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頭條顯示卡、器

ASUS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測試報告 / 性能加 散熱升 超級版

很 Super!NVIDIA 針對推出還未一年的 RTX 2060、2070 與 2080 系列進行小改款,推出 RTX-20 Super 系列取代既有產品,這系列主要重新調整各系列的核心數與時脈,期望讓玩家在光線追蹤、DLSS 等體驗上有著更好的效能。而華碩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O8G,更換上 2.7 Slot 厚、軸向式風扇散熱器,給玩家一個升級的理由。

規格
型號:ROG-STRIX-RTX2070S-O8G-GAMING
繪圖核心: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匯流排規格:PCI Express 3.0
記憶體:GDDR6 8GB
GPU 超頻時脈:Boost Clock 1935 MHz、GPU Base Clock 1635 MHz、
GPU 預設時脈:Boost Clock 1905 MHz、GPU Base Clock 1605 MHz
CUDA 核心數:2564
Tensor Core:320
RT Core:40
記憶體時脈:14Gbps
記憶體介面:256-bit
輸出介面:2 x HDMI 2.0b、2 x Display Port 1.4、USB C
電源輸入:2 x 8-pin
建議電供:650W
尺寸 / 佔用:30.5 x 13.1 x 4.9 cm / 2.7 Slot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O8G GAMING 開箱

簡單來說就是性能加、散熱升、超級版,RTX 2070 SUPER 規格相當貼近 RTX 2080,但最終性能上還是小輸一咪咪,但若跟 RTX 2070 相比性能則提升約 15% 左右。規格上,CUDA、Tensor Core 與 RT Core 都有升級。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O8G 超頻版本,GPU 時脈更可達到 1935 MHz Boost Clock,並換上原本高階卡使用的 2.7 槽厚度、鏡面接觸與軸向風扇的高階散熱器版本;也因此電源輸入則需要 2 個 PCIe 8-pin 供電,同樣提供 2 個 HDMI 2.0b、2 個 Display Port 1.4 與 USB C 輸出。

完整的 RTX 2060 SUPER 與 RTX 2070 SUPER 規格請參考下表。


↑ RTX 2060 SUPER 與 RTX 2070 SUPER 規格表。

 

外觀上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就是換上原先 RTX 2080 Ti 版本使用的散熱器,而外包裝上則有 SUPER 字樣,不過產品型號則是 ROG-STRIX-RTX2070S-O8G-GAMING,也就是說 SUPER 型號簡寫就是 RTX 2070S。


↑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外包裝。


↑ 背面則有顯卡特色介紹。

 

外觀上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三扇 ROG STRIX、30cm 的長卡造型;而軸向式風扇,也就是扇葉連著外框一起轉動,可提高風流與風壓,快速替散熱器降溫。同樣,顯卡霧黑造型的正面帶有 AURA 燈光設計。

顯示卡側面,可見加後 2.7 Slot 的散熱鰭片,而且為了強化電路板,採用金屬中框 + 金屬背板的三明治方式,避免水平安裝顯卡的彎卡問題。


↑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 顯卡側面的中框與雙 8-pin 供電。


↑ NV Link 金手指。

 

顯卡前方則有著 2 個 FAN 與 1 個 RGB 燈條針腳,讓玩家可將系統風扇、RGB 燈條連接至顯卡,讓風扇轉速跟著 GPU 溫度變化,也可透過 GPU Tweak II 同步 RGB 燈條。

此外,顯卡中間有個指撥開關,可調整顯卡為 Performance Mode 或 Quiet Mode,一般使用調整為 Performance Mode 即可,相對散熱與效能是最好的模式,但若想要 0dB 功能則要切換為 Quiet Mode。


↑ Fan 與 RGB 針腳。


↑ 預設為 P Mode 模式。

 

顯示卡有著金屬背板,具備 AURA 燈光外,顯卡背面還有實體 LED 開關,就是按一下開燈或關燈。


↑ 金屬背板與 LED 開關。

 

顯示輸出提供 4 個連接埠,分別是 2 個 HDMI 2.0b、2 個 Display Port 1.4 與 1 個 USB C 輸出,最多 4 畫面。


↑ 顯示輸出。

 

顯卡長為 30cm,而厚度則需要 2.7 Slot 的安裝空間,大約是 5cm 的厚度,若要直立顯卡要注意機殼是否在直立空間處,規劃有到 3 Slot 的距離,否則會影響散熱。


↑ 30cm 長。


↑ 2.7 Slot、5cm 厚。

 

2.7 槽厚鰭片、中框強化、軸向風扇與鏡面接觸

拆開顯卡,可見中框與背板透過螺絲固定電路板,接著在鎖上散熱器,而散熱器除 GPU 周圍 4 顆螺絲外,於 VRM 區域(散熱前端)也有 2 顆螺絲固定,藉此讓顯卡整提強度提升,也大幅增加散熱效果。


↑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拆解。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電路板,GPU 採用 TU104-410-A1,也就是原本 RTX 2080 使用的 GPU,刪減核心後成為 RTX 2070 SUPER 的版本,周圍則有 8 顆 Micron GDDR6 記憶體。


↑ RTX 2070 SUPER 電路板。


↑ GPU TU104-410-A1。

 

供電則以 Super Alloy Power II 10+2 相設計,搭配著 SAP II 電容、電感與 DrMOST 等元件。


↑ Super Alloy Power II 10+2 相設計。

散熱器則以 MaxContact 鏡面接觸 GPU,並通過熱導管槍廢熱引導至散熱鰭片擴大散熱面積。而記憶體、VRM 區域,則透過金屬中框幫忙散熱。


↑ MaxContact 鏡面接觸 GPU。


↑ VRM 散熱區。

 

新版 GPU Tweak II 支援 OSD 顯示

GPU Tweak II 提供顯卡的模式調整,若是 OC 版本的都可切換至超頻模式,獲得更高的 GPU 時脈設定,當然也提供了基本的 GPU 超頻功能與 GPU 監控。


↑ GPU Tweak II 顯卡模式調整與監控。


↑ GPU 超頻。


↑ GPU 超頻。

 

而新板本主要加入 OSD 顯示功能,可於遊戲時顯示 GPU 時脈、溫度與使用率,操作可參考 GPU Tweak II 監控頁面上方的 OSD 開關選項。


↑ OSD 監控。


↑ 顯卡燈效。


↑ 顯卡燈效。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O8G 性能測試

由於手邊沒有之前測試過的 ROG STRIX RTX 2070 O8G,因此 3DMark 效能穿插不同平台測試數據,所以加入 Graphice 評分供大家參考;而遊戲效能則剛好拿手邊有的 Radeon RX 5700 XT 一同比較。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O8G 測試平台同樣使用 Ryzen 7 3700X、DDR4-3600 與 X570 主機板。

由於創始版已先發表,GPU-Z 已可正確顯示 RTX 2070 SUPER 資訊,12mm 製程的 TU104 GPU,具備著 2560 個 CUDA 核心,以及 8GB GDDR6 記憶體,GPU Boost 時脈達到 1935 MHz,驅動則是 DCH 版本 43.16。


↑ GPU-Z 資訊。

 

3DMark Fire Strike 可快速衡量平台的遊戲繪圖效能,亦是目前顯示卡最常使用的測試軟體。Fire Strike 鎖定 AAA 等級 DX11 API 的高效能測試,在預設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測試中,RTX 2070S 繪圖成績達 26,873 分,效能分別贏過 RX 5700 XT 與 RTX 2070,性能差距約在 3% 與 11%。

至於解析度提升的 Extreme 與 Ultra 則維持同樣的性能差距,RTX 2070S > RX 5700 XT > RTX 2070。


↑ 3DMark Fire Strike。

 

3DMark Time Spy 則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設計的測試情境,同樣是鎖定在 AAA 遊戲等級,這測試就相對有趣了。

1440p 的 Time Spy 測試上,RTX 2070S 繪圖獲得 11,026 分,遠遠拋開 RX 5700 XT 與 RTX 2070,性能提升達 25% 與 28% 之多。可見 NVIDIA 在這代為了混合運算、非同步運算,在硬體架構上下了不少功夫。

即便 AMD 這代 RDNA 架構再優化下,僅能把性能提升讓 DX11 有著較好表現,但 DX12 等混合運算下,還是無法像以往那麼強悍。


↑ 3DMark Time Spy。

 

3DMark Port Royal 針對著新一代即時光線追蹤技術所設計的測試情境,測試顯示卡需支援 DirectX 12 與 DirectX Raytracing(DXR)技術,測試採用 2560 × 1440 解析度進行,場景內有著大量的反射材質,可細膩的呈現出物理光影的反射效果。

RTX 2070S 在 Port Royal 測試中獲得 6,259 分,而 FPS 則在 28.9 幀。而在透過 DLSS 深度學習加速超級採樣細節,即可達到 2 倍的性能提升,同樣的 Port Royal 測試 DLSS On,性能可提升至 41.5 FPS。


↑ 3DMark Port Royal。


↑ DLSS on。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O8G 遊戲測試

遊戲測試包含:電競類的《絕地求生 PUBG》、《APEX 英雄》,以及較吃資源的《刺客教條:奧德賽》,還有採用 DirectX 12 API 的《戰地風雲 5》、《全境封鎖 2》、《惡靈古堡 2》與《古墓奇兵:暗影》,與採用 Vulkan API 的《末日 Z 戰》等 8 款遊戲。

測試皆以 1080p、1440p 進行測試,遊戲設定都以特效全開進行,測試採用相同設定,以下數據提供給大家參考。

主流 1080p 解析度下,RTX 2070S 性能想必是大獲全勝,僅在《APEX 英雄》與《戰地風雲 5》輸給了 RX 5700 XT。若以這 8 款遊戲比較,RTX 2070S 比起 RX 5700 XT 平均性能提升約 7.4% 左右。而平均 FPS 差異約在 10-15 FPS 之間。


↑ 1080p 遊戲測試。

 

解析度提高至 2K 1440p,同樣是 RTX 2070S 性能高於 RX 5700 XT,而且扳回《戰地風雲 5》的成績,並且在 Vulkan API 的《末日 Z 戰》獲得更高的成績表現。換句話說,若玩家想在 2K 1440p 解析度、特效全開,遊玩各式 AAA 大作,那 RTX 2070S 的表現想定會更適合。


↑ 1440p 遊戲測試。

 

當然沒有忘記那美美的光線追蹤,分別以《戰地風雲 5》、《戰慄深隧:流亡》與《古墓奇兵:暗影》測試。《戰地風雲 5》與《戰慄深隧:流亡》,都開啟 DXR 與 DLSS 比較,而《古墓奇兵:暗影》僅支援 DLSS 功能。

《戰地風雲 5》在 DLSS 助攻下開啟 DXR 光線追蹤,測得的效能與關閉時相當,而《古墓奇兵:暗影》則透過 DLSS 開啟提升了性能。

至於本身就屬吃資源大作的《戰慄深隧:流亡》,即便什麼都不開 Ultra 設定下平均僅 58.4 FPS,開啟 DXR+DLSS 也只有平均 49.8 FPS,看來光追的效果、性能,還是要由遊戲開發商來評估與橫量,筆者比較期待明年的《Cyberpunk 2077》與《看門狗 3》,以及今年發售的《Control》所帶來的光線追蹤效果。


↑ RTX 2070S DXR 測試。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O8G 功耗與溫度

最後溫度測試,不意外的 ROG STRIX 表現相當出色,即便 RTX 2070S 超到 Boost 1935 MHz 的高時脈,換上高階的散熱器,同樣將溫度壓制在 62-64°C 之間,而比較的 RX 5700 XT 則是公版設計,這也沒什麼好比較了。


↑ 溫度測試。

 

但是,功耗方面,RTX 2070S 也絲毫沒在客氣,壓力測試下功耗來到 355-369W ,比起之前測 RX 5700 XT 還高,換句話說這代 Navi 其實功耗表現不差阿!


↑ 功耗測試。

 

總結

性能比起來可見 ROG STRIX RTX 2070 SUPER 的強悍壓制,比起前輩 RTX 2070 也有著不小提升,而跟對手 RX 5700 XT 比較下,性能差距也顯而易見。

但是,目前 ROG STRIX RTX 2070 O8G 要價 $18,990,想必 RTX 2070S O8G 的版本肯定會高於這價位,在上去又有 RTX 2080 便宜款在 2 萬出頭的價位,而對比 RX 5700 XT 公版最貴 13,590 元,這價差與性能比實在讓小編有點頭疼。

解禁前已得知 ROG STRIX RTX 2070S O8G 價位落在 $19,490、A8G $18,990 與 DUAL $17,490 元;換句話說,若原先想買 RTX 2070 的玩家,可直接升 RTX 2070S,即便是便宜款 RTX 2070S 也不至於輸給出超頻版 RTX 2070,因為先天核心多贏面就是比較大。

ROG STRIX RTX 2070S O8G 性能強悍毋庸置疑,非常適合做為 2K 1440p 玩家的首選,而且三軸向式風扇、2.7 Slot 鰭片與鏡面接觸 GPU,不僅有著高時脈又有著出色的散熱表現,雖然功耗稍高但效能也更突出。

最終,還是看玩家要效能優先還是高性價比來決定囉!

延伸影片閱讀:  

喜不喜歡這篇文章?留言給我們

Previous post

最新渲染圖顯示 Google Pixel 4 仍非全面屏

Next post

今夏最強!燦坤全民購物節7/12盛大開跑

The Author

sinchen

sinchen

我是 Si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