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評測頭條

ASUS ROG Maximus XIII Hero (M13H) 主機板開箱測試 / Z590 晶片組搭載、英雄本色登場

在每次 Intel 推出新款晶片組的時候,ASUS ROG 都會推出 Maximus Hero 系列的主機板產品,轉眼間在 Intel 推出 Z590 的同時,Maximus Hero 也出到了第 13 代。

延續著金屬質感並以霧面與鏡面作為主要的配色風格,本體有著大型的 VRM 散熱器,並以與 I/O 上蓋一致方向的斜狀條紋做出點綴,並藉由斜條紋上的開口來透出燈光,單就外觀來看確實比上一代的 M12H 還要更加低調。擴充方面這次也因應了 11th Rocket Lake CPU 提供了 PCI-E 4.0 支援與更多的 PCI-E 通道,這回總共給到了多達四條 M.2 的介面,滿足有安裝多條 M.2 SSD 與 RAID 需求的玩家。

同時整體的裝甲當然也不會縮水,每條散熱片都有搭載一樣斜狀條紋風格的散熱片覆蓋,兼顧外觀與散熱需求。並且這回在供電、新功能、新規格上也都做出了升級,無論是 Thunderbolt 4 介面、Wi-Fi 6E 無線網路、嶄新的音效方案等等,我們都能夠在這次的 M13H 上看到,可見這回 ROG 在 Hero 系列上絕非只是搞 “馬甲”,而是確確實實的做出了多方面的升級與更新。

產品規格一覽 :
尺寸:ATX
支援處理器類型:Intel Comet Lake , Rocket Lake-S
處理器腳位:LGA 1200
晶片組:Intel Z590
記憶體:4 x DIMM, MAX 128GB
擴充插槽:2 x PCIe 4.0 x16 (from CPU , x16 or x8+x8 or x8+x4)、1 x PCIe 3.0 x16 (x4)、1 x PCIe 3.0 x1
儲存埠:6 x SATA 6Gb/s、2 x M.2 (PCIe 3.0 x4 & SATA)、1 x M.2 (from CPU , PCIe 4.0 x4 only for Rocket Lake-S)、 1 x M.2 Max Type 2280 (from CPU)
有線網路:2 x Intel I225-V 2.5GbE LAN
音訊:Realtek ALC 4082 Audio Codec
後方 USB 埠:6 x USB 3.2 Gen 2 (Type-A)、2 x USB 2.0、2 x Thunderbolt 4 / USB4
前方 USB 埠:1 x USB 3.2 Gen 2×2 Type-C 前置插座、2 x USB 3.2 Gen 1 19 Pin 前置插座、2 x USB 2.0 9 Pin 前置插座
內顯輸出 : 1 x HDMI

ROG Maximus XIII Hero 開箱 : 黑暗風格配色、打造英雄本色

M13H 依然維持著 ROG 的黑色與紅色經典萬年不變的風格外盒包裝,可以說是相當的具有信仰,右下角標示採用的晶片組、支援的技術的 Logo,背面則是產品的詳細特色,主要包含我們前面介紹的供電、散熱片、TB4 這些,此外 Intel 在 500 系列晶片組的 Logo 也更換成新的版本。


↑ 外包裝一覽。


↑ 上蓋一樣採用經典可掀開式設計。

 

主機板外觀,正如同前述所言,黑化裝甲、斜狀條紋線條正是這張主機板的風格與精隨,四根 M.2 插槽都有被散熱片覆蓋,散熱片上方也具有條紋風格,PCH 散熱片採用帶條紋的鏡片設計,在後 I/O 上蓋的風格也維持一致,並且也具備從條紋縫隙中通透出的 RGB LED 燈光,而高階主機板多會採用的一體式擋板設計絕對也不會缺席,讓安裝上更加得心應手。


↑ 主機板外觀一覽。

 

PCIe 的部分,總共三根長度為 x16 的插槽,前兩條具備金屬裝甲加強保護,其中前兩條的通道都自 CPU 拉出,可以跑單獨 x16 或 x8+x8 的頻寬,並且搭配 Rocket Lake-S CPU 可以支援 PCI-E 4.0 的規格,第三根則是至 PCH 拉出,最高速度為 PCI-E 3.0 x4,以及一根 x1。

本體具備四根 M.2 插槽,其中前兩根由 CPU 拉出,僅支持 PCI-E 通道,第一根僅在使用 11th Gen Rocket Lake-S CPU 可以支援,並且支援 PCI-E 4.0 的規格,如果用 10 代的 CPU 則無法使用這條插槽。第 2 根也是自 CPU 拉出,但這一根 M.2 將會與前兩條的 PCI-E x16 通道占用,若有在此處安插裝置則會使得前兩條 PCI-E x16 改為 x8+x4 的最大頻寬運行,第 3 與第 4 根則是自 PCH 拉出,通道方面則是 PCI-E 與 SATA 都支援。

以及 6 個 SATA 插槽,SATA_5 與 SATA_6 與下方 M.2_4 共用通道,此外 SATA 的部分則是接頭採用全 90 度的設計,確保不會與過長的顯卡產生物理干涉。


↑ PCIe、M.2、SATA 插槽一覽,前兩根 PCI-E x16 具備金屬裝甲加強設計。


↑ M.2 上方裝甲採用半固定式的螺絲固定,因此正常拆卸不用擔心螺絲遺失。


↑ 裝甲拆卸後的樣貌,M.2 插槽皆具備上下兩層的導熱膠,能夠有效的加強整體的散熱效果。


↑ 如果有要安裝較特殊的 M.2 裝置,底部的加強散熱片也能夠整個拆下來。

 

CPU VRM 散熱片特寫,整體上完整覆蓋 VCore 與 VCCGT 的部分,並採用鰭片設計加大整體的散熱面積,尤其是靠後 I/O 的那一塊更是充分的利用了 I/O 上蓋的面積,讓運作過程更加低溫穩定可靠。


↑ CPU VRM 散熱片特寫。


↑ I/O 上蓋與 PCH 裝甲位置的 RGB 燈光效果特寫。

 

RGB Header 特寫,一個 +12V RGB 與三個 +5V ARGB 分別位於下方與右上方,板載實體測試按鈕包含開機、Reset (Retry)、以及一個 FlexKey 按鈕可進入 BIOS 自定義動作,此外除錯用 Q-CODE 開機跑碼燈與 Q-LED 也位於右上角。


↑ RGB Header、實體按鈕、Q-CODE 與 Q-LED 特寫。

 

前 USB 的部分包含分別兩組 USB 2.0 與兩組 19 Pin U3 Gen1,以及一個 Type-E U3 Gen2x2。


↑ 19 Pin U3 Gen1 皆採 90 度設計避免與顯卡等零件干涉,一旁 Type-E 則是可達 Gen2x2 的規格,用戶選購機殼時可以注意前面板是否支援到該規格的速度。

 

在這張板子還有包含 T_SENSOR 與 W_PUMP、W_OUT、W_FLOW 等接頭,前者可以連接內附的溫度感測配件並感測指定位置的溫度,後者則是讓 DIY 水冷玩家能夠連接轉速表、感測器,連接後即可隨時監控水冷散熱器的運作狀態,若水冷運行發生異常,則會強迫關機。


↑ T_SENSOR、W_PUMP、W_OUT、W_FLOW 等接頭。

 

後 I/O 一覽,具備 2 個 Type-C 的 Thunderbolt 4 並能夠相容 USB 4 規格、6 個 Type-A 的 USB 3.2 Gen 2、2 個 Type-A 的 USB 2.0、HDMI 影像輸出、兩個 2.5G 網路孔、天線,音效則是最高可支援 7.1 聲道輸出,以及實體的免 CPU 更新 BIOS 指令按鈕與 ClrCMOS 按鈕。


↑ 主機板後 I/O。

 

配件部分,ROG 的信仰在這裡當然也能看見,例如信仰貼紙與鑰匙圈掛勾,還有歡迎加入 RGB 的介紹卡,說明書、4 條 SATA 線材、光碟、M.2 螺絲、溫度感應器、顯卡支撐架、ARGB / RGB 延長線、天線、前面板快速連接器。


↑ 主機板配件。


↑ 天線上方也有應對主機板風格的斜條紋設計。


↑ 顯卡支撐架底部為磁鐵,可以吸在機殼下方,並支撐顯卡。

ROG Maximus XIII Hero 用料一覽 : 供電大升級、超越自家上代的豪華用料

前面已講解 ROG Maximus XIII Hero 大致上的規格、外觀等設計與特色,接著我們將散熱片移除,以進一步分析主機板上的用料與電路等細節。


↑ 散熱片移除後,主機板正反面一覽。


↑ 拆卸的散熱片與相關其餘蓋板,在 AUDIO 上方的材質採用金屬的,此外 CPU VRM 散熱片的部分體積可以說是十分龐大,完整延伸至後 I/O 上蓋的上方,導熱膠的部分也是 MOSFET 與電感都有兼顧到。

 

說到供電用料,在這回 M13H 在整體的 CPU VRM 供電方面可以說是相較於自家上一代的 M12H 做出了相當明顯的升級,從主要 PWM 控制器方面這回自 ASP14051 升級至可以直出 3 路的 Intersil ISL69269 PWM IC,此外在 MOSFET 的部分在主要的 VCore 也升級為 TI CSD95410 功率級 NexFET,連續電流更是高達 90A。

詳細的 VRM 供電部分,總共採用 Vcore、VCCGT、VCCSA、VCCIO 7 + 2 + 1 + 1/1 相的設計,Renesas Intersil ISL69269 PWM 主控如前述所言支持三路輸出,因此可以直接控制 Vcore、VCCGT、VCCSA。

在 VCore 與 VCCGT 方面採用 7+2 相供電的設計,由 ISL69269 輸出 7+2 相 PWM 訊號,VCore 每相採用兩枚 TI CSD95410 DrMOS (整合 HS + LS + Driver),每顆連續電流可達 90A,配置共 14 組,並每組於後方串接 0.4μH 電感。VCCGT 則是兩相供電,每相採用 TI 59880RW DrMOS,該顆元件的詳細的參數我們並不知,配置共 2 組。

其餘兩個主要電壓 VCCSA、VCCIO 則是分別位於與 VCore 同一排和 CPU 下方,VCCSA PWM 訊號一樣由 ISL69269 輸出 1 相,MOSFET 採一組 TI 59880RW DrMOS 配置,同樣也於後方串接 0.4μH 電感。

VCCIO、VCCIO_2 皆分別採用 OnSemi 4C06C + 4C06C 與 4C10C + 4C10C 1H1L MOSFET,PWM 與 Gate Driver 的部分筆者推斷應為旁邊 marking 為 “0TY” 的 IC,此外在此處靠近主板右側的部分為 VCCIO_2,須待日後 Rocket Lake S CPU 推出後才得以有用,因此筆者以安裝 i9-10900K 的狀況下實際量測皆約為 0V。

在電容方面,前後端輸入輸出濾波皆採用 FPCAP 10Khr 壽命的製品,帶給玩家最優質的壽命保障。


↑ 相關供電布局一覽。


↑ 供電元件特寫。

 

CPU EPS 在這回相較於上一代的 8+4 也升級為 8+8 Pin 的設計,本體為 ProCool II 強化插槽,提供 CPU 更強勁的電力。


↑ CPU EPS 插槽特寫。

 

記憶體供電方面,主要 VDDQ 採用 2 相供電,PWM 與 Driver 的部分採用 DIGI+ ASP1103,MOSFET 則是皆採單相 G4 VUE (具體細節未知,推測應為尼克森生產的) 1H1L 配置,VTT 則是採用 Ti TPS51200 方案,位於 ATX 20+4 Pin 旁。


↑ DRAM VDDQ。


↑ DRAM VTT。

 

PCI-E 4.0 的部分在這次 11 代 Rocket Lake-S CPU 也是個大要點,為了提供全方位的支援,ROG Maximus XIII Hero 在相關用料上當然也符合 PCI-E 4.0 的標準,包括使用了可相容 PCI-E 4.0 的 Diodes Incorporated PI3DBS16000ZHE 差分訊號切換器、PI3EQX16021 ReDriver、PRO CLOCK II PCI-E 4.0 時脈生成器這些。


↑ Diodes Incorporated PI3DBS16000ZHE 差分訊號切換器、PI3EQX16021 ReDriver,支援 PCI-E 4.0 通道規格。PRO CLOCK II CLK Gen 可以生成 BCLK 與 PCI-E 時脈,能夠讓玩家更好的針對 BCLK 外頻進行調整,獲得更好的超頻幅度。

 

有線網路搭載兩枚 Intel I225-V 2.5GbE LAN,此外內顯 HDMI 的部分搭載一顆 TI TDP158 Level Shifter ReDriver,支援 HDMI 2.0 規格,提供更穩定的影像輸出品質。


↑ Intel I225-V 2.5GbE LAN、TI TDP158。


↑ WiFi + BT 部分採用 Intel Wi-Fi 6E AX210NGW,採用華碩的 Wi-Fi 6E 無線模組。

 

Thunderbolt 4 控制晶片採用 Intel JHL8540,同時搭配 Cypress EZ-PD CYPD5225-96BZXI 實現 USB-PD 功能。


↑ Intel JHL8540 TB4 晶片、Cypress CYPD5225-96BZXI PD 晶片,以及第二顆 Intel I225-V 2.5GbE LAN。


↑ 環控晶片採用 Nuvoton NCT6798D。


↑ 另外有著華碩主打的 TPU KB3728Q D TurboV Processing Unit (TPU) 加速晶片,能夠精確的調整 CPU、DRAM 頻率、電壓等參數,讓玩家們在各種狀況下獲得最佳化的系統效能。

 

音效方面,採用嶄新的 Realtek ALC 4082 Codec 音效晶片與 ESS SABRE9018Q2C DAC,上方有著遮罩蓋遮住,並搭配日系 NICHCON 音效專用電容。


↑ 音效布局 / 元件一覽。


↑ 在 RGB LED 方面採用自家的 AURA 52QA0 進行控制。


↑ ASUS Hydranode 風扇控制晶片。

 

在這張板子前的 USB Type-C 採用 ITE IT8851FN 實現 CC 邏輯控制,並搭配創惟 GL9905 ReDriver 確保訊號品質。


↑ ITE IT8851FN。


↑ 創惟 GL9905。

 

放有一枚 ASMedia ASM1074 USB 3.2 Gen1 HUB 晶片,兩枚創惟 GL852G USB2.0 HUB 晶片提供足夠的 USB port 數量,此外在 PCI-E 3.0 通道的部分則採用 ASMedia ASM1480 16 to 8 差分訊號切換器負責。


↑ ASMedia ASM1074、ASMedia ASM1480,此處也能看到許多 LED,讓 PCH 的散熱片上方能夠有著 RGB 燈光效果。


↑ 創惟 GL852G。

 

後方 USB 3.2 Gen2 採用三枚 Diodes PI3EQX1004B 做為 ReDriver IC,可應對 6 個 port。


↑ Diodes PI3EQX1004B。

 

BIOS SPI Flash 採用 Winbond W25Q256JVEQ,單顆容量為 32 MB,並且具備 SPI TPM Header,可以讓用戶連接相關的加密狗模組,一旁也能看到用於 BIOS 免 CPU 更新的晶片。


↑ BIOS 晶片與 SPI TPM Header。

 

Intel Z590 PCH 晶片組與其主要供電電路特寫,晶片。


↑ Intel Z590 PCH 晶片組。

ROG Maximus XIII Hero BIOS 介紹 : 整合 MemTest 除錯更方便

BIOS 的部分基本上還是維持經典的 ROG 配色與布局,像是超頻、電壓設定、RGB 燈效設定等等都具備,當然在這次還新增了內建 MemTest 的功能,讓除錯上更加方便。


↑ BIOS 主選單。


↑ Extreme Tweaker 基本設定。


↑ Extreme Tweaker PL 相關參數設定,預設情況就是解鎖 PL 的參數。


↑ Extreme Tweaker DIGI+VRM 設定。


↑ 超頻電壓設定。


↑ 進階設定選單,可以針對板載上的裝置與功能進行調整。


↑ 手遊模擬器玩家需要開啟的 VMX 預設為關閉,可以在此開啟。


↑ 內建裝置設定。

Monitor 頁面,能夠針對完整的溫度、風扇轉速、電壓與電流、Q-Fan 進行設定。


↑ Monitor 頁面。


↑ Q-Fan 風扇設定。


↑ 啟動頁面,可在此調整開機選單。


↑ 工具頁面,除了 BIOS 升級程序能夠直接從隨身碟升級 BIOS 以外,前面提到的 Flexkey 也能在此指定按鈕操作,同時具備 Secue Erase 與 MemTest86 功能。


↑ MemTest86 測試頁面,由 PassMark 提供。

ROG Maximus XIII Hero 軟體介紹 : Armoury Crate 帶來全方位控制

附加軟體方面,華碩在這一代主機板上具備 Armoury Crate (AC) 系統控制軟體,內部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 AURA SYNC 燈光同步功能。並且可進行驅動、工具軟體進行更新等等操作,同時還有一個 AURA Creator 能夠自己編輯相關燈效。


↑ Armoury Crate AURA SYNC 軟體設定頁面一覽。


↑ Armoury Crate 相關更新頁面一覽。


↑ AURA Creator 。

 

AI Suite3 軟體則集合超頻、監控、風扇調整等功能,玩家可透過軟體進行超頻與電壓設定,內建 Fan Xpert 4 更可控制風扇轉速等功能。


↑ AI Suite3 頁面一覽。

 

ROG GAMEFIRST VI 則是能夠即時監控網路流量,並針對個別程式進行網路優先權的調控。


↑ ROG GAMEFIRST VI。

ROG Maximus XIII Hero 效能測試 : 創造極限 11 代 CPU 的效能

效能測試方面,處理器使用 Intel I9-11900K 這顆高階的 CPU,設定上採用記憶體內建的 XMP Profile : DDR4-3600 MHz CL14,並搭配 AMD RX6800XT 公版顯卡與 280mm 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此外 BIOS 中也有開啟 ReSize BAR。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I9-11900K
CPU 散熱器:Corsair iCUE H100i RGB PRO XT 240mm 一體式水冷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II Hero
記憶體:TEAM T-Force XTREEM ARGB DDR4 3600 8Gx2 C14
顯示卡:AMD RX6800XT 公版
系統碟:Seagate FireCuda 520 2T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SSR-850FX FOCUS Plus Gold 8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20H2 64bit

 

首先先測試 PCI-E 的部分,在這代 I9-11900K 終於可以提供 PCI-E 4.0 的通道,我們實際測試運行於 CPU 所拉出的 PCI-E 通道的 M.2 與顯卡裝置來看,都可正常在 PCI-E 4.0 下正常運作。


↑ 實際測試 AMD RX6800XT 與 Seagate FireCuda 520 2T SSD 都可運行於 PCI-E 4.0。

 

CPU-Z 一覽,可一覽平台資訊,處理器為 Intel I9-11900K,代號 Rocket Lake,採用 14nm 製程,有著 8 核心 16 執行緒;主機板使用 ASUS ROG Maximus XIII Hero;記憶體為雙通道 8GB x2 DDR4 3600MHz;顯示卡搭配 AMD RX6800XT 公版,另外也有內建 CPU Benchmark。


↑ CPU-Z Benchmark,單核 699.1 分,多核 6612.4 分。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一覽,記憶體使用 T-Force XTREEM ARGB DDR4 3600 8G 記憶體兩條,並且開啟 XMP。


↑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讀取 54216 MB/s、寫入 51767 MB/s、複製 50036 MB/s、延遲 49.7 ns 的表現。

 

CPUmark99 測試,主要測試處理器單執行續的運算能力,分數為 996 分。


↑ CPUmark99 單核效能。

 

CINEBENCH R20 與 R23 是基於以 CPU 進行圖像渲染,衡量 CPU 效能的測試項目,11900K 在 R20 版本測試可達到 5815 pts 的成績,而提升渲染複雜度的 R23 版本更有著 15231 pts 的成績;單核性能則分別為 635 cb、1672 pts。


↑ CINEBENCH R20 與 R23 測試。

 

7-ZIP、WinRAR 以多核心進行壓縮與解壓縮性能測試,性能分別為 83504 MIPS 與 29308 KB/S。


↑ 7-ZIP 20.02 alpha 效能測試。


↑ WinRAR 效能測試。

 

Corona Benchmark、V-Ray Benchmark 兩者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並以完成時間、單位時間渲染量為評比指標。


↑ Corona Benchmark,總花費時間為 86 秒。


↑ V-Ray Benchmark,性能為 17465 ksamples。

 

影音轉檔方面分別採用 X264 與 X265 FHD Benchmark,11900K 於 X264 項目中有著 65.52 fps 的表現,而 X265 則有著 48.94 fps 的表現。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PCMark 10 Extended 主要以衡量整機整體的性能作為綜合評估標準的測試,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使用情境,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 LibreOffice 進行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進行測試,Gaming 方面就是以 3DMark 的內容進行。

11900K 搭配 AMD RX6800XT 獲得了總分 10853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10537 分,生產力則有 8369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項目獲得 14685 分,遊戲方面則是獲得了 28958 分。


↑ PCMark 10 Extended 詳細分數一覽。

 

遊戲效能方面以 3DMark 進行,搭配 AMD RX6800XT 顯示卡進行測試,在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8407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3102 分的成績。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ROG Maximus XIII Hero 結論 : ROG 信仰的 Z590 主機板選擇

ASUS ROG 在這回搭上 Z590 晶片組推出的 Maximus XIII Hero 主機板,在整體的用料與表現上當然都是相當不錯,甚至可以說是比上一代還要更加進化,例如供電方面配置了高達 14 組 90A DrMOS 的用料設計,並且受惠於 Rocket Lake-S CPU 提供了更多條 PCI-E 的通道與 PCI-E 4.0 的支援度,讓這款 M13H 得以提供 4 條 M.2 的插槽,讓擴充性更加的完善。

此外這張 M13H 也搭載了 ThunderBolt 4,同時 TB4 也與 USB4 相容,對於想要買一個超前部屬的規格的用戶來說,相信這樣的配置會是個好主意。同時 M13H 在外觀方面也有著更大的創新設計,斜條文的裝甲花紋帶來了更多神秘感,當然本體上的 RGB 燈光也更是少不了。

不管是想要購買一張兼具完整的功能性,還是有著 ROG 敗家之眼信仰的玩家們,這回 ROG 推出的 Maximus XIII Hero Z590 主機板相信會是個相當好的選擇。

延伸影片閱讀:  

喜不喜歡這篇文章?留言給我們

Previous post

BIOSTAR B560GTQ 開箱測試 / 中階定位、功能齊全、還能超記憶體的主機板

Next post

撐著卡!ASRock Z590 Steel Legend WiFi 6E 主機板開箱 / 搶攻未來 14 相供電再升級

The Author

William

Willi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