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信仰!ROG Strix Helios II 開箱組裝 / 太陽神二代、4x140mm、雙玻璃 + 鋁框前門
給予 ROG 玩家一個信仰之家!「ROG Strix Helios II」電競機殼,太陽神二代小改版,保有帥氣的鋁製外框、左右雙玻璃側透、便利的編織提把(綑綁 Play),前門則改為鋁板鑽石菱格網孔設計,讓機殼線條俐落、造型洗鍊;並提供豐富的前置 I/O 與 USB-C 60W 快充能力,以及 E-ATX、360/420mm 水冷、450mm 大卡等硬體支援性,更預裝 4 顆 140mm、28mm 厚風扇,作為 ROG 主流高塔機殼滿足玩家的期待。
規格
顏色:黑
尺寸:250 x 565 x 591 mm
主機板相容性:Mini-ITX、Micro-ATX、ATX、E-ATX(12”x10.9”)
前 I/O 連接埠:電源按鈕、Rest 按鈕、4 x USB 3.2 Gen1、2 x USB 3.2 Gen2x2 Type-C(可支援 60W 快充)、3.5mm 耳機麥克風、LED 按鈕、FAN 按鈕
PCIe 擴充槽:8(水平)+ 2(垂直)
儲存空間:4 x 2.5”、2 x 2.5”/3.5”
預裝風扇:前 3 x 140mm、後 1 x 140mm
風扇:前 3 x 120/140mm、上 3 x 120mm / 2 x 140mm、後 1 x 120/140mm
冷排:前 240/280/360/420mm、上 240/280/360mm
CPU 散熱器高度:< 190mm
顯示卡長度:< 450mm
電源供應器:ATX 220mm
右側理線空間:33cm
防塵濾網:前、底、上
擴充埠:支援 6 x PWM FAN、6 x ARGB 3 Pin
ROG Strix Helios II 機殼開箱組裝 / 外觀洗鍊、微調小修改、綑綁 Play
等了許久才等到第二代太陽神機殼,不過這次「ROG Strix Helios II」比較像是小改版,機身尺寸維持不變,雖說歸類在 ATX 中塔機殼,但實際算上外觀造型已是高塔尺寸;外觀保有帥氣的鋁合金框架,並將前門改為鋁合金、鑽石菱格散熱開孔前面板,確保這代機殼能有著較好的前門散熱氣流。
機殼左右兩側依舊採用玻璃側透、快拆、防摔設計;機殼頂部則有著便利的編織提把(綑綁 Play),這經典造型也持續保留。而機殼前置 I/O 則提供 4 個 USB-A、2 個 USB-C 可支援 60W 快充功能,並包含 FAN / RGB 按鈕,搭配機殼內建 FAN ARGB HUB 擴充,讓機殼可直接控制風扇轉速與 RGB 燈效。
此外,機殼出廠預裝 4 顆 140mm、28mm 厚風扇,確保機殼有著足夠的散熱氣流;並支援著 E-ATX 大主機板、360mm 或 420mm 水冷排、450mm 大卡等硬體支援性;同樣在機殼左側保有多功能保護蓋,可遮蔽走線開孔同於提供顯卡支撐,機殼右側則有著理線蓋板與便利魔鬼氈,方便玩家 DIY組裝與理線。
由於 ROG Strix Helios II 機殼高度來到 56.5cm,因此開箱時大家可利用機殼上方的編織提把將機殼硬舉出紙箱。
ROG Strix Helios II 有著經典黑色與時下流行的全白款式,白色款的機殼造型上將鋁製外框處理成相同的白色系,而非以往白搭鋁材銀色的風格,因此鋁框質感沒那麼明顯。但霸氣造型下,維持著左右玻璃側透、墊高的底座等造型依舊帥氣。
機殼前門,則改為鋁製門板藉由鑽石菱格網孔設計的斜切線條,讓機殼有著較好的前方進氣氣流。而門板中央的幻彩線條則有著 REPUBLIC OF GAMERS EST.2006 字樣。

↑ 正中央的 ROG 立體標誌與 REPUBLIC OF GAMERS EST.2006 字樣。
機殼前門有著同樣開孔的防塵濾網,專門為前門防塵所打造的立體防塵濾網,從機殼上方直接放入機殼當中。
左右雙玻璃側透、鋁製外框與前門板、預裝 4x140mm 風扇
機殼左側、右側都採用玻璃側透,並在機殼後方有著按壓開關,可一鍵釋放玻璃側透,並具備防摔落的快拆設計。而機殼左側有著相當大的空間,具備 8 槽 PCIe 的空間,以及較高的電源分艙造型;機殼右側則有著白色理線蓋板。
在機殼後方兩側各有一個按壓開關,按下後會釋放玻璃側透提供快拆功能,而且玻璃側透的上下兩側備有金屬邊條與防摔溝槽,左右兩側則有著白色墊材,讓玻璃不會與機殼發生碰撞。

↑ 玻璃側透上下具備金屬邊條提供卡扣、防摔溝槽,左右則貼有白色墊材讓玻璃不會碰撞機殼。
機殼上方則有著識別度非常高的「綑綁 Play」編織提把,只不過要拆裝機殼上方的風扇拖架時,必須解開編織提把才能順利安裝。
ROG Strix Helios II 將機殼 I/O 設置於機殼上方,提供電源開關、Rest 按鈕、FAN 按鈕與 LED 按鈕,以及 4 個 USB 3.2 Gen1、2 個 USB 3.2 Gen2x2 Type-C(可支援 60W 快充)與 3.5mm 耳機麥克風,這 I/O 數量可說是非常足夠。
機殼底部則是延續機殼前門與上方的外框體造型,將外框視覺延伸成為機殼的腳座;而底部則有全尺寸防塵濾網,並且是從機殼前方抽取,因此玩家在清潔灰塵時也相當便利。
機殼後方則是挑高的上方空間,以及 8 槽 PCIe 擴充與較大的電源艙體,並已經預裝 140mm 風扇。而機殼的前 4 根 PCIe 插槽,採用「免工具的顯示卡插槽固定器」,只要鬆開手擰螺絲將固定器往外拉就會自動鬆開 PCIe 檔板,安裝顯卡後再將固定器壓回即可自動安裝。
此外,機殼後方在左手邊備有 4 個整線卡扣,讓玩家可便利整理後方線材。
這代為了方便玩家安裝電供(不移除電源分艙檔板)的情況下,提供後抽式電源支架,讓玩家可將支架固定在電源後,再從機殼後方將電源線材與電源本體推入機殼當中。
多功能保護蓋(顯卡支撐)、展示電源艙、理線蓋板輕鬆整
機殼左側有著相當大的空間可支援 E-ATX 與 ATX 等主機板,並在主板的上方、下方與右側都備有走線開孔。而主板右側則有著「多功能保護蓋」可依據主板尺寸來調整左右位置,並整合顯卡支撐架的功能。

↑ 主板上方、右側與下方都有足夠的走線開孔。右側則有著可移動的多功能保護蓋。

↑ 可依據安裝的 ATX 或 E-ATX 主板來調整多功能保護蓋的位置。
結構上 ROG Strix Helios II 是左側單艙體形式,並透過兩個電源分艙區隔下方的空間,並在電源艙的位置備有透明櫥窗,可搭配展示 ROG 帶有 OLED 螢幕的電源供應器。
玩家若要拆開電源艙,則需要鬆開前方 2 顆、後方 3 顆螺絲。這設計以目前的 DIY 友善來說有點過時。
ROG Strix Helios II 出廠預裝前 3 後 1 的 140mm、28mm 厚風扇,可確保機殼有著足夠的散熱氣流。不過,機殼前門的外觀件無法直接拆卸,因此若要改裝前風扇的玩家,需取出機殼內部的風扇框架才能改裝。

↑ 機殼預裝前 3 後 1 的 140mm、28mm 厚風扇。
機殼右側採用玻璃側透,因此有著一塊造型理線蓋板,白色蓋板遠看相當好看也能遮蔽 2/3 的主要走線,但近看就是一整塊的塑膠蓋,並且需要 2 顆螺絲固定;這就考驗玩家理線的技巧了,若收線沒整理好這塊檔板會不好鎖上。
機殼右側空間的理線規劃相當好,上方 I/O 線材從下圖左上向下兵分兩路,繞過主要的走線開孔,並在兩側都備有魔鬼氈的整線功能,盡可能的將線材集中在中央通過,確保理線檔板能完整遮蔽。
仔細看,左上角還有著 6 個 PWM FAN 與 6 個 ARGB 3 Pin 的擴充 HUB;但老實說機殼已經預裝 4 顆風扇且無 ARGB 的情況下,多給這個 HUB 的意義很像沒這麼明確,但也因為多這 HUB 才能讓機殼提供 FAN 與 ARGB 的調整按鈕。
另一方面,電源艙下方多了一個更靠近電源的走線開孔,如果玩家使用的是瓦數較低的電源,很可能會因為 CPU 8 Pin 線材不夠長而無法繞背板走線,因此才多加這個走線開孔。
ROG Strix Helios II 出廠的預先理線確實紮實,但要注意的是機殼 I/O 連接線被束帶給整捆收納,玩家裝機時必須拆開束帶,這就要小心別傷到機殼的線材。
機殼需連接前面板針腳、前音源針腳,以及 2 個 USB 3.0 內接與 2 個 USB-E 內接;此外,HUB 則要連接 3 個 SATA 電源、4 Pin PWM 與 3 Pin ARGB 等連接線。3 個 SATA 電源,應該是分別提供 2 個 USB-C 60W 充電,以及提供給 HUB 供電所使用。

↑ 3 個 SATA 供電與 4 Pin PWM、3 Pin ARGB 等連接線
機殼配件中也提供 2 槽垂直顯卡檔板,需將機殼下方 6 個 PCIe 檔板移除後更換成垂直 2 槽檔板;但是目前高階卡幾乎都是 2.5 槽或標準 3 槽卡的情況,這個垂直檔板確實有點尷尬。
機殼上方一樣有著專屬的防塵濾網,並且同樣採用風扇框架的設計,組裝時需要先將最上方的編織提把解開,才能拆開使用螺絲固定的上方風扇框架。上方支援 3 個 120mm 或 2 個 140mm 風扇,以及 360mm 水冷散熱器。
機殼配件則包含說明書、垂直檔板與各式螺絲,還有上置 I/O 的防塵塞子。
ROG Strix Helios II 組裝注意事項 / ROG Ryuo IV SLC 360 ARGB
這次組裝使用 ROG MAXIMUS Z890 EXTREME 這張 E-ATX 主機板,比較尷尬的是機殼支援 E-ATX 尺寸,但沒有算到現在 E-ATX 主板右側採用水平連接的設計,因此 ROG Strix Helios II 在右側開孔不夠大的情況下,遇到高階 E-ATX 主板就會導致 MB 24 Pin、USB 3.0 等連接線不好安裝的狀況。

↑ 安裝 ROG MAXIMUS Z890 EXTREME。

↑ E-ATX 大板子又是水平插頭,勢必會讓右側線材不好連接。
此外,這次還使用 ROG Ryuo IV SLC 360 ARGB 散熱器,具備曲面 6.67 吋 AMOLED 螢幕,以及隱藏式縮短水冷管的設計,但這設計非常考驗機殼空間,即便是 ROG Strix Helios II 機殼,也會讓這水冷管彎曲的有點極限。

↑ 白色款 ROG Ryuo IV SLC 360 ARGB 散熱器。

↑ 獨特的縮短水冷管、中置進出水的設計;冷排也加寬至 420mm 等級的寬度,並預裝 3 顆串接 ARGB 風扇。
組裝時,可先將機殼上方的風扇框架取出,在機殼外先把水冷排固定在風扇框架上,接著再從機殼上方放入水冷散熱器,並微調水冷排的位置後鎖上固定。實際組裝,可見水冷管繞了相當極致的 S 曲線。
儲存裝置方面,可安裝 4 個 2.5 吋與 2 個 3.5 吋裝置,其中 3.5 吋的硬碟籠也可相容 2.5 吋裝置。實際組裝問題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 2.5 吋的托架並沒有墊高,倘若玩家使用的 SATA 電源線是穿刺形,那在替裝置連接 SATA 電源時需要稍微注意。
ROG Strix Helios II 上機實拍
ROG Strix Helios II 組裝使用 ROG MAXIMUS Z890 EXTREME 主板、ROG Ryuo IV SLC 360 ARGB 水冷散熱器、RTX 4080 Super 顯示卡。實際組裝後的主機照片提供給大家參考。
理線方面,要順利蓋上這塊「理線蓋板」確實需要稍微用力,理線方面並不至於太難,但要想辦法將 2 條 USB 3.0、2 條 USB-C 的連接線順利整理好,這真的需要點技巧。
總結與散熱測試
信仰造型機殼 ROG Strix Helios II,以挑高的鋁製外框襯托霸氣,鋁製散熱前門板讓造型更洗鍊的同時兼具更好的散熱氣流。機殼尺寸接近高塔的範疇,亦有著相當好的擴充性,以及預裝 4 顆 140mm、28mm 厚風扇,可確保機殼內部有著足夠的散熱氣流。
而機殼左側有著可調整的多功能保護蓋(顯卡支撐)、電源展示櫥窗,以及右側的理線蓋板與足夠的魔鬼氈方便玩家理線。但機殼整體結構並沒有大改的情況下,ROG Strix Helios II 的機身確實較為老派,因此 DIY 過程中會稍微繁瑣需要拆卸較多的螺絲才能順利組裝。
散熱測試,ROG Strix Helios II 在待機時 285K CPU 47°C、RTX 4080 Super GPU 34.4°C;在 AIDA64 CPU 壓力測試下,CPU 溫度來到 66°C;緊接著 Cinebench R23 壓力測試下 CPU 溫度來到 84°C。至於《電馭叛客 2077》4K 光追最高設定下 GPU 65.1°C、記憶體溫度 76°C。
新款 ROG Strix Helios II 台灣建議售價為 NT$9,490 元,能夠滿足 ROG 玩家打造同一風格的電競主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