060 在 Fire Strike 項目快了 43%,也比自家 A750 快 7% 的效能。至於 A750 則比 RTX 3060 快 34%。若比較的對象是 RX 6600 XT,那 A770 快了 16%、A750 快 8%。


↑ 3DMark Fire Strike,分數越高越好。

 

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分別測試 1440p 與 Extreme 2160p 的效能。

DX12 API 下的差距有稍微縮小,Arc A770 總分有著 13895 分、A750 則是 13413 分的成績,同樣贏過比較的 RTX 3060 與 RX 6600 XT。

A770 比起 RTX 3060 在 Time Spy 項目快了 49%,也比自家 A750 快 4% 的效能。至於 A750 則比 RTX 3060 快 44%。若比較的對象是 RX 6600 XT,那 A770 快了 37%、A750 快 32%。


↑ 3DMark Time Spy,分數越高越好。

 

針對光線追蹤測試,3DMark Port Royal 在 AAA 遊戲中的場景中加入光線追蹤功能,考驗著新一代 GPU 對於硬體光線追蹤加速的能力。同時 DXR 測試,則是使用 DirectX Raytracing API 進行的功能測試。

Arc A770 出乎意料的在 Port Royal 測試中拿下 32.04 FPS 的效能,而 A750 亦有著 30.66 FPS 的成績,而且贏過 RTX 3060 與 RX 6600 XT。

A770 比起 RTX 3060 在 Port Royal 項目快了 37%,也比自家 A750 快 5% 的效能。至於 A750 則比 RTX 3060 快 31%。若比較的對象是 RX 6600 XT,那 A770 快了 54%、A750 快 47%。


↑ 3DMark Port Royal,分數越高越好。

 

3DMark XeSS 與 DLSS Feature test 的功能,可以比較技術開啟前後的效能差異。Arc A770 在 XeSS Off 下有著 29.17 FPS 的效能,開啟 XeSS Ultra Quality 加速則提升到 43.59 FPS;而 Arc A750 則是從 27.86 FPS 提升至 41.87 FPS。

但因為測試情境與 DLSS 不同,因此無法直接進行比較。


↑ 3DMark XeSS / DLSS Feature test,分數越高越好。

 

Intel Arc A770、A750 – 4 款電競遊戲效能測試

4 款電競遊戲:《虹彩六號:圍攻行動》、《英雄聯盟》、《APEX 英雄》與《CS:GO》等,都是重技巧、團隊的戰術競技射擊、DOTA 類型的遊戲,因此遊戲畫質、細節不高的狀況下,遊戲 FPS 也都是平均百幀以上的表現。測試以 1080p、1440p、特效最高設定進行。

只不過在電競衝高 FPS 的項目來看,Arc A770 與 A750 似乎還需要點時間優化,僅《APEX 英雄》有著著較高的遊戲效能,其餘 3 個遊戲效能皆輸給比較對象。

其中《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可能是遊戲更新後所導致,這可能要等日後更新來解決測試效能較低的問題。


↑ 1080p 電競遊戲測試,越高越好。


↑ 1440p 電競遊戲測試,越高越好。

 

Intel Arc A770、A750 – 12 款遊戲效能測試

12 款 AAA 遊戲平均效能,則以 1080p 解析度、特效全開進行測試,包含入門的《F1 2021》、《極限競速 地平線 5》賽車遊戲、《古墓奇兵:暗影》、電影遊戲《死亡擱淺》、《戰爭機器 5》、《全境封鎖 2》、《地平線:期待黎明》,以及吃重效能的《邊緣禁地 3》、《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碧血狂殺 2》、《戰神》、《微軟模擬飛行》等測試。

首先 1080p 解析度 Arc A770 在 12 款遊戲中平均達 96 FPS、Arc A750 88 FPS,贏過 RTX 3060 平均 91 FPS。只不過這解析度下反而是 RX 6600 XT 以平均 101 FPS 奪冠。

從這效能來看 Arc A770 與 A750 可滿足 1080p、AAA 遊戲的效能需求,即便吃資源的大作也有相當好的表現,但是《微軟模擬飛行》還是讓 A750 稍嫌吃力。


↑ 1080p AAA 遊戲測試,越高越好。

 

1440p 解析度下 Arc A770 獲得 12 款遊戲平均 73 FPS、Arc A750 平均 67 FPS,這測試不僅贏過 RTX 3060 平均 67 FPS,也贏過 RX 6600 XT 平均 71 FPS。

Arc A770 能夠提供不錯的 2K 遊戲效能,即便是吃重效能的遊戲也可維持平均 60 FPS 以上,只不過《微軟模擬飛行》也就相對吃力。而 A750 雖平均也在 60 FPS 以上,但是《戰神》、《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的效能都較低。


↑ 1440p AAA 遊戲測試,越高越好。

 

Intel Arc A770、A750 – 8 款光追遊戲測試

8 款光追 DXR 遊戲測試,則使用最熱門的《電馭叛客 2077》、《鬼線:東京》、《漫威星際異攻隊》、《Htiman 3》、《極地戰嚎 6》、《惡靈古堡 村莊》、《古墓奇兵:暗影》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 1080p、1440p 解析度,除特效、光追最高設定外,也會啟用 DLSS / FSR / XeSS 等功能,詳細設定請參考圖表說明。

光追代表作《電馭叛客 2077》在 Arc A770 只能用 FSR 加速下僅平均 57.3 FPS,相較於 RTX 3060 DLSS 加速下平均達 66.8 FPS,相比之下吃重光追效能的遊戲,這部分還是 RTX 3060 較強。但是《鬼線:東京》則可戰成平手 Arc A770 97.9 FPS、RTX 3060 98.8 FPS。

從 8 款遊戲平均值來看 Arc A770 平均 94 FPS、A750 平均 81 FPS、RTX 3060 平均 95 FPS。可見光追效能上 NVIDIA 的強勢依舊在,但 Arc A770 的效能更是直接贏過 RX 6600 XT(平均 77 FPS)。


↑ 1080p DXR 遊戲測試,越高越好。

 

光追解析度提升至 1440p 後,RTX 3060 雖無法滿足《電馭叛客 2077》的效能,但還是小贏過 Arc A770 與 A750。其餘遊戲方面,除 Arc A750 在《漫威星際異攻隊》效能較低外,A770 亦可勝任 1440p 光追遊戲卡。

從 8 款遊戲平均值來看 Arc A770 平均 74 FPS、A750 平均 63 FPS、RTX 3060 平均 71 FPS。


↑ 1440p DXR 遊戲測試,越高越好。

 

Intel Arc A770、A750 功耗與溫度測量

顯卡的功耗與溫度測試,使用 Time Spy Stress test 與《電馭叛客 2077》進行測試。功耗測量時使用 NVIDIA 提供的 PACT 工具,可監控 PCIe 插槽與電源 12V 提供的瓦數。

顯卡溫度方面,Arc A770 在壓力測試最高溫維持在 74°C、A750 則是 70°C,至於 2077 遊戲時溫度則會稍微降低,不過比較的另外兩張是自製卡,因此溫度較低也是正常的狀況。


↑ GPU 溫度測試。

 

顯卡 TBP 功耗測試,在 Time Spy Stress test 時 Arc A770 與 A750 平均都達到 227W 的功耗,但在 2077 遊戲時 A770 190W、A750 164W。只不過這比較下 Arc 的功耗確實較高一些,雖說效能有贏過 RTX 3060,但也付出較多的功耗去實現。


↑ 顯卡 TBP 功耗測試。

 

總結

這或許是玩家樂見的遊戲 GPU 三分天下。Intel Arc A770 與 A750 確實跑出不錯的成績,Arc A770 在 1440p 解析度 AAA 遊戲平均 73.9 FPS、DXR 遊戲平均 74.4 FPS,而 Arc A750 更適合做為 1080p 解析度的入門遊戲卡。

這次測試 Arc A770 與 A750 主要是與 RTX 3060 相比,若以 RTX 3060 為基準的狀況下,Arc A770 在 AAA 遊戲有著 6% 與 9% 的性能領先,而 A750 則是小輸持平的狀況;至於 DXR 遊戲則是同樣差異不大。

光追遊戲方面,Arc A770 與 A750 確實有與 RTX 3060 一戰的能力,甚至光追直接超車 AMD 的表現,但現在光追遊戲的支援性與 XeSS 的普及有關,這點就是 Intel 玩家在初期需要犧牲的地方,也期待越來越多大作第一時間就支援 Intel Arc 顯示卡。


↑ 遊戲效能平均總分,以 RTX 3060 為基準。

 

但是,Intel Arc A770 與 A750 的 Xe HPG 架構,對於舊 API 的老遊戲其效能目前確實較低,這也需要時間讓 Intel 繼續優化;同理 XeSS 技術剛推出的狀況下,也需要時間讓遊戲開發商加入,如此一來玩家才能獲得最完整的新一代 GPU 遊戲效能。

若從美金 MSRP 定價來看,其實 Arc A770 與 RTX 3060 性價比相當,換句話說只要台灣 Arc A770 的售價與目前販售的 RTX 3060 同樣開在 1 萬元左右的價格,而 A750 則是台幣 9 千元內的價格,那這樣確實能讓玩家動心。

 

總之,Intel Arc A770 與 A750 將在台灣時間 10/12 日下午 3 點開賣,只要台灣價格合理甚至性價更好,那這波 Arc 的發表可說是成功,但更難的是日後驅動的維護、遊戲優化,以及讓更多遊戲採用 XeSS 加速與光追支援,這是初代 Arc 需要達成的使命,如此一來下一代才能期待 Intel 推出 4K 等級的顯示卡。

三大家搶奪入門、主流性價的遊戲顯卡市場,才會讓玩家有更好的選擇,也能讓廠商真的推出符合玩家期待與預算的產品。

工商時間:台灣將在 10/21 日開始於光華商場 1F 室內展區有著「Intel Arc 快閃店」的活動,對於 Arc 有興趣的玩家還請蒞臨體驗。


↑ 10/28 即將推出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將支援 Arc 的 XeSS 與光追功能。


↑ 10/21 日開始於光華商場 1F 室內展區「Intel Arc 快閃店」。

延伸影片閱讀:  
Previous post

該上場了《鬥陣特攻®2》現已推出:電腦與遊戲主機皆可免費體驗新英雄、地圖與更多內容

Next post

「Intel Arc 快閃店」10/21 日起於光華 1F 室內開展尊榮禮包等你來拿

The Author

sinchen

sinchen

我是 Si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