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熱改裝

喬思伯 NVMe M.2 SSD 散熱片開箱|一次三款散熱 PK

最近天氣越來越向夏季靠攏,除了開冷氣幫自己散熱外,你的電腦儲存裝置散熱好嗎?在現下高階主機板多數會附上滿完善的主機板 NVMe M.2 SSD 散熱裝甲,姑且無論散熱效果的好壞,加裝了散熱片總是比 M.2 SSD 赤裸裸的在主機板上發熱還要安心點,這次開箱 JONSBO 喬思伯三款不同外觀造型的散熱片,觀察看不同款散熱片與不加裝散熱片在待機、高讀寫負載壓力下的溫度差異。

喬思伯 NVMe M.2 SSD 散熱片|三個造型一次開箱

這次開箱三款喬思伯 NVMe M.2 SSD 散熱片產品,這批散熱片有的已在消費市場行走數年,也包含了自 PCIe Gen 3 時期就頗具討論度的喬思伯 M.2 散熱片(沒有特別編號的那款),產品的命名方式讓筆者想到 Elon Musk 的孩子們,沒有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規格名稱,開箱的三款散熱片分別為喬思伯 M.2 散熱片、M.2-3、M.2-6。

由於這款的散熱效果在市場橫走數年,本文敘述將有斜面屋頂的款式先稱為喬思伯 M.2 散熱片「經典款」,以便介紹。


↑三個規格,四個款式


↑jonsbo M2-6、M2-3、M2-3(紅)、經典屋頂喬思伯M.2散熱片(亮銀)

首先磨刀霍霍向這款散熱片老大哥,由於喬思伯這款經典款散熱片價格實惠,在 PC 玩家們間的討論度一直都滿高,但也由於經典款散熱片擁有 76.3mm(L) x 23.2mm(W) x 17.4mm(H) 的尺寸,如此的高度與寬度在主機板上的硬體相容性也是網友爭相討論的話題之一,外觀上來說有種歷久彌新的設計感,上方散熱片一半為細緻的磨砂霧面材質,下半為印有 jONSBO logo 的鏡面材質。


↑拆開包裝發現喬思伯經典款散熱片有灰/黑/紅/金/藍可選


↑經典款喬思伯M.2 SSD散熱片,由一側兩顆小螺絲固定

NVMe M.2 SSD 散熱片每個廠家、每個款式不太相同,安裝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喬思伯經典款散熱片內附灰 / 白共 4 片導熱貼,白色導熱貼為較厚的 1mm,提供單面顆粒的 M.2 硬碟使用,灰色則為較薄的 0.5mm,適合雙面顆粒的 M.2 硬碟,官方安裝示範三星 970 EVO Plus 厚度約為 2.4mm,使用一厚一薄的導熱貼搭配。

實際組裝方式先將散熱片螺絲拆解,再於散熱片底座貼上對應 M.2 SSD 厚度的散熱片,由於主控晶片通常靠近底座,故底部先以黏貼較薄的導熱貼為主,接著放入 M.2 SSD 並調整前後尤其 PCB 連接處位置,接著再覆蓋上對應厚度的導熱貼,像幫硬碟蓋涼被的意思,再覆蓋上 JONSBO「經典款」的屋頂頂蓋,將頂蓋側進而不是滑入底座,最後鎖上固定螺絲即完成組裝。

↑M.2 SSD 插槽處可見散熱結構,上蓋像是屋頂的斜角設計


↑喬思伯M.2散熱片側面

筆者個人建議若不確定手邊 M.2 SSD 的厚薄度應搭配那些導熱貼,不妨先貼再說,導熱貼雙面都有膠膜,先按安裝順序黏貼導熱貼,若真的遇上蓋不起來的狀況,大力不一定會出奇蹟也有可能要毀屍滅跡,趕快更換 0.5mm 薄款導熱貼亦可。

↑喬思伯M.2散熱片拆解與附帶厚、薄兩款各兩片導熱貼


↑官方提供安裝圖解可供參考


↑喬思伯 M.2 SSD 散熱片

喬思伯經典款散熱片由於體積關係,讓鄉民不免擔心與其他硬體是否會安裝衝突,編輯實測安裝於 ATX 規格主機板上第一槽 M.2 PCIe SSD 安裝位不會有與顯示卡衝突的問題,搭配顯示卡長寬高為 244mm x 98mm x 40mm,但實際需視各家主機板與其他硬體配置。


↑放上主機板示意

二號選手派出體積為 73 x 24.4 x 9.6mm 的 JONSBO M.2-3 散熱片,共有紅 / 灰兩款顏色可選,散熱片上蓋外觀右上角標示 M.2,左下角有喬思伯 logo,上蓋有類似波紋狀的風道導流設計,放置於通風理想的機殼內應該可以完整發揮這個設計的作用,底座為滿版的鋁材質密集線條狀設計,以求擴大整體的散熱面積。


↑喬思伯M.2-3 SSD散熱片上下蓋


↑喬思伯M.2-3 SSD散熱片

喬思伯 M.2-3 SSD 散熱片內容物同樣包含厚、薄導熱貼,採用免工具固定,安裝相對方便,安裝方式依據官方指示,先將散熱片底蓋貼上導熱貼,放上 M.2 SSD 並喬好 PCB 金手指位置,再於上蓋接觸面貼上導熱貼,將硬碟夾心在散熱片上下蓋之間,M.2-3 的組裝固定方式由於是免工具設計,上蓋先由側面 45 度角卡入溝槽結構後,用力按壓另一側會聽到「喀」一聲,也算是種防呆設計吧,到此 M.2-3 即組裝完畢。此外官方提示若想拆卸 M.2-3 散熱片,可使用小的一字螺絲起子撬開按壓的那一端就可拆卸,實測散熱片沒有因此變形,提供參考。


↑喬思伯M.2-3散熱片拆解與附帶厚、薄兩款各兩片導熱貼


↑官方提供組裝圖解可供參考


↑喬思伯M.2-3 SSD散熱片


↑放上主機板示意

喬思伯選手三號 M.2-6 目前推出灰 / 紅款式,散熱片上蓋可見一條明顯溝槽,導熱結構與前面介紹有屋頂的經典款類似,尺寸為 72.2 x 23.4 x 13.2mm,散熱片組裝方式是由兩側 4 顆螺絲固定上下蓋,且底座的螺絲孔位可上下微調鎖點,隨附 1mm 導熱貼兩片,由於鎖點可調整的關係,雙面顆粒的 NVMe M.2 SSD 也可以鎖上。

喬思伯 M.2-6 組裝方式是將隨附導熱貼分別黏貼於散熱片上下蓋,再夾心夾入 M.2 硬碟,鎖上四處的鎖孔即安裝完成。


↑喬思伯Jonsbo M.2-6


↑M.2-6兩側皆有螺絲鎖點


↑散熱片上蓋結構設計有點類似喬思伯經典款,但表面是平行不是斜面屋頂狀


↑喬思伯M.2-6散熱片拆解與附帶0.1mm導熱貼兩片


↑官方提供組裝圖解


↑喬思伯M.2-6 SSD散熱片


↑放上主機板示意

真的需要另外購買 M.2 SSD 散熱片嗎?|散熱測試

測試為開放式平台,室溫約 26 度的環境進行,以下螢幕截圖僅為測試示意圖,每一組測試皆同樣使用 CrystalDiskMark8.0.4 進行 9 次 64GB 檔案讀寫,並搭配熱成像拍攝散熱器溫度與 CrystalDiskInfo 進行系統硬碟溫度觀察。

測試平台:
測試硬碟:Corsair Force Series Gen.4 PCIe MP600 1TB NVMe M.2 SSD
主機板:ROG strix z790-a gaming wifi ii
處理器:Intel i7-13700
記憶體:KLEVV CRAS XR5 RGB 16Gx2
作業系統:Windows11 23H2

赤裸裸的 NVMe M.2 SSD 未安裝任何散熱片時,待機狀態的硬碟溫度就來到 40 度,基於後續還要進行散熱片測試,在熱成像拍攝觀測已經達到 70 度逐漸母湯的境界時停止測試,軟體顯示此時硬碟溫度為 52、53 °C。


↑無加裝散熱片的M.2 SSD待機溫度已達40°C


↑軟體顯示未完成測試時溫度已達52°C


↑熱成像拍攝測試前(左)、測試過程(右) M.2 SSD觀測溫度


↑加裝喬思伯經典款M.2 SSD散熱片,待機溫度為34°C


↑加裝喬思伯經典款M.2 SSD散熱片,完成測試後溫度為48°C


↑熱成像拍攝jonsbo M.2-3散熱片,測試前(左)、測試後(右)觀測溫度


↑加裝喬思伯M.2-3 SSD散熱片,待機溫度為36°C


↑加裝喬思伯M.2-3 SSD散熱片,完成測試後溫度為53°C


↑熱成像拍攝jonsbo M.2-3散熱片,測試前(左)、測試後(右)觀測溫度


↑加裝喬思伯M.2-6 SSD散熱片,待機溫度為33°C


↑加裝喬思伯M.2-3 SSD散熱片,完成測試後溫度為52°C


↑熱成像拍攝jonsbo M.2-6散熱片,測試前(左)、測試後(右) 觀測溫度

最後附上測量結果表格統整,喬思伯自 PCIe Gen3 時期就推出的 M.2 SSD 散熱片在連續的硬碟讀寫測試下看來還是略勝一籌,相較之下沒測到高於 50°C 真是有點誇張,喬思伯 M.2-3 表現平庸,應該是因為散熱片本身體積較小,導熱結構設計也不太相同,M.2-6 散熱片的待機表現則略顯出色,結構設計上來說與經典款散熱片差不多,得此殊榮實至名歸。


↑硬碟溫度測試結果表

總結

身邊所使用的晶片科技產品包含手機、平板、相機、電玩等等,不只處理器晶片運轉會產生廢熱,儲存裝置運轉產生的熱能也不容小覷,雖然 PC 的 NVMe M.2 SSD 運轉溫度維持在 40-55°C 左右都還算常態表現,並且以上硬碟溫度壓力測試可能也不是每位玩家常規操作,但同樣的測試下實際觀察無加裝散熱片的 M.2 SSD 待機、運轉溫度明顯比無加裝散熱片偏高,而現行較舊款但仍在服役中的主機板們出廠時不一定自帶 M.2 SSD 的散熱盔甲,或是主機板本身散熱片效果就不佳,市售的 M.2 SSD 散熱片價格落差可以幾百元至上千元,散熱效果卻可能相差無幾,畢竟還要考量與機殼內其他硬體的相容性。

JONSBO 這三款散熱片有多種顏色可搭配你的主機板,價格皆在 $200 元左右,夏天快到了買一條石墨烯涼被給自己都要上千元頂多使用三、四年,但買一條穩穩替高速固態硬碟降溫的被被,$200 有找的價格,一戰或許五年起跳作為散熱投資相當划算,散熱片能有效排除廢熱問題同時就能提升硬碟使用壽命甚至提高使用效能,玩家難保何時會需要大量的連續讀寫硬碟,可以當作替儲存資料買個保險,重點是喬思伯 M.2 SSD 經典款價格實惠又歷經高速讀取時代變遷的考驗,在 PCIe Gen 4 的時代散熱表現依然突出,想和儲存裝置內的資料相處更久的話,建議還是多考量硬碟的散熱以延長使用壽命。

延伸影片閱讀:  

喜不喜歡這篇文章?留言給我們

Previous post

威剛科技2024 Computex 聚焦AI 創新永續未來

Next post

台積電稱 AI 加速器市場今年預計成長 250%

The Author

Ellen

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