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主機板開箱測試 / 直出 14 相 Fins-Array 鰭片散熱
回應第三代 Ryzen 核心的提升與效能的增長,技嘉 X570 AORUS MASTER 高階系列,採用直出 14 相供電設計與 Fins-Array 鰭片散熱,確保足夠的供電給予處理器超頻後援,並升級 PCIe 4.0 通道,提升整體 I/O 頻寬,更有著 3 M.2 散熱片、2.5GbE LAN 與 Wi-Fi 6 等規格。
規格
尺寸:ATX(30.5cm x 24.4cm)
處理器:AMD Ryzen 2nd, 3rd
處理器腳位:AM4
晶片組:AMD X570
記憶體:4 x DIMM, MAX 128GB, DDR4 4400(OC)/3200 MHz
擴充插槽:2 x PCIe 4.0 x16(x16, x8/x8)、1 x PCIe 4.0 x16(@x4)、1 x PCIe 4.0 x1
多顯卡技術:NVIDIA 2-Way SLI / AMD 2-Way CrossFireX
儲存埠:6 x SATA 6Gb/s、1 x M.2(SATA /PCIe 4.0 x4)、2 x M.2(SATA /PCIe 4.0 x4)
網路:Intel GbE、Realtek 2.5GbE、Intel 802.11ax Wi-Fi/ 5.0 BT
音訊:Realtek ALC1220-VB 晶片、ESS ES9018K2M DAC
USB埠:1 x USB 3.1 Gen 2 前置插座、4 x USB 3.1 Gen 2 (Type A / C)、6 x USB 3.1 Gen 1(4 個需擴充)、8 x USB 2.0(4 個需擴充)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主機板開箱
技嘉這代 X570 AORUS MASTER 可說是最低調的一張,沒有太多的 RGB Fusion 點綴,僅以用來強調 Fins-Array 鰭片散熱與 ESS SABRE HIFI 音效,整體維持著黑、銀兩色的配色,顯的更低調沈穩,但是該頂的規格也一樣沒少。
X570 支援二代、三代 Ryzen 處理器、AM4 腳位,4 DIMM 記憶體插槽,最大可支援 128GB,而記憶體時脈也提升至 3200 最高可達 4400OC;擴充插槽,則提供 2 個 PCIe 4.0 x16,支援單卡 x16、雙卡 x8, x8,另外還有 1 個 PCIe x4 與 x1 可擴充。
儲存面,則提供 6 個 SATA 連接埠,以及 1 個 CPU 通道的 M.2 支援 SATA 與 PCIe 4.0 x4,另外還有 2 個來自 PCH 的 M.2,同樣也支援 SATA 與 PCIe 4.0 x4;網路則具備 Intel GbE 與 Realtek 2.5GbE 有線網路,以及最新 Intel Wi-Fi 6 802.11ax 無線網路。
而 USB 方面,技嘉還未更名,但也提供著 1 個前置 USB 3.1 Gen 2,以及後 I/O 有 4 個 USB 3.1 Gen 2 包含 Type C、6 個 USB 3.1 Gen 1 與 8 個 USB 2.0,這張也是這波測試下最多 USB 2.0 的一張。
↑ 這代主視覺設計並無更新,維持著新命名 X570 AORUS MASTER。
↑ 背面則有主機板規格,以及特色介紹包含 14 相供電、散熱鰭片、CPU 雙 8-pin 供電、PCIe 4.0、2.5GbE 與 Wi-Fi 6 等。
X570 AORUS MASTER 外觀上,以黑銀兩色為搭配,整體設計顯得沈穩許多,並有著 3 根 M.2 專屬散熱片,而 VRM 散熱器則採用熱導管與鰭片的複合設計。而這代,主機板上少見 RGB Fusion 的燈光秀,回歸低調路線。
↑ 這代改走低調、沈穩沒過多 RGB 的 X570 AORUS MASTER。
主機板右上角,這區有著 CPU FAN、4-pin 12V GRB 與 3-pin 5V 數位 RGB 針腳,以及電源、RESET 開關,Debug 燈號,而兩個指撥開關,分別可切換 Main BIOS 或 Backup BIOS,另一個則是開啟雙 BIOS 或單 BIOS 的模式,讓玩家在超頻時可減少 BIOS 失效的問題。
而 ATX-24 pin 供電左側,則還有 SYS、PUMP 等 FAN 插座與前置 USB 3.1 Gen2 連接埠。
CPU AM4 腳座與 14 相 VRM 供電設計,而 CPU 則提供雙 8-pin 電源輸入。VRM 散熱鰭片,則是以熱導管加上鰭片的複合式散熱片,提升整體 CPU 的最終超頻效能。
主機板右下則有著基本 6 個 SATA 6Gb/s 連接埠,如今 M.2 SSD 逐漸成為主流,以往的 2.5”、3.5” SATA 使用率也慢慢下降。
這代 X570 全面升級 PCIe 4.0 通道,也使得 PCH 功耗上升,再加上位置剛好居於顯卡下方,使得板廠不得不加入主動風扇進行散熱。
主機板 PCIe 與 M.2 相鄰,3 個 PCIe 4.0 x16 插槽都有金屬裝甲強化,而上方 2 個則支持單卡 x16 與雙卡 x8, x8 的通道分配,而下方的 PCIe x1 與 PCIe x16(@x4)則來自 PCH 通道。
3 個 M.2 插槽都有著專屬散熱片,分別可安裝 22110 或 2280 的長度,並都支援 SATA 或 PCIe Gen 4 x4 的 SSD。
而主機板下方邊緣,主要有前面板控制針腳、USB 3.0、USB 2.0、4-pin 12V GRB 與 3-pin 5V 數位 RGB 等針腳。
主機板也採用一體式 I/O 背板,後方則提供 2×2 天線、4 個 USB 2.0、2 個 USB 3.0 與 4 個 USB 3.1 Gen 1,而網路則有黑色 1GbE、紅色 2.5GbE,音效則提供 7.1 聲道輸出的鍍金接頭與 S/PDIF 數位輸出。
背板除了提供 Clear CMOS 按鈕外,也提供了 Q-Flash Plus 按鈕,只要將新版 BIOS 下載更名為 GIGABYTE.bin 儲存在 USB 隨身碟上,並連接至主機板白色 USB 埠,只要替主機板接上電源,即可在無開機狀態下更新 BIOS。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主機板用料
上述以聊過 X570 AORUS MASTER 大致的設計、規格與外觀,而接著要來檢視主機板上還有什麼好料,也順便將散熱片、I/O 外殼移除,來看看完整的電路板。
↑ CPU 供電相控制晶片為 Infineon XDPE132G5C,可提供 16 相或 8+8 相設置。
↑ CPU 供電則直接以 14 相(12+2)設計,每相使用 50A IR 3556M PowIRstage 晶片,提供 vCore + SoC 電源。
↑ 後方 I/O 有一顆 GL850S USB 2.0 HUB 與 Realtek RTL8125AG 2.5GbE 網路晶片。
↑ 3 顆 P13EQX ReDriver 強化 USB 3.1 Gen 2 訊號。
↑ Realtek RTS5441 Type-C 控制晶片與 Intel I211AT GbE 網路晶片。
↑ PCIe 4.0 x16 切換,採用 2 顆 P13EQX16 ReDriver 與 4 顆 P13DBS 處理 PCIe Gen 4 通道交換。
↑ VRM 散熱鰭片內部有著熱導管連接,而金屬背板也有導熱膠替 VRM 散熱。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配件一覽
主機板配件,則有著 AORUS 信仰貼紙、說明書、驅動光碟、SATA 線材、RGB 延長線與天線。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BIOS 設定
採用新的 AORUS BIOS,整體介面更清晰、功能的分類也比較直覺。在 Tweaker 頁面中,可調整 CPU、記憶體時脈與電壓,而進階選項中還有各項可細調的功能。
而在 Settings 當中,則有平台相關的設定,以及 AMD Overclocking,可調整 PBO、Infinity Fabric 的調整.
BIOS 頁面中,也可透過 Smart Fan 5 來調整主機板連接的風扇模式與曲線。
技嘉主機板所附贈的軟體,都集中在 App Center 當中,像是更新主機板 BIOS 的 @BIOS 程式,以及 BIOS Setup 可調整 BIOS 設定等,或者 EasyTune、VTuner 等超頻工具,還有 RGB Fusion 與 Smart Fan 5 的設定工具,讓玩家透過 App Center 即可取得主機板所有的軟體功能。
RGB Fusion 可針對主機板、記憶體來調整燈效模式,有著橫亮、呼吸、閃爍、雙閃、自動、音樂、隨機、遊戲等燈效,每種效果亦可再微調;若選擇主機板,則可針對每一區的燈光來個別控制燈效。
System Information Viewer 除了檢視電腦機資訊外,也可快速調整 Smart Fan 5 Auto 的模式,以及進階的風扇曲線控制等功能。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處理器使用 AMD Ryzen 7 3900X,設定上採用主機板預設 Auto 設定,記憶體則設定為 DDR4-3600 8GB*2 進行測試。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主機板: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記憶體:G.SKILL DDR4 8GB*2-3600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XT
系統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電源供應器:Antec TruePower 7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64bit
CPU-Z 檢視 AMD Ryzen 9 3900X 處理器資訊,處理器代號 Matisse,為 7nm 製程的處理器,有著 12 核心 24 執行緒;主機板使用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X570 晶片組;記憶體為雙通道 DDR4 3600MHz;顯示卡搭配 AMD Radeon RX 5700 XT。
CPUmark99 測試,單看處理器的單核心執行能力,單核心的 IPC、時脈高即可獲得相當高分。Ryzen 9 3900X 在單核效能有著 769 分的成績。
wPrime 則用來衡量處理器多線程運算能力,透過計算平方根的方式來測量處理器性能,測試分為 32M 與 1024M 運算難度,就看誰的多核心運算能力較強,即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計算。
3900X 採用 24 執行緒進行運算,32M 難度時花費 5.88 秒完成計算,而 1024M 的難度下則需要 59.1 秒計算時間。
CINEBENCH R15 與 R20 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可用來評估電腦處理器的 3D 繪圖性能。也是目前用來評比 CPU 運算性能常見的測試軟體。
3900X 在 R15 版本測試可達到 CPU 3162 cb 的成績,而提升渲染複雜度的 R20 版本,亦有著 CPU 7156 cb 的成績;單核性能更有著 203 cb、502 cb 的成績,比起二代可說是突飛猛進。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3900X 完成運算需花費 72 秒即可完成渲染。
類似的 V-Ray Benchmark 同樣可測試電腦的 CPU 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
3900X 完成運算需花費 46 秒即可完成渲染。
POV-Ray 是一套免費的光線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來計算光影與 3D 影像的渲染。
3900X 有著 24 執行緒可達到平均 6141.7 PPS 的渲染速度,需要 42.6 秒完成渲染工作。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記憶體使用 G.SKILL DDR4 8GB*2-3600 記憶體。搭配 X570 AORUS MASTER 有著記憶體讀取 54605 MB/s、寫入 52853 MB/s、複製 55233 MB/s、延遲 68.6 ns 的表現。
常使用的 WinRAR 壓縮軟體,此測試對於核心數要求不高,反而偏好時脈高的處理器,因此 3900X 有著 28,332 KB/s 的處理速度,這代效能也再提升不少。
7-Zip 壓縮測試與之相對,就可用到多核心的性能,3900X 壓縮評等為 74587 MIPS,解壓縮 136861 MIPS。
影音轉檔方面,測試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進行,3900X 於 X.264 編碼有著 65.3 fps 的運算性能,而 X.265 則有著 59.5 fps 的表現。可見這代改進 FPU 支援 AVX2,對於 X.265 影像轉檔有著不錯的效能提升。
測試系統碟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的讀寫性能,CrystalDiskMark 循序讀取 3001 MB/s、寫入 2016 MB/s,4K Q8T8 亦有著 1327 MB/s、1418 MB/s 的水準。
↑ CrystalDiskMark SSD 960 PRO。
資料碟 AORUS NVMe Gen4 2TB SSD 的讀寫性能,在 X570 平台尚可達到循序讀取 4990 MB/s、寫入 4265 MB/s,4K Q8T8 亦有著 1801 MB/s、2147 MB/s 的水準。
↑ CrystalDiskMark AORUS NVMe Gen4 2TB SSD。
電腦整體性能測試,則以 PCMark 10 來進行,可分別針對 Essentials 基本電腦工作,如 App 啟動速度、視訊會議、網頁瀏覽性能進行評分,而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則以試算表與文書工作為測試項目,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是以相片 / 影片編輯和渲染與可視化進行測。
3900X 搭配 RX 5700 XT 獲得了 6,295 分,電腦基準性能 Essentials 有著 10267分,生產力則有 8050 分,在更需要 CPU 運算的數位內容創造獲得 8193 分。
遊戲效能測試,搭配 RX 5700 XT 顯示卡進行測試,而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9622 分;針對 DirectX 12 所設計的 Time Spy 測試,CPU 獲得了 11927 分的成績。
↑ PCIe 4.0 測試可達到 25.08GB/s 的頻寬。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與 EXTREME 兩張高階板,主打著 Infineon 直出 14 相、16 相供電設計,以及 Fins-Array 鰭片散熱,給予 Ryzen 處理器足夠的電壓,榨出 12C、16C 的多核效能。
功能上,給予 3 M.2 與專屬散熱片,支持 PCIe 4.0、USB 3.1 Gen 2,更包含著 2.5GbE LAN 與 Wi-Fi 6 無線網路,玩家在升級處理器與平台的同時,也得到更高速的網路連線能力。
而 X570 也對記憶體優化較好,可直開 DDR4-3200 時脈,而這代則建議 3600 或 3733 記憶體時脈,獲得最低延遲。
但也因為這代 X570 大更新,使得主機板的供電相、PCB 層數越堆越高,因此高階板破萬元也是必要之惡,首波三代 Ryzen 搭 X570 肯定能獲得最強悍的效能,若想要最佳性價比,也可等板廠後續更新 X470 BIOS,同樣可感受三代 Ryzen 單核、多核的效能升級。
NDA 效能解禁測試報告:
第三代 AMD Ryzen 3000 處理器前導與架構介紹
AMD Ryzen 7 3700X 與 Ryzen 9 3900X 處理器測試報告 / 正面對決 單核較勁
AMD Radeon RX 5700 XT 與 5700 測試報告 / 7nm RDNA 中高新血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主機板開箱測試 / X570 Crosshair Assemble
ASRock X570 Taichi 主機板開箱測試 / 太極革命 歷代最潮
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主機板開箱測試 / 直出 14 相 Fins-Array 鰭片散熱