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升級!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顯卡測試報告 / 世代升級 +30% 便宜 $50 鎂
NVIDIA 端出誠意升級的「GeForce RTX 5070 Ti」GPU,不僅比上一代 RTX 4070 Ti 快了 30% 的遊戲效能,更加大升級 16GB GDDR7 視訊記憶體,官方定價也比上一代便宜 $50 元定在 $749 美元,這也讓 RTX 5070 Ti 有著跨階比肩 RTX 4080 的遊戲效能,開啟 DLSS 4 更達到 80%+ 以上的效能提升,輕鬆滿足 4K 100 FPS 全光追遊戲效能。
內容目錄
我就是 RTX 4080!誠意小升級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隨著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與 RTX 5080 推出後,終於端出誠意升級款「GeForce RTX 5070 Ti」顯示卡,採用 RTX Blackwell 架構 GB203 GPU,具備 8960 個 CUDA 核心、280 個 Tensor Core 與 96 個 RT Core,預設 GPU Boost 時脈為 2452 MHz,搭配 16GB GDDR7 記憶體、256-bit / 896 GB/s 頻寬、TGP 300W 等規格。
RTX 5070 Ti 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 規格不僅核心數提升 17%,更加大視訊記憶體至 16GB 的容量,但相對的顯卡功耗 TGP 也加至 300W。而且美金定價也比上一代剛發表時便宜 $50 美元,RTX 5070 Ti 定價為 $749 美元、台幣建議售價為 NT$ 26,990 元起。
這就是 NVIDIA 的誠意,RTX 5070 Ti 將在 2/20 日正式推出,至於 RTX 5070 則是改為 3/5 日推出。只不過 2/20 開賣非 OC 版本的數量,以及 OC 版本顯卡的價格會加多少,這就留待開賣解禁再來討論了。
↑ RTX 5090、RTX 5080、RTX 5070 Ti 與 RTX 5070 規格。
RTX 5090 – 3,400 AI TOPS 美金定價 $1,999 元 / 台幣定價 NT$ 71,990 元
RTX 5080 – 1,800 AI TOPS 美金定價 $999 元 / 台幣定價 NT$ 35,990 元
RTX 5070 Ti – 1,400 AI TOPS 美金定價 $749 元 / 台幣定價 NT$ 26,990 元
RTX 5070 – 1,000 AI TOPS 美金定價 $549 元 / 台幣定價 NT$ 19,990 元。
Blackwell 重點:Neural Rendering、DLSS 4、Transformer、Reflex 2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採用 RTX Blackwell 架構,主要針對 Neural Rendering 打造新一代 SM 流處理器,包含 CUDA 平行運算核心、RT Core 負責光線追蹤與 Tensor Core 處理神經網路運算,並通過 RTX Neural Shaders 讓遊戲引擎可以靠著 AI 獲得更出色的影像材質、材料與光線等表現,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傳統渲染所需的記憶體使用量。
另一方面,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使用 5 個神經網路生成遊戲影像,搭配 Blackwell 硬體的 Flip Metering 確保影像順暢更新,讓遊戲引擎只需渲染 1/16 的畫格,就可以靠著 DLSS 4 生成 15/16 的畫格,帶來 8x 倍的遊戲效能提升。並且是 RTX 50 獨家支援的技術。
至於 DLSS 通過 6 年的不斷學習,在遊戲、渲染運算等應用中大放異彩,而在 RTX 50 推出之際 NVIDIA 也著手將 DLSS 使用的 CNN 模型升級成 Transformers 模型,而這升級是所有 RTX 用戶都能啟用,只要 NVIDIA App 應用開放就能手動 Override 調整 AI 模型設定。
Reflex 2 採用「Frame Warp」新技術,是指當 GPU 已經渲染好影像後隨著滑鼠移動,需要重新渲染整個畫面的空間,但套用「Frame Warp」技術則是直接移動原本渲染好的畫面,並通過前一幀的影像、顏色資料與深度資料,將空白的畫面 InPainting 填滿。可達到 75% 的延遲降低,並且是 DLSS 4 的強制啟用功能。
更完整的「Blackwell 架構 Neural Rendering 全新電腦繪圖世代」,還請參考上上篇 RTX 5090 測試報告(https://news.xfastest.com/?p=148374)。
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顯示卡開箱
NVIDIA 同樣在 GeForce RTX 5070 Ti 沒推出創始版,而是交給 AIC 伙伴推出各家的自製卡產品。這波測試使用「MSI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顯示卡,符合 NVIDIA 官方建議售價,符合 SFF-Ready 的尺寸設計。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顯示卡,尺寸為 303 x 121 x 49 mm,30.3cm 的長度搭配 3 顆 TORX FAN 5.0 風扇設計,採用 9 片 22° 傾斜的扇葉且 3 片一組連接外框的雙滾珠軸承風扇,帶來更好的散熱氣流。而顯卡則維持 2.5-slot 的 4.9cm 厚度。
↑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的類金屬外殼造型。
↑ 顯卡側面則有 GEFORCE RTX 與 MSI 字樣。
↑ RTX 5070 Ti 使用一個 PCIe 16pin 供電,建議搭配 750W 以上的電供。
顯卡有著金屬背板,並盡可能的縮小顯卡電路板長度,加大顯卡背面的散熱開孔設計。
顯示輸出則提供 3 個 DisplayPort v2.1b 與 HDMI 2.1b,HDMI 支援 4K 480Hz / 8K 120Hz DSC 與 VRR、HDR 等功能。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採用小尺寸的電路板,GB203 GPU 周圍則有著 8 顆 GDDR7 記憶體組成 16GB 容量。散熱器則是使用鍍鎳銅底與 GPU 接觸,並替記憶體、供電模組散熱,而散熱器則藉由 4 根熱導管將廢熱引導至前方散熱鰭片。
↑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 電路板。
顯卡配件則提供了相當可愛的千斤頂顯卡支撐架,以及原廠的 PCIe 16pin 轉 2 個 8pin 線材,接頭則是新版,將主要的 +12V 供電接頭的針腳都往端子前緣靠齊。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創作影音輸出、GPU 渲染效能測試
此次測試包含創作 DaVinci Resolve 19、Procyon AI 生成、Blender 與 V-Ray 等創作測試,遊戲則以 2160p、1440p 解析度、特效全開測試電競、AAA 遊戲與光追遊戲的效能,並將 DLSS 4 單獨測試,讓玩家更能瞭解 RTX 5070 Ti 相比前一代 RTX 4070 Ti 的效能提升,並搭配 RTX 5080 與 RTX 5090 效能,讓玩家能瞭解這代 GPU 的效能差異。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9800X3D
主機板: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記憶體:G.Skill DDR5-6000 16GBx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16G VENTUS 3X OC、RTX 4070 Ti EAGLE OC
系統碟:Solidigm P44 Pro 1TB PCIe 4.0 SSD
散熱器:ROG RYUJIN II 360
電源供應器:FSP MEGA Ti 16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4H2 64bit、Resizable BAR On
驅動版本:NVIDIA 572.43
GPU-Z 還未能檢視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資訊,採用 4nm 製程的 GB203 GPU,有著 8960 個渲染 CUDA 核心,以及 16383 MB GDDR7(SAMSUNG)記憶體,而 GPU 預設時脈 2295 MHz、Boost 2482 MHz。
DaVinci Resolve 19 純粹通過 GPU 加速的影片剪輯程式,更包含強大的色彩校正與特效功能,並且直接使用 CUDA 核心運算,讓影片剪輯的回放與輸出都有著相當好的性能。測試版本已支援 RTX 50 的 4:2:2 編碼比率。
測試專案是一段 44 秒的小短片,來至於 Blender Open Movie Project《Tears of Steel》,並有著 8k Prores442HQ 30FPS 與 4K Prores422HQ 30FPS 的影片,可用來測試輸出 HEVC 4:4:4 與 4:2:2 的編碼效能差異。
RTX 5070 Ti 一樣有著 2 組 NVENC 編碼引擎,在處理 8K30 H.265 4:4:4 編碼輸出時,需要 2 分 15 秒的時間;相比 RTX 5080 慢 13 秒,但比起 RTX 4070 Ti 快了 15 秒。
此外,上一代 RTX 40 系列 GPU 不支援 4:2:2 原生輸出,因此若影音工作主力是 4:2:2 的編碼比,那新一代 RTX 50 系列確實有著更多優勢。
Blender 是跨平台、開放源碼的 3D 創作工具,支援著各種 3D 作業: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與 Motion Tracking 等。而測試,則以 Blender Benchmark 3.3.0 進行 Demo 專案的渲染工作測試。
Blender Benchmark 4.3.0 測試,RTX 5070 Ti 在三個場景的測試中,每分鐘 Sample 數量約是上一代 RTX 4070 Ti 的 20% 提升,但比起 RTX 5080 渲染效能約降低 -16%。
V-RAY 6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V-Ray 是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而此工具可分別針對 CPU 與 G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測試。
通過 RTX 運算,RTX 5070 Ti 達到 8022 vpaths 的每分鐘光線運算量,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 有著 59% 的效能提升,但比起 RTX 5080 渲染效能約降低 -14%。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 生成式 AI 測試 IMG、LLM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與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的兩種測試情境,並支援 ONNX runtime with DirectML、NVIDIA TensorRT 與 Intel OpenVINO 的推論引擎。
測試版本目前 Stable Diffusion 還未支援 TensorRT 引擎,並提供新的 FLUX.1 模型支援 FP8 與 FP4 精度與 TensorRT 引擎,可以用來測試新一代 RTX 50 支援原生 FP4 精度的運算效能。上一代或其餘 RTX GPU,一樣可運算 FP4 精度但相對更耗費硬體效能。
RTX 5070 Ti 在主流的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測試中,生成一張圖片需要 15.5s 秒;改用 FLUX.1 FP4 精度只需要 8.1s 秒生成影像。
RTX 5070 Ti 在生成式 AI 圖形測試上,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 約提升 27% 的效能,而且在原生支援 FP4 精度下可有著 94% 的領先;但這個測試對於 RTX 4070 Ti 的結果似乎有誤差。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提供 ONNX 模型包含 Phi-3.5-mini、Llama-3.1-8B、Mistral-7B 與 Llama-2-13B 測試,每個模型測試 7 個 Prompts 包含 RAG 與非 RAG 的查詢,通過權重後的總分與平均 Time To First Token(TTFT)、平均 Output Token Speed(OTS)提供專業用戶橫量電腦的 AI LLM 推論效能。
RTX 5070 Ti 在 4 個 LLM 測試下都有著不錯的成績,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 約提升 51% 的效能,而且只小輸給 RTX 5080 約 -7% 的效能。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 3DMark 跑分效能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 繪圖效能測試,為主流的 DirectX 11 API 的測試情境,分別測試 1080p、Extreme 1440p 與 Ultra 2160p 的效能。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分別測試 1440p 與 Extreme 2160p 的效能。
RTX 5070 Ti 在 Fire Strike 繪圖達到 70560 分、Extreme 36358 分、Ultra 18324 分的成績。至於 Time Spy 繪圖成績,RTX 5070 Ti 獲得 27866 與 Extreme 13551 分。
RTX 5070 Ti 在 3DMark 繪圖測試上,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 在 Fire Strike 提升 33%、Time Spy 提升 23% 的效能。但比起 RTX 5080 的效能分別降低 -13%、-15%。
↑ 3DMark Fire Strike、Time Spy 測試。
3DMark 光線追蹤場景測試,像是最早推出的 Port Royal 在 AAA 遊戲中的場景中加入光線追蹤功能,考驗著新一代 GPU 對於硬體光線追蹤加速的能力;以及單獨測試 DirectX Raytracing API 的 DXR 功能測試;最後 Speed Way 則是使用全光線追蹤所開發的測試情境。
RTX 5070 Ti 在 Speed Way 達到 76.9 FPS、Port Royal 89.2 FPS 的光追效能,這是未開啟 DLSS 加速的原生效能。
RTX 5070 Ti 在 3DMark 光追情境測試上,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 有著 36% 提升。但比起 RTX 5080 的效能降低 -14%。
3DMark DLSS Feature Test 可針對 DLSS 4、DLSS 3 與 DLSS 2 進行效能測試,設定為 3840 x 2160、Performance 加速。
RTX 5070 Ti 原生 42.01 FPS,通過 DLSS 4 多畫格生成可達到 256.02 FPS,足足 6x 倍的效能提升;而 RTX 4070 Ti 在 DLSS 4 測試下,效能相比 DLSS 3 有著 12% 的提升,這點有可能要歸功於 Transformer 模型。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 4 款電競遊戲效能測試
4 款電競遊戲《虹彩六號:圍攻行動》、《英雄聯盟》、《APEX 英雄》與《Counter-Strike 2》等,都是重技巧、團隊的戰術競技射擊、DOTA 類型的遊戲,因此遊戲畫質、細節不高的狀況下,遊戲 FPS 也都是平均百幀以上的表現。測試以 2160p / 1440p、特效最高設定進行。
RTX 5070 Ti 在 2160p 解析度下,CS2 平均 181.5 FPS、APEX 平均 248 FPS、英雄聯盟平均 571 FPS、R6 平均 313 FPS。這效能一樣可滿足電競玩家的 4K 240 FPS 的高效能需求。至於 1440p 狀況相同。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 8 款遊戲效能測試
8 款 AAA 遊戲平均效能,同樣測試 2160p / 1440p 特效全開進行測試,這段測試不開啟光追功能與任何超解析度加速,主要測試 GPU 的實際傳統渲染遊戲效能。
遊戲測試名單有《F1® 24》、《古墓奇兵:暗影》、《地平線:期待黎明》,以及吃重效能的《邊緣禁地 3》、《碧血狂殺 2》、《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戰神》與新加入的《流亡黯道 2》等測試。
RTX 5070 Ti 在 2160p、不追光不加速的 AAA 遊戲中達到平均 114.2 FPS,效能依舊相當強大,做為主流 4K 遊戲顯卡也不成問題。
RTX 5070 Ti 在 2160p、AAA 遊戲測試上,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平均 90.7 FPS)約提升 26% 的效能;比起 RTX 5080(平均 131.8 FPS)約降低 -13% 的效能。
至於 RTX 5070 Ti 在 1440p 解析度下平均 187.5 FPS。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平均 153.7 FPS)約提升 22% 的效能;但比起 RTX 5080(平均 210 FPS)約降低 -11% 的效能。
↑ AAA 遊戲 2160p,不開光追、不開超解析度、不開畫格生成測試。
↑ AAA 遊戲 1440p,不開光追、不開超解析度、不開畫格生成測試。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 7 款光追遊戲測試
7 款光追 DXR 遊戲測試,使用 2160p / 1440p 解析度,特效 / 光追最高設定外,也會啟用 DLSS 3 加速、畫格生成等設定,但為了更好單獨與上代 GPU 比較,因此將 DLSS 4 畫格生成獨立測試,詳細設定請參考圖表說明。
測試遊戲有《暗黑破壞神 IV》、《阿凡達:潘朵拉邊境》、《極地戰嚎 6》、《漫威星際異攻隊》、《電馭叛客 2077》、《巫師 3:狂獵》與《黑神話:悟空》等遊戲。
RTX 5070 Ti 在 2160p、光追、DLSS 3 加速的遊戲中達到平均 121.0 FPS。《電馭叛客 2077》平均 134.3 FPS、《巫師 3:狂獵》平均 111 FPS 與《黑神話:悟空》平均 74 FPS,面對光追大作依舊有著足夠的效能。
RTX 5070 Ti 在 2160p、光追遊戲測試上,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平均 96.2 FPS)約提升 26% 的效能;但比起 RTX 5080(平均 143.6 FPS)約降低 -16% 的效能。
至於 RTX 5070 Ti 在 1440p 解析度下平均 185.3 FPS。相比上一代 RTX 4070 Ti(平均 146 FPS)約提升 27% 的效能;但比起 RTX 5080(平均 208.1 FPS)約降低 -11% 的效能。
↑ 光追遊戲 2160p,開起光追、超解析度與畫格生成測試。
↑ 光追遊戲 1440p,開起光追、超解析度與畫格生成測試。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 DLSS 4 多畫格生成效能實測
這段測試主要以 2160p 解析度、特效最高、全開光追的設定,並分別比較原生效能與 DLSS 4 加速後的效能表現,使用《漫威爭鋒》、《霍格華茲的傳承》、《Alan Wake 2》(全光追)與《電馭叛客 2077》(全光追)進行測試。
RTX 5080 在《漫威爭鋒》原生 59 FPS、DLSS 4 加速 260 FPS 約 4.41x 倍提升;《霍格華茲的傳承》原生 48 FPS、DLSS 4 加速 205 FPS 約 4.27x 倍提升。
其中提升最多的莫過於使用全光追的遊戲,《Alan Wake 2》原生 15 FPS、DLSS 4 加速至 145 FPS 約 9.67x 倍提升;《電馭叛客 2077》原生 16.9 FPS、DLSS 4 加速 162.2 FPS 約 9.6x 倍效能提升。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Ti 功耗與溫度測量
顯卡的功耗與溫度測試,使用 Speed Way Stress test、Furmark2 與《電馭叛客 2077》進行測試。功耗測量時使用 NVIDIA 提供的 PACT 工具,可監控 PCIe 插槽與電源 12V 提供的瓦數。
顯卡溫度方面,RTX 5070 Ti 在壓力測試最高溫維持在 67.5°C,而 GDDR7 記憶體溫度最高則在 80°C,至於 2077 遊戲時溫度則會稍微降低 67.3°C。
功耗方面,RTX 50 與 RTX 40 世代都採用相同的製程,RTX 5070 Ti 功耗最高來到 307W,普遍測試都比上代同級 RTX 4070 Ti 高出 30-50W。
總結
NVIDIA 誠意升級款!GeForce RTX 5070 Ti 一樣能滿足 4K 100 FPS 的效能需求,面對次世代全光追遊戲也可靠著 DLSS 4 畫格生成提供穩定、低延遲的高效能。RTX 5070 Ti 在 2160p 解析度於 8 款 AAA 遊戲平均 114 FPS、7 款光追 DLSS 3 加速遊戲平均 121 FPS,更在 DLSS 4 多畫格生成加速下達到平均 193 FPS 的超高性能。
RTX 5070 Ti 不僅比上一代 RTX 4070 Ti 有著 30% 的遊戲效能提升,更只小輸給 RTX 5080 約 -15% 的遊戲效能,更厲害的是與上一代 RTX 4080 平起平坐,靠著 DLSS 4 還能海放 80% 的遊戲效能,在算上定價便宜 $50 美元,這就是誠意阿!
不得不說,RTX 5070 Ti 肯定是目前 4K 遊戲性價最高的 RTX 50 系列顯示卡,台灣建議售價是 NT$ 26,990 元起,沒意外 OC 版應該會開在 3 萬左右的價格。對於遊戲玩家來說,若已經是 RTX 40 系列的用戶升級至 RTX 50,這升級的體感可能不太明顯,除非遊戲都已更新至 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才能有著翻倍升級的感受。
但若是還在使用 RTX 20、30 系列無法開啟 DLSS FG 畫格生成的老玩家,那以相同預算或多加一點預算上至 RTX 50 確實能享受大幅升級的快感。RTX 5070 Ti 可做為主流 4K 遊戲顯卡,而從這張卡的效能推測 RTX 5070 應該也可做為 4K 入門 60 FPS 的遊戲顯卡。
玩家若預算足夠 RTX 5070 Ti 的規格與 16GB GDDR7 大容量 VRAM 這真的相當吸引人,尤其與 RTX 5080 相比之下遊戲效能差異僅 -15% 的情況下,不得不說玩遊戲 RTX 5070 Ti 真的比較划算,但如果首波 RTX 5070 Ti 價格開在 3 萬以上,那就真的有點尷尬了。
至於 RTX 5070 則要等到 3/5 日揭曉,到時候 AMD 也不會乖乖的看著 NVIDIA 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